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宿舍團建活動,一夥人去看電影《驚奇隊長》。看這種漫威片比較輕松,max屏幕,華麗特效,場景切換快,不用過度分析劇情,爛尾的話還正好靠在座椅上睡會兒。
次日在微博上看到電影《過春天》的預告片,犯罪冒險元素搭上青春成長,“硬核少女青春過關”的标題很契合情節。
我坐了五十分鐘的地鐵,才找到一家離我最近,有排片的影院。這幾年口碑炸裂,評分高的文藝片在電影院排不上片的事确實不少。
十六歲單親家庭女孩佩佩在深圳生活,每天去往香港念書,為了和好朋友去日本看雪的約定,亦或是由于家庭的不完滿帶來了情感上的缺失,她在閨蜜JO的男友阿豪的引薦下,成為一名“水客”,将港版iphone走私回内地。走私組織賺取差價,“水客”佩佩則能獲得一定的幸苦費。

看電影前對電影名字《過春天》有些疑惑,以為是某個地點的名稱。後續了解到,這個詞是水客之間的行話,形容一次交易的順利完成、走好運的意思。
同時導演白雪透露:“這個名字也符合少女的成長經曆,因為每個人成長的過程都要‘過’這麼一個東西,有點詩意和惆怅。”
角色方面,男主阿豪和另外幾個男配是經典的港仔形象,皮膚黝黑,說話有趣。飾演女主佩佩的黃堯眉清目秀,不施粉黛,那張初戀臉像極了青春期裡路過的某個女孩兒。
值得一提的是,她演得很自然,沒有太多刻意多餘的表情。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兩個畫面:一個是佩佩和閨蜜JO在學校天台上打鬧,對着天空幻想着兩人正在日本舉杯喝清酒,另一個是兩人去輪船上參加生日派對,佩佩站在一邊拘束,拘謹地四處張望,緩解自己的不安感。

兩個畫面演繹的很自然,讓人覺得說,這就是在十六歲青春裡,腼腆卻又向往遠方的少女,盡管演員黃堯已經快到25歲了。
有記者采訪黃堯說:“你覺得自己和角色佩佩哪方面最像?”她沒有想太久,說:“慢熱。”
這也就不難理解,那兩個畫面為什麼顯得那麼自然,貼切了。
“慢熱”這個詞我經常拿來形容自己的性格,卻比較少聽别人提過,影片中少女佩佩做事果敢,卻也時常流露出這個年紀特有的不安和急促,在陌生的環境裡,在帶着走私手機,即将過安檢的時候,十六歲少女的青澀和不安感在冒險的襯托下,體現得很是獨到。
隻是無論是片名還是選角,從結果來看,電影名稱内涵豐富,選的角色恰到好處,而這些都建立于,你對這部片子,或者說對文藝題材的影片本來就感興趣。
對片子感興趣的人會嘗試去理解影片的名字是什麼意思,會在觀影中發現,這幾個演員演繹得恰到好處。可造成《過春天》排片率低,關注度少,口碑炸裂,票房劃水的問題卻恰恰在于,很多人一開始就沒有對這部片子産生興趣。
這也許是影片商業運作方面的局限,适當的妥協,營銷式的爆點片名也許能讓跟多的人接觸到這部片子。
劇情方面,在張一白式青春片泛濫的時候,小三,堕胎,車禍,被網友戲稱為青春片三要素。
而在《過春天》裡,與其說電影拍的是劇情,不如說拍的是情緒,青春少女各種各樣的情緒。
佩佩和JO在天台上打鬧的時候,高興,又有為旅行費用擔心的惆怅;佩佩看望離異後的父親,發現他和新組成的家庭過得很熱鬧的時候;過安檢前因為緊張猛灌了自己一瓶礦泉水的時候……
電影像一個萬花筒,裡面裝着色彩缤紛的,屬于這個十六歲少女的所有情緒。

和之前同樣題材的電影《狗十三》相比,《過春天》加入了冒險、犯罪元素使劇情變得更加飽滿,緊湊,故事情節要更加生動吸引人一些。
而電影中對于青春期情感的表達,更是巧妙。
阿豪想吻佩佩,嘴唇相碰的前一秒停了下來,撓頭緩解尴尬。兩人在倉庫裡互綁手機,準備脫離組織,私自帶貨進内地的畫面較為暧昧,昏暗的橙紅燈光下,散發出濃烈的荷爾蒙氣息。
但一切關于性的暗示都隻是點到為止。有影評人稱這是他看過的最高級的情欲戲。高級來自于點到為止,這種“情而不色”的畫面為電影鋪上一層淺淺的糖霜。
導演白雪的微博下有人問她說:“阿豪真的愛佩佩嗎,還是隻把她當個夥伴?”導演回答說:“這裡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很多種解釋。”
也許人的情感,尤其是青春期的好感,從來都不是用愛或不愛,喜歡或不喜歡就能界定清楚的吧。

最後,走私組織被抓,阿豪不知道會接受怎樣的刑罰,佩佩和媽媽去香港,電影畫面趨于平緩,春意黯然。或許成長總在經曆過後,伴随着一定的不真實感吧。
青春期的時候,你覺得每一天過得很慢,祈禱這樣拘束的生活能快一點過去。最後回過頭來發現,那些你生命中曾以為邁不過去的坎,竟然已經過去這麼久了。
那些深夜裡失過的眠,春天裡寫下的詩,和朋友的磕磕絆絆,誰曾言辭犀利地傷害過你,一切像切割的畫面,從眼前一閃而過。
你會覺得說,青春呼嘯而過,和過春天沒什麼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