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令人痛心疾首的惡性事件接連發生。
從南昌紅谷灘殺人事件,到大連女孩遭暴打拖行,再到校園操場埋屍案……仿佛都在提醒着人們,我們與惡的距離并不遙遠。

前兩天,又一件讓人悲憤絕望的案件被披露出來——
一個16歲女孩在中考前三天被親生父親殺害。因為重男輕女、長期家暴,這個人渣父親終于在一次“怒不可遏”中,親手殺死了女兒……

這讓我想到不久前在韓國上映的一部電影,同樣講的是邪惡父母對孩子實施的極端暴力——《小委托人》。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男主名叫尹政烨,就職于一家兒童福利機構。

最近,警方接到10歲女孩多彬的報警,說自己和7歲的弟弟遭到媽媽家暴。
于是,男主和同事被派往多彬家中了解情況。

然而,多彬的媽媽表現得十分有愛誠懇。
她表示,可能因為自己同時照顧兩個孩子,壓力太大,所以脾氣大了點吓到孩子,導緻孩子說謊。


這讓男主和同事不知該如何下手,畢竟他們不是警察,沒有搜查權,隻能開導、勸解多彬媽媽以後少打孩子。



可惜事與願違,兩人一走,多彬媽媽就暴打了多彬一頓,懲罰她的報警行為。

看到這裡,估計小夥伴們都憤怒了,這是親媽嗎?!
她還真不是。
事實上,這個女人名叫姜智淑,是多彬親媽死後,爸爸給他們找的繼母。

繼母心狠手辣,而多彬的爸爸也是個人渣。
他對打孩子的事完全不care,之所以把孩子留在身邊,隻是為了福利機構和親戚們彙來的撫養費而已。



所以,對于多彬和弟弟來說,在這個家庭裡是完全無助的。
唯一能給他們帶來溫暖和幫助的,就隻有男主了。

幸好,在那次家訪之後,男主始終沒有忘記這一對姐弟。
雖然他沒有能力阻止繼母家暴,但他經常帶兩人出門吃漢堡、逛動物園,陪他們畫畫,送他們玩具……給兩人的生活,帶來了難得的快樂。

但不巧的是,就在這個時候,男主忽然收到了首爾一家律師事務所的offer,而成為律師一直是他的夢想。

于是,他隻能放下多彬姐弟,去往首爾工作。
出于内心的不舍,臨走前,他給姐弟倆留下了自己的名片和五萬塊錢。

但男主沒想到,正是他的名片和五萬塊錢,把多彬和弟弟推向了地獄。
繼母先是在發現名片後,懷疑多彬又一次報警,把她打到奄奄一息;

沒多久,她又發現了那五萬塊錢,一口咬定是弟弟偷了她的錢,一怒之下把弟弟給活活打死了。

事後,為了脫罪,她逼迫多彬向警方自首,說自己和弟弟關系不和,心存怨恨,所以才打死弟弟。

男主在得知了這個消息後,後悔憤怒到無以複加。
想到自己正好在律師事務所工作,他立馬去懇求所長幫多彬打官司。

但這個所長是個利己主義者,對男主的建議根本不屑一顧。
男主氣得當場辭職,決定自己給多彬做辯護。


但是,家暴的陰影和弟弟去世的痛苦打擊,已經把此時的多彬吓怕了。
她不敢說一句話,也說不出一句話,隻能任由繼母控制。



在這種情景下,男主隻能自己展開調查,想辦法搜集證據。
他先是查出了繼母的身份,發現她早有案底,曾因詐騙罪入獄;

接着又通過醫生鑒定,證明了造成弟弟死亡的傷勢,不可能是一個10歲孩子所為。



此時,隻要能說服多彬出來作證,官司不出意外就會勝訴。
但他沒想到,因為自己的種種動作,多彬又遭到了繼母的多番毒打。

有一次,要不是男主及時将多彬送到醫院,她很可能會像弟弟一樣就此離開人世。

幾天之後,案件開庭。
此時的男主提供的證據被認為說服力不足,而多彬則處于極度崩潰的狀态,面對審問,她除了哭以外,說不出任何話來。

如果這樣下去,審判的結果很可能對多彬不利。

但就在男主感覺心力交瘁的時刻,轉機出現了!
他偶然得知,原來自己之前送給姐弟倆的那個玩具——猩猩玩偶,是有錄像功能的。


在一番周折之後,男主終于拿回玩偶,也擁有了扳倒繼母的鐵證——家暴視頻。

在影片最後,多彬在男主的開導下,也勇敢說出了真相。
而繼母和多彬爸爸則因為人證物證俱全,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作為一部韓國電影,《小委托人》的故事很難說得上有多新鮮。畢竟兒童被害、正義難伸的故事,我們在《素媛》《熔爐》等經典影片中已經看過很多。

但即便如此,這種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仍然很容易讓人産生強烈的代入感。面對毫無人性的父母、可憐無助的姐弟,觀衆很難抑制住内心的悲痛與憤怒。
而且在本片中,家暴場面被拍得極度真實,給人一種如臨現場的恐怖效果,讓人一邊膽戰心驚,一邊又忍不住潸然淚下。

不過影片最大的亮點,還是它的主題。
如果說《熔爐》講的是對正義不畏任何艱險的捍衛,《素媛》講的是被害之後痛苦的心理愈合,那麼本片所主要探讨的,就是陌生人在面對他人苦難時的冷漠與無視。
這樣的切入點,在同類題材的影片中并不多見。

關于這個主題,其實影片在一開場,就通過男主去一家律師事務所面試的情節,進行了鋪墊。
當時,面試官對所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說如果有人持刀行兇30多分鐘,目擊者多達38人,卻沒有一人幫助受害者,那麼這38個目擊者是否有罪?

當時,所有人給出的答案都是“有罪”。隻有男主和他們不同,說的是“無罪”。
因為在他看來,這是關乎個人生命的事,選擇逃避是人之常情,不能因為袖手旁觀就追究責任。

在這之後,圍繞着多彬姐弟的家暴案,影片又陸續呈現了多個冷漠麻木的人物形象。
比如,最初接到報案的警察。
他完全不認為家暴是個事兒,輕飄飄地将其形容為“就被媽媽打了幾下就報警”。

比如學校的老師。
她看到多彬脖子上的傷痕,一下就猜到了是怎麼回事。但她不僅沒有伸出援手,還抱着事不關己的态度,當場以“我現在有點忙”為由,避開多彬。

再比如多彬樓上樓下的鄰居們。
他們全都聽到了孩子被打的聲音,卻也沒人報案,要不就自我安慰“還是别管别人家的事了”,要不就抱怨一句“又開始了”。

是不是感到非常悲哀?但凡有一個人能不這麼無動于衷,事情的走向也許都會變得不一樣,弟弟也許不會死。
這樣的狀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幾乎是十分普遍地存在,而且不分國界。

比如2011年轟動一時的小悅悅事件,2歲的小悅悅相繼被兩輛車碾壓。
但7分鐘之内,18個過路人通通視而不見、見死不救,最後還是一位拾荒者幫忙找到了她的媽媽。

比如2015年在印度,有一個女大學生在火車站遭到猥亵。
當時月台上有50名目擊者,沒有一個人出來相救 ,最後還是她自己制服的色狼。

的确,從心理學上來說,無論是出于對自身安全的考慮,還是善意的匮乏,亦或是“旁觀者效應”導緻的道德責任感衰減,我們都不難為人群的冷漠找到理由。
但很多時候,正是因為所有人都視若無睹,壞人才更加肆無忌憚。
片中的男主雖然起初認為“袖手旁觀”不應問責,但經曆了多彬姐弟這件事後,他對這個問題也有了新的認識,開始反省自身。


從法律角度講,沒有人有權力要求别人見義勇為、施以援手,一個人選擇了無視别人的苦難,我們也不能判定他有罪。
但是,我們同樣應該意識到,當我們做不到挺身而出的時候,這是由于我們自身的渺小和軟弱,而不是惡人本身有多強大。而越多人心安理得地選擇冷漠和逃避,作惡的人就會愈加如魚得水,氣焰嚣張。
雖然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但當不義之事發生時,如果旁觀者可以有所作為,即便隻是一個微小至極的舉動,也許對于受害者來說,扭轉命運就會比想象中容易得多。
關注公衆号:小皮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