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個底,自開播起天天被飄粉念的《演員請就位》,飄飄剛刷完新鮮出爐的第二期。
...初印象?
導演選角真人秀,名不虛傳。
導演們太“搶戲”了。
首播,最熱讨論全是讓“嘴強王者”郭敬明别當導演去打辯論。
...第二期,導演們又讨論起了何書桓是不是渣男。
陳凱歌正方,趙薇反方。
...
...
...更别提,四組表演,還一到導演挑人環節就讓人跌破眼鏡——
陳凱歌為啥選了表現不出挑的張雲龍?
郭敬明竟然棄影帝李濱,選了演小品的金靖?
趙薇、李少紅和節目組約好的?怎麼倆人一選演員我幾乎次次猜錯啊啊啊??
飄飄的迷惑一如沙溢——
為什麼?!
...今兒得來唠唠這磨人的三連問。
...導演的心思猜不透。
這話先送給陳凱歌。
畢竟上期他就有這苗頭,且已經成功虐到了一部分情懷濾鏡濃厚的網友。
...而,這種捉摸不透,在新一期裡,更明顯了。
趙薇組備受争議的一段表演,《情深深雨濛濛》。
張雲龍飾演的何書桓,受到了導演們截然不同的評價。
陳凱歌意外地提出了當代網友争議不下的辯題之一:何書桓是不是渣男?
(何書桓)是個正面人物還是個反面人物
但是你确實演的是一渣男
...
...哈哈哈,别誤會,陳導其實還是從人物關系出發,在思考角色行為的合理性。
畢竟,即便真的發現被騙,前一秒還深愛女主的書桓,真的就能因為憤怒而做出如此粗暴舉動?
...郭敬明的評價就更“嚴格”了——
沒打動我
不夠收斂
或者做到(瓊瑤式表演)極緻也沒事
夾在中間 萬分難受
...
...說實話,如果忽略郭導那股子按頭想讓人承認他說得對的氣勢,飄飄必須承認,這些話都不是沒道理。
表演并非沒有亮點。
比如李少紅導演所說的某些細節處把握得好。
書桓讀完依萍日記後,一個眼神就體現出了完全不同的狀态。
...但,飄飄以觀衆角度來看,兩人的表現整體還是偏偶像劇式的,加上張雲龍的台詞也略别扭,顯得不太自然。
整場戲下來,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助演寇振海老師露面的時候了。
...而主角表演?勉強夠得上“合格”吧。
卻在最後掀起了大反轉——
本來趙薇組内PK,陳凱歌可以兩個都不選。
他卻發動搶人功能,選了張雲龍。
就在飄差點要以為陳凱歌是因為張雲龍突然吟起的兩句詩,起了惺惺相惜之情時。
...謎底揭曉——
他有股做演員的勁兒
是有表演潛力的
...什麼意思?
陳凱歌覺得,張雲龍是相信自己角色的,這就是一個演員的表演潛力。
一個對比:當幾位年輕演員被陳凱歌提問角色動機時,表現是不同的。
董力的表情,是極其迷茫的。
...陳若軒回答時充滿了不确定。
...他們都因為導演的質疑和猶豫,開始懷疑自己了。
而張雲龍,态度最“剛”,也是唯一能流暢說出角色的背景、性格,以及他理解的人物動機的。
...盡管答案不一定正确。
但演員在當下,是絕對相信的。
沒有因為被質疑,就輕易動搖,甚至,他會反過來提出疑問去探讨。
...發現沒。
陳凱歌并不是要一段絕對正确的戲。
而是要一個能在某一點上,完全說服他的人。
張雲龍說服他的點在于,有演員的信念感。
一個演員在台上是否是自信的
一眼就能看出來
...想通這一點,你會發現,這一标準在兩期節目裡其實是貫穿始終的。
陳若軒和明道PK,陳凱歌為什麼選了陳若軒?
陳若軒第一次演得不對,在于不懂得用細節,展現、鞏固人物關系。
但一點就通。
...而在這一點上,說實話,老演員明道并沒有做得比陳若軒更好。
...
...兩邊相較,當然是表演還沒固定化、較為白紙的陳若軒更具可塑性。
...導演怎麼挑人,和評委去評價一場比賽,終究是不同的。
初看可能讓人迷惑,卻絕不糊弄。
反倒是值得細細琢磨的一大看頭。
...評委思維,舞台如賽場,一場戲定輸赢。
導演卻是來選苗子的。
這麼看來,《演員請就位》,像不像一場大型招聘會?
導演選角,就是一場leader面。
什麼意思?
首先,面試的目的,不是給當天表現打分,而是選人。
選能在你身上看到未來發展前景的人。
其次,當面試官不是HR,而是整個團隊的leader。
考核标準就沒那麼“硬”了,除了業務能力,還要考量團隊的契合度。
甚至,四位leader各自不同卻頗典型的背景,會首先影響他們的“招聘”标準——
享譽國際的“大企業”陳凱歌,有完善的培養機制,敢收實力不夠厚,但有潛力的新人;
“老字号”李少紅,會首先考慮基本功紮實、綜合素質高的學院派;
反倒是市場新銳的“中小企業主”如趙薇、郭敬明,重效率,所以總招技術流。
...不過,标準之上,也有傾向或例外。
這就與leader主導的“業務風格”與“團隊文化”分不開了。
李少紅喜歡生活化的表演,所以你看,包文婧一段通俗但細膩真實的表演,就能夠打動她。
...陳凱歌呢,天馬行空愛冒險。
學院派的規矩比不過野蠻生長的熱烈。
所以無論是陳若軒、張雲龍,還是最後朗月婷和牛駿峰之間的艱難選擇,他更青睐的,都是有天賦、可塑性高的演員。
...最典型是郭敬明。
《親愛的》片段,李濱PK金靖。
走喜劇路線的金靖,演一位因為懷孕,被丈夫請求,放棄尋找丢失多年孩子的母親。
...平心而論,金靖這段表演完成度很高。
但與技巧情感更到位、表現更自然的李濱比,還是弱了一截。
...可是郭敬明卻沒選經驗更豐富的李濱。
說到底,初創公司的新人leader,總是缺少底氣的。
你看他多執着于掉書袋、飚理論就知道了。
...急需證明自我的郭導,要找的不是絕對優秀,而是能和他彼此成就的“對象”。
...感受一下郭導聽到陳凱歌誇金靖的反應。
跟他自己被誇了一樣高興。
金靖身上其實有和他一樣的關鍵詞:需要突破、颠覆、證明。
作家也能成功轉型導演,喜劇演員也能演正劇。
是惺惺相惜,也是互相需要。
導演和演員之間的關系
是在台下的時候你保護我
在台上的時候我保護他
...與此相比,同樣半路轉型導演,卻沒那麼“急迫”的趙薇,作為“leader”最明顯的特質,其實是包容。
讓飄飄印象深刻的,是她組内的三大金花PK。
郭敬明強烈表達了對鄂靖文的推崇,對追求“高級”表演相當執着。
表演永遠是相反的東西
...
...趙薇卻談了一番“三俗論”。
包文婧是俗
該哭就哭 接近生活感受
鄂靖文是不俗
是克制
劉雅瑟是脫俗
但充滿天賦和感覺
...
...
...
...
...趙薇更能理解不同階段演員的感受甚至困擾,也更能欣賞不同類型的演員。
這既來自同樣演員出身的強大共情,也是一種閱曆的積累。
...你看,用職場眼光去看待導演選角,似乎就更能理解四位導演一次次看似不按常理的“出牌”。
其實也無關場内場外。
所有導演本就是招聘官,演員,本也是被選的。
挑人,看實力、看潛力、看個性。
最後的結果,是綜合各種标準後的,各花入各眼。
隻是,即便風格、标準不統一,真正産好戲的“團隊”,還是能隐隐看出一些共通的規律。
比如——
好導演并不一定總挑最好的演員。
有能力的導演從不希冀于“人捧戲”。
以及大導演,恰恰是最愛用新人的。
...謀女郎
而決定這些的,除了“導”的能力,考驗的還有一個導演的見識、慧眼、以及“教”的傳統。
選誰,決定了怎麼教。
反之也成立:怎麼教,決定了怎麼選。
這一點,在陳凱歌身上清晰可見。
新一期節目,陳凱歌指導的《海洋天堂》片段,是飄飄心中的兩期最佳。
年輕的潛力派,郎月婷和牛駿峰,飾演一對相依為命的姐弟。弟弟患孤獨症已久,姐姐卻突然查出了絕症,不得不逼着弟弟學會自己生活。
...陳凱歌隻做了兩件事,就完成了“導”。
第一,調整劇本細節,把弟弟“撕日曆”發瘋,變成姐姐的戲。
第二,更改現場細節,屋子裡多了魚缸和一束鮮花。
...但就是這些極細微的改動,給演員的表達,增加了具體又隐喻的支點。
得了癌症的姐姐,還能買一束花回來,把枯萎的花朵扔掉,那是求生的渴望。
...姐姐撕掉的日曆,被生病變傻的弟弟,一點點撿起,小心翼翼貼回玻璃上,成了說不出口的愛。
...
...
...陳凱歌并沒有手把手告訴演員怎麼演。
他的“教”,厲害在用最簡潔的語言,幫助演員理清人物關系。
講清楚為什麼改動設定,講清楚角色背後的動機,講清楚細節的力量,感動就發生了。
姐姐得有一次爆發
就是把日曆都撕了
牛駿峰把所有的日曆一張一張撿起來
這就是他對姐姐的情感所在
兩個人各有各的痛
撞出來的
不是苦痛 是極其深切的愛
...你看,其實導演也分類。
爛片導演,注重能開機,有演技的、沒演技的照單全收。
中庸有野心的導演,講“效率”,誰有演技就拍誰。
一流導演,講“塑造”,拍誰誰有演技。
而,再上一層的導演,則是比起之授人以魚,更懂得授人以漁的道理。
不光拍誰誰有演技,且演員也會因此受益成長。
...
...與大師同代,并不那麼與有榮焉。
因為每個時代都有大師,每一個都遙不可及。
但,當大師能面向大衆傳道授業,讓外行人看見“拍”的良态;也讓行内的小孩解了“演”的惑,這才是真正的與有榮焉吧。
這“開窗”的動作,或許就是《演員請就位》的功勞。
但願這節目能開始、且一直做這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