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沒啥宣傳的情況下,國産首檔燒烤紀錄片《人生一串》突然刷爆朋友圈。

由此産生了一大堆讓人垂涎三尺又欲罷不能的罪惡動圖,不僅饞哭了隔壁家小孩,更讓多少大好青壯年茶飯不思夜不能寐,一到晚上就想撸……串兒。

...

瞧瞧這一個個餓鬼投胎般的彈幕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産活動中,有一句古詩總結得好:燒烤炊煙,法力無邊。

左手一根大肉串子咬得汁水四濺,右手一杯啤酒順着下巴颏子胡淌亂流。

冰涼的啤酒滲入喉嚨,酸爽的感覺在體内叫嚣,瞬間到達夜晚的高光(chao)時刻。

啥?

啥事兒來着?

沒看哥們兒正吃着小燒烤嗎?隻要不是天塌了,啥事兒都給我摁到明天再說——

人生一串 第二季

...

作為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怎麼火的?

當然,得有好吃的。

...

...

...

對這種外焦裡嫩質感的焦糖色的向往,是刻在人類進化基因裡的。

你說怎麼拒絕?

沒辦法拒絕啊!

肉叔看到圖片,就好像聽到油花在火焰上的滋滋聲,聞到牛羊肉在煙火逼迫下熱氣騰騰的香氣,以及深藏肉塊裡的風味因子氨基酸們、在逃亡時為口腔黏膜帶來放摔炮般的味覺刺激。

...

...

肉,在煙熏火燎中,被激發地能彈崩你牙齒的膠原蛋白,混着沾滿辣椒孜然的熾熱油水,就好像是深夜裡敲開天堂之門的利器,隻要你敢大口吃,它就敢用口腔高潮,讓你大踏步地Knock,knock,knockin'on heaven's door,并隻能發出這樣一聲喟歎:

啊~~~~~~~~~~

...

...

作為《人生一串》的看家本領,原班人馬複出的第二季,當然丢不了。

燒烤得有魚。跟烤肉相比,烤魚有更豐富的層次。

二旦家的烤鲶魚,就是一絕。

...

有多好吃,看看這位這位大哥放的狠話就知道。

我們吃完估計隻剩頭了

...

這二旦烤鲶魚究竟有什麼厲害之處,竟能讓一群人抱團燒烤?

答案就在這綿密的醬料。

醬料由大蒜、洋蔥、蔥姜和獨特的郫縣豆瓣醬熬制而成,是二旦的獨家秘方。

各種佐料融合的口味,大快人心。拌一拌就已經香氣四溢,光是聞一聞,都有幸福眩暈的感覺。

...

用精心調制的醬料煮出來的鲶魚令人回味無窮,魚肉嫩滑,魚皮焦香,達到了味道和口感的平衡。

僅僅如此,還不足以顯現出二旦烤鲶魚的絕佳美味,它和其他妖豔賤貨不同,還有一股獨特的香甜後勁。

...

這奇妙味道的秘密就在于邙山上的蜂蜜。

二旦的好基友馬爺經營着一家蜂場,收集了不少新鮮的棗花蜜。

做生不如做熟,二旦幹脆就地取材,用馬爺自家釀制的天然棗花蜜混入醬料,神奇的味道就此誕生。

...

待到鲶魚烤至冒油,均勻刷上醬料,甘甜的蜂蜜與主料充分滲透,不僅提供了一絲甜香,更讓魚肉嫩滑入味。

...

來一點蔥絲壓軸,再撒上一點料點睛。

就這樣,被醬汁浸潤的魚肉和裹着孜然辣椒的蔥絲一起入口,簡直是人間極品。

這玩意,要命了。别說隻剩頭了,就連骨頭都不放過啊!

...

當然,如果隻有吃的,《人生一串》還算不上一流選手。

《人生一串》從茫茫的美食紀錄片中脫穎而出,真正靠的是什麼?

這麼說吧:

别的美食紀錄片,你看完之後想去旅遊。

它們是你記在小本本上未必能達成的未來欲望。

而《人生一串》,你看完隻想去你家樓下速戰速決。

它是你立刻現在馬上就要高潮的即時需求。

想起來陳曉卿親口說的一個段子。

當年拍完《舌尖上的中國》,一堆大老闆找上門來,想弄舌尖美食街,他們出錢出地出人出力,陳曉卿隻需要負責聯系各地美食就行。

但陳曉卿全都給拒絕了,理由特别簡單——

很多東西,離開那塊地方,就不是那個味兒了。

《人生一串》的導演就沒人找。

燒烤在中國人心裡面,地位都差不多嘛

不分東北和南方吧

...

說白了,燒烤就那幾樣肉菜,佐料跑不出辣椒孜然鹽巴三件套,再怎麼也弄不出三套鴨、燙三絲、蓑衣黃瓜那些花樣兒。

好吃不好吃,隻基于你熟悉不熟悉。

《人生一串》裡肉叔印象最深的,是一對母子。

小朋友仰着下巴颏吃着吃着,突然奶聲奶氣地大喊一聲:

媽媽你看!星星!

...

信不信,很多年後,這個小朋友最喜歡的燒烤,就是她看星星這天吃到的味道。

在未來歲月某天的不經意間,她一定會像這個小姐姐一樣,無非就是饞了,于是穿着睡衣趿拉着拖鞋,熟練地跟老闆點幾根小串兒,玩着手機吃完,無事發生般接着回家。

吃的是花樣,品的是味道?

不是。

此時此刻所有的味覺體驗,都隻有兩個字——

熟悉。

...

就像第二季中的。

泉州秘制烤雞翅。

閩南人獨愛香中帶甜,烤雞翅刷花生醬,提味增香,是泉州獨有的小騷情。

雞翅讓花生醬久等,為的是相逢一刻的纏綿。

...

每一次輕輕舔舐,都是油脂間的再次碰撞,激發出雙倍的甜香。

最後撒上芝麻,讓香味具備了顆粒質感,增加了入口的味覺情趣。

而這都是家鄉才能吃到的最熟悉的味道,食物不愧是慰藉鄉愁的一道良藥。

...

他們喜歡在小宅子裡面做,冬暖夏涼,讓客人就像在自己家一樣悠閑舒服。

對于西南交大峨眉校區的學生來說,最熟悉的莫過于月牙山燒烤。

...

這是藏在校園内的夜宵基地,也是學校飯堂的頭号勁敵。

就像這位發型像流川楓的小哥,最忘不了的就是月牙山。

...

工科學生,偶有一種頹廢的氣質。

何以解憂,唯有五花肉。

就連畢業了的同學都要來回味一下才回家。

青春歲月已老,而我們還在燒烤。

...

最關鍵的是——

《人生一串》沒主動去扛文化傳承的重擔,不搞那一套高大上說教。

有的紀錄片吧,吃的拍得不咋地,神叨叨的倒不少,又是曆史傳承,又是飲食文化符号的,恨不得拍個饅頭都要從人類馴化小麥開始拍起。

肉叔為啥特别不喜歡這路的?

想起來陳凱歌一個段子。

拍《黃土地》時,有段擔水的戲,演員走了幾次,陳凱歌都覺得缺了點什麼,想半天想通了,缺了“文化”,于是給扮演翠巧的演員說戲:你肩上擔的那不是水,是中國民族五千年的文化。

你猜結果怎麼樣?

嗯,本來無非是走得不太好。

現在成了不會走了。

美食紀錄片啊,也最怕這些大道理。

販夫走卒、街坊四鄰怎麼吃,你怎麼老老實實拍就行了呗~

想家的時候,除了想我媽

想吃肉,那麼一大坨坨的肉

...

對于做雞架的斌哥來說,尋常的冬夜卻是和兄弟相聚的難得一刻。

還那味兒,這輩子反正活的

酸甜苦辣都嘗到了,沒白活

...

多年以後,當你感到生活不易

你也許會記得

那幾位和你一起撸串的人

也把夢 留在了這裡

...

哪裡還用講什麼大道理?

有酒有肉,有煙有火,對面馬紮上還坐着幾個吆五喝六端着啤酒的好朋友。

根本不用畫蛇添足般的明說。

都是來人間走這一遭的人,誰會識不得畫面裡的真味——

沒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