...

辛冶/文        源于網絡/圖

每每從夢境中醒來,我總分不清究竟身在夢中還是現實世界,殘夢飛速逝去,一切都是朦胧的,似真似幻,唯有此時,我想,才能稍微理解約翰·納什的精神分裂世界吧,他又是個數學天才,這樣的生活,普通人卻是體會不了的。

傳記、精神分裂症、懸疑、愛情等色彩重疊在一起,構成了《美麗心靈》這部獨特的影片。人們總說天才與瘋子是一線之隔,大概因為二者具有區别于常人的共同特質吧,社交障礙?偏執?不守規則?可是當一個真正的數學天才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極力去擺脫它、與之糾纏一生時,觀者看到的,是磨難,是自我救贖,是愛的溫柔。

因為個性、經曆的影響,他不知不覺就陷入到瘋魔的狀态,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工作、家庭、個人成就統統被撕得支離破碎,他這個人,也完全被精神分裂症摧毀。治療、控制疾病是曠日持久的事,他與他的愛人承受了難以想象的精神和生活壓力,從烏發到白頭,從張揚到溫和,從與疾病兇狠纏鬥到和平共處,這是段怎樣的坎坷之路啊,一個天才的煉獄,一位良妻的付出,兩顆飽經憂患的心靈的閃光。

古人說,我與我周旋久,甯作我。這個世界上,與自己糾纏、折磨最久的,正是自己的内心和性格,所以最了解和熟悉的人,是自己。如同約翰·納什的病,我們每個人,也都有擺脫不掉的伴随終生的東西,天生的缺陷、煩人的惰性、灰暗的過往、痛苦的事情……快樂的情緒和記憶往往被很快忘掉,那些糟糕的卻總是如影随形,時不時地讓人不得安甯。

越是想去戰勝它們、焚毀它們,便越是周而複始地感受到痛苦,精神和情緒的巨大消耗,都耗費在了與自己的戰争上。我們該認識到自己的不夠完美,該肯定那些與生俱來的缺點,承認你我不過是芸芸衆生中的一粒埃塵,任何事都要争個高下辨個明白又有什麼意義呢?

自己的陰影和痛苦一直都在身後,就像納什博士一樣,用上一點節制,不去理會,同生共存,最終獲得心的真實。

是啊,精神疾病跟常人的自我成長畢竟不是一回事,走到甯靜的局面,那人已不知費盡了多少心力。沒有一條越走越輕松的道路,也沒有一勞永逸的人生正确解法,我們時而孤獨,時而堅強,時而脆弱,時而柔韌,接納這樣的自己,接納這樣的現實,然後去行路,會更坦然更踏實一些吧。

“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誰也不願去主動尋找傷害和眼淚、追着痛苦自戕,可當它們不約而至,便如同奔流入海,過程百轉千回,最後的壯闊亦是寂靜的,留下的清明與溫厚,是暖的,堅韌的,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