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詩寫詩,非為它的靈巧。我們讀詩寫詩,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了熱情。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并且是維生的必需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死亡詩社》

...

電影結尾部分

今天想聊聊《死亡詩社》。這部電影很有名氣,我在中學時代了解到其中一個片段——電影結尾時,學生們紛紛站在課桌上,齊聲喊出“Oh! Captain! My Captain!”(啊!船長!我的船長!)

那時候的我,深深被這個片段震撼,心中自由之火仿佛就要噴湧而出。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這部電影,然而剛看了開篇幾分鐘,就覺得有些不明所以,再加上雜事相擾,便就沒有繼續看下去。

...

keating老師和學生

但是心中一直還挂念着這部電影,也許是結尾片段給我印象太深,因此總是難以忘懷。

直到上個月,我終于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看完了這部電影。

然而,看完以後,我感到的卻并不是我以為的深深震撼,或者我以為的内心自由之火的噴湧而出——而是迷茫、無力、心情複雜。

...

電影片段

這部電影大概在教育界很知名,也引起許多人的讨論。電影給觀衆呈現了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一是以學校規定為核心的按部就班的教育,學生認真學習課本知識、考入名校,參加工作;二是以Keating老師為代表的,追求自由、個性、反叛傳統的教育。

但我并非要借這部電影,妄談教育。我沒有資格,教育實在是一門很大的學問,需要學習的也很多。高中班主任曾對我說:“你現在還沒有資格談論教育,其實我們任何人都沒有資格。不要什麼事都扯到教育的頭上。”這段話至今也影響着我的一些觀念和言語。

我關于這部電影,我想說的是——追求自由的無力感,難以和世界和解而造成的悲劇。看完這部電影,之所以覺得心情複雜和迷茫,大概原因就在于此。

...

Keating老師

影片中Keating老師不同以往傳統的教學風格,給高中生們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他們内心關于自由、反叛的種子被喚醒;他們依照Keating老師的要求,撕掉了教材中現實主義詩歌,而置身于浪漫主義,充滿熱情、個性地去感受生命;他們半夜逃離學校聚集到山洞裡,一起朗讀詩歌,一起談天說地;他們開始充滿勇氣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無論是愛好還是愛情。他們。自由。熱情。

看到這些的時候,我的内心是贊同的,是羨慕的,是熱愛的,并且内心覺得某種塵封已久的個性将要被喚醒。然而,這卻并不是一個單純講自由之美好的電影。它的結局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走向了自由與個性——它的結局是悲劇的。

悲劇來源與何處?來源于一顆少年之心的泯滅。來源于自身理想與外部世界無法調和的沖突。來源于學會了追求自由,卻沒有學會接受現實(抑或說不願接受現實)。

...

山洞聚會

有人說是學校教育禁锢了人們的思想;有人說Keating老師的教育如同春風化雨,給學生們帶來了心靈的改變;但也有人說Keating老師隻教會學生成為理想主義詩人,卻并沒有教會他們面對現實的殘酷。這部電影評分之高,争議之多,或許正因此,引發人們的思考。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經曆,對電影的看法也不盡相同。

在我看來,不管是學校的傳統教育,還是以Keating老師為代表個性化教育,其實都沒有對錯之分。而最後影片人物尼爾的悲劇,更多的是因為其自身性格所緻。尼爾太過理想主義了,他太與衆不同了,也許因為Keating老師的鼓勵,他太堅持自己的熱愛了,以至無法與外部世界妥協,無法和世界和解。

...

尼爾

這并不是教育的鍋。自身的性格,家庭的影響,少年的沖動……或許這些才是主要因素。以往聽人說“性格決定命運”,隻覺得是暢銷書的心靈雞湯。然而現在想來,卻覺得果真是如此。看這部電影我有許多共鳴之處,但我卻并不因此就熱愛此片,盡管許多人都說深受感動或者深受影響,我卻感到追求自由的無力感。

究竟是為理想而死,還是為妥協而生?電影将這個問題抛給了觀衆,卻并沒有給出答案,我們隻能觀看、思考、再思考。年少時容易意氣用事,長大就是不斷和世界和解的過程。其實根本就沒有所謂完全的自由,自由的前提是有約束。

...

尼爾

其實尼爾也可以聽從父親的安排,考上名校參加工作,同時内心保持浪漫和熱愛,畢竟生命還很長,他在以後依然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但他卻不願妥協,無法調和。

盧梭說——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盡管這部電影讓我感到追求自由的無力感,但這并不是說“自由已死”。相反,我依然懷有那一絲希望——自由和理想可以永存在心中。因此許多年來,我依然在和外部世界不斷調和。

大概每一個看起來和世界妥協的人,内心都還有一座美麗的後花園,那裡種着理想與浪漫,那裡澆灌着自由與希望。

...

尼爾

(本文首發于公衆号【一篇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