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之子》上映近兩周了。

如新海誠所願,再次成為争議之作。

隻不過這一次,差評比想象中,來得更猛烈一些。

主要集中在3個點。

...

真是受夠了這種少年中二的戲碼

...

新海誠再次證明自己叙事能力為零

...

為一人犧牲全東京的價值觀真是醉了……

前兩個,還算符合他一貫的特點。

最後一個,卻與他之前的表現相差甚遠。

是什麼促使他做出了這樣的改變?

或者是,他另有深意?

本着求真務實的原則,南北重溫了他所有的作品、翻遍全網能找到的所有訪談,企圖還原一個真實的新海誠。

然後發現——

該有的短闆的确存在,但他也不像你想象的那麼膚淺。

透過重重作品、訪談走來的,

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探索者新海誠。

看完這篇,也許你會對他有一些新的理解。

...


01 我就是我,顔色不一樣的煙火

我們常說,年少時經曆過的事,可能會改變人的一生。

對于新海誠來說,也一樣。

新海誠從小在日本的長野縣出生長大。

那裡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周圍有山有谷,光線明暗分明。

空氣很新鮮,星空也很美。

年幼的他經常在那兒看山、看雲、看星星,一坐就是一個多小時。

每次想到少年時代,腦中想起的總是這樣的畫面——自己身處非常廣闊的一片天地,一眼望去,漫無邊際,目之所及,幾乎沒有幾個人。大概就是在這種人煙非常稀少的地方生長,讓我變成了一個寂寞的、不安的、憂傷的人。

憂傷的新海誠對現實中美景着了迷,卻總是感覺被排除在這些美景之外。

于是,“畫下來”成了留住美景的唯一方式。

按照對家鄉的記憶,将畫面視覺的透明度調的很高,空氣也閃閃發亮。

慢慢這種形式沉澱下來,形成了日後的“壁紙狂魔”。

...

不光年少時的景在他心中根深蒂固,

年少時看的書,也在生活中生根發芽。

村上春樹,他尤其欣賞。

我個人來說,更喜歡他初期的作品。他的一個特征在于非常注重有可能會發生,但終究沒有發生的一些事情、情節或是情緒,我很喜歡。

一語成谶。

這句話,幾乎成了他所有作品的底色。

...

《秒五》最後,沒能在一起的貴樹和明理

而最終決定新海誠到底是誰的,是他所處的社會。

人們總将他與宮崎駿相提并論,他卻覺得毫無必要。

災難、拯救世界,這是屬于宮崎駿年代的故事。宮崎駿生于1941年,那是被稱為“60年安保世代”的一代人——世界大戰、廣島原子彈轟炸、戰後重建……在這樣的時代下,他們熱衷于學生運動,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改變社會和國家。
到了新海誠這一代,宮崎駿動畫裡的那些戰争與拯救,隻需在屏幕前看着就好了。“團塊青年世代”成了他們的标簽:自出生起便享受着和平與富足,無需操心民族危亡國家興衰。大部分時候,以興趣為紐帶,選擇小規模的抱團取暖。

這也許,就是新海誠常被吐槽,“隻關風花雪月,難登大雅之堂”的根源。

所處時代的不同,決定了新海誠的主題永遠是個人情愛,而不是宮崎駿般拯救世界的大愛。

格局小?也許吧。

但你也許無法否認,有些動畫确實隻有新海誠做得出來。

一個明确的自我,一份獨特的使命,

正是一個創作者,最重要的特質。


02 共鳴,是他最大的殺器

畢業後的新海誠,沒有繼承他老爸的建築公司,而是徑直去了當時最大的動畫公司Falcom(《伊蘇》、《軌迹》系列),做美工、宣傳等。

在那裡,他學到了讓他一生受益無窮的技能——用戶思維。

(電影和遊戲)從技術上來說兩者幾乎是相同的,但是在遊戲公司的經曆讓我明白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優先考慮用戶、而不是自己的創作。因為創作并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那些願意出錢買作品的用戶。

強烈的用戶導向,讓他始終将将觀衆的感受和反饋放在第一位。

這就催生了他獨一無二的特質:追求極緻的情感共鳴。

這種共鳴,體現在各個方面。

他所鐘愛的畫面質感,就是其中之一。

...

每一部作品,新海誠都堅持實景拍攝,再用3D渲染等技術,使畫面呈現出真實、又高于真實的美感。

因為他相信:

“世界的存在感可以通過這樣的調整得到很大的改變”。

為了讓這些人物更具真實感,所以需要畫出更有真實感的背景。這樣一來可以讓觀衆産生自己成了登場人物的帶入感,讓這部電影成為容易融入感情的作品,讓他們覺得是屬于自己的故事。

...

不隻是場景趨于真實,連角色都要創造成“從實景中走出來”的亞子。

...

效果就像這樣……

...

是不是有種2D秒變3D的感覺?仿佛人物突然活了過來。

就連細節,他也不放過。

有多少人發現,《你的名字》中三葉的發帶,其實是有花紋的?

...

所以…為什麼他的動畫看上去質感不同?

因為上帝,正是存在于細節中啊。

在人設上,新海誠也極力營造出“鄰家少年”的感覺,他們會被解雇、會吞下女孩的口嚼酒,就像小學時的男孩,會偷舔暗戀女生的豎笛。

...

音樂方面,從《你的名字。》開始與日本知名樂隊RADWIMPS合作,野田洋次郎極富少年感的聲音,讓每一段音樂都像我們從心底發出的嘶吼。

而熟悉他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主題,永遠是我們看來稀松平常的事情。

因為他相信,隻有日常發生過的事,才能引起我們最大的共鳴。

創作作品的時候我就在想,為什麼要展現這樣的生活?因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這樣子。
日常生活不像宮崎峻的作品裡那樣,每天都要去冒險、打仗、拯救世界。
我所看到的生活,隻有去便利店買東西、或者擠列車時不小心跟旁邊的人有幾句口角,雖然隻是很小的事情,但是我們内心的情緒起伏和那些戰争以及拯救世界是一樣的。

《她和她的貓》,真·單身鏟屎官·生活寫照。

...

當年看《秒速五厘米》被異地戀虐哭的你,是不是現在想起,心中仍隐隐作痛?

...

《雲的彼端,約定的地方》看似創造了一個新宇宙,内核卻仍是我們年少時的戀愛、友情、和約定。

...

畫面、人設、音樂、主題……配以大量篇幅的内心獨白、深入挖掘的情感共鳴。

這些合力,似乎很容易就營造出這樣的效果:

“你是不是偷看了我年少時的日記?”

就像導演岩井俊二評價的那樣:

新海誠描繪的世界,仿佛是日本年輕人内心風景的真實寫照。
沉浸于漫畫和動畫作品中主人公的世界、俊男美女的愛情故事中,對這些虛構的情節産生同感和共鳴、仿佛身臨其境。
用動畫的筆觸和語言描繪現代生活的畫家、詩人。這就是我認識的新海誠。

極緻簡單的劇情,照着用戶的情緒共鳴“窮追猛打”的路線,

成為新海誠屢戰屢勝的王牌。

我們提到他,便會說:

“哦,是那個還原了我少年時代的新海誠。”


03 為什麼是少年?

剛剛提到的用戶思維,還有個值得推敲的點。

對于新海誠而言,為何将他的用戶群定位于少年?

因為在他的心目中,動畫電影本身就是為年輕人而存在的。

年輕人總會有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的困惑,還在尋找存在的意義。在這個階段,動畫電影多少能給他們勇氣,讓他們相信未來的無限可能……
對于不需要被拯救的人來說,我的動畫或者沒什麼必要。但對十五歲的我來說,《言葉之庭》肯定能夠拯救我。

拯救,成了他作品的關鍵詞。

抱着這份“拯救少年”的念想,新海誠開始不遺餘力地在作品中,傳遞他的溫暖。

《他與她的貓》中,看似貓單戀着他的主人,主人孤獨的對抗着這個世界。

但最後,他們同時肯定的說出,“或許我們都應該,喜歡這個世界”。

——世界是美好的,即使充滿悲傷和淚水,也請睜開你的雙眼。

...

《星之聲》裡,美加子終因燃料耗盡,在宇宙間漂泊。

但他不知道的是,升早已為了見他一面,獨自踏上未知的旅程。

——少年你盡管勇敢,總有一人值得你所有的流浪。

...

《秒速五厘米》中,貴樹和明理最終沒能扛過時間和空間的距離,錯過了彼此。

但在平交道打開的那一刹那,貴樹沒有停留,而是繼續向前。

——那些故事還沒講完那就算了吧。還有未知的明天,等待你來開啟。

...

之後的作品,新海誠更是逐漸放飛自我……

從《言葉之庭》,那對師生歇斯底裡的互訴衷腸,

到《你的名字》,泷和三葉在8年的擦肩而過後,轉身叫住了彼此。

再到《天氣之子》中那個“自私又任性”的價值觀……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傾倒,我要給你懷抱。

...

在電影中獲得了勇氣,也許下次也能把那些讓自己透不過氣來的東西,說出來吧。

不止是少年,成年人也适用——

正是因為現實中做不到,才要在動畫裡犯一次中二病。

如果現在中的你,社畜、弱小,遇到意難平的事,嘴角隻能泛起苦笑,

那麼至少在動畫裡,嘶吼、呐喊,堅持自己真正想堅持的。

他不會讓你丢了工作,或是得罪不該得罪的人。

他隻是給你一個空間,做一次真正的自己。

因為……

拯救動畫裡虛拟的世界并非他所願,

拯救現實中的人,才是他真正的目的所在。

...

他成功了嗎?

你看他說出這番話時,B站歎為觀止的,刷屏。

...


04 還是不夠商業化

傳遞情感,拯救更多的少年,是他的初心。然而總是事與願違。

我們時常體會不到“治愈”,隻能體會到“緻郁”。

(《秒五》最後感到被虐,而不是釋懷的請舉手)

我們也體會不到“拯救”,反而陷入迷之價值觀嗤之以鼻。

他的初心,更多通過訪談、而不是作品體現出來。

——因為他始終無法将自己想表達的,以一種别人都能聽得懂的方式講出來。

新海誠也知道自己有這個毛病。

尤其是像《秒速5厘米》和《追逐繁星的孩子》這兩部作品,自己想表達的信息或者自己想要傳達的情緒,和觀衆實際接收到的信息有很大差距,這一點讓我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

簡單來說,就是叙事有問題。

這也是《天氣之子》被大家抨擊最多的點。

再美的畫面、再契合的音樂、再好的初心,都無法掩蓋這一硬傷

縱觀新海誠近年來所有作品,不難看出“一成一敗”的趨勢(《你的名字》是唯一例外)。

...

這對我是痛苦的體驗,我是自主制作出身,沒有跟随動畫制作公司學習的經驗,所以隻是憑着自己的感覺制作作品。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中第一次和專業的動畫人合作,很多專有名詞不懂,并且處處都有商業上的時間節點。好比從完全自我的事情,突然進入到一個未知的世界,這種恐懼感讓我更加努力。
《追星的孩子們》我學習了創作故事的方法,也加入了一些新元素,但是差評還是多一些。

這讓不算死忠粉的南北,品出了一絲心疼的情緒——

他一直在探索,進行商業化嘗試、将共鳴帶給更多的人,

卻始終不曾學到商業叙事的精髓。

坦白說,新海誠并非缺乏商業邏輯。

就如前文所說,他有極強的用戶思維。

《你的名字。》中,選擇田中将賀也是因為他代表着現代年輕人的喜歡标準。

他會追熱點,逼着自己快速制作一個作品,隻為趕上社會的潮流。

這個社會的轉移是很快的,你拍一個動畫片,過兩三年社會都變了,那麼現在拍的東西還能不能迎合兩三年後的觀衆,它實際上是不确定的。
我做動畫不可能像畫漫畫那樣,指望每周、每月畫一集,我希望是能夠盡快推出,這樣最好。

平均2-3年一部作品的節奏,也遠遠小于好萊塢動畫4-5年的周期。

甚至,他還會根據用戶不同時期的情緒,調整作品的基調和内容。

...

比如《秒速五厘米》是2007年創作的,那時候的人們更喜歡結局不完美的作品。

但到了2011年地震之後,人們不再希望看到悲傷結局的電影,而是想帶着愉快的心情離開電影院。

(所以看了《星之聲》、《秒五》之後郁悶的同學們,刀片可以收起來了,一切都是為了你們啊!)

然而這些,隻是迎合用戶的要點,對于内容的叙事邏輯,本質上沒有太大幫助。

而對于商業叙事本身來說,他是怎麼理解的呢?

我一直都有商業性上的考慮,并不想做一個(純粹的)“藝術家”。隻是這次《你的名字》除了單純的快樂和悲傷,加入了更多喜怒哀樂,想通過這個電影刺激到觀衆所有的情感。

《你的名字。》被公認為新海誠第一部成功駕馭的長篇叙事,但他卻覺得,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添加了更豐富的情緒,刺激到了觀衆所有的情感。

換句話說,《你的名字。》的勝利,仍然是“情緒”的勝利。

觀衆的觀影感受我在腦中還有創作中都會進行充分的模拟考慮,要讓觀衆不會感到無聊,即便是看不懂眼前的劇情也會對作品本身抱有興趣。
我并不是采用超越創作者本分的制作方法,而是考慮如何傳達怎樣把情感傳達給觀衆。

言下之意,隻要情感傳遞到了,叙事什麼,根本無所謂的。

恕我直言,這就是新海誠最大的問題——他根本不認為自己的叙事有問題。

甚至,從根本上否定了叙事的重要性。

但恰恰,共情的基礎,是合理的故事。

高級的共情,正是觀衆理解劇情、情緒到位後的自然聯想,

而不是導演刻意的強行點題。

...

被诟病為煽情的“跑鐵軌”戲碼

他把情緒的共鳴等同于叙事,殊不知靠情緒支撐全作,僅适用于情節簡單的短片,在大制作裡照搬同樣的思路,隻會捉襟見肘。

因為短片劇情簡單,觀衆直接跨越了“理解”的步驟,進入“共情”環節。

但在大型作品中,想要達到共情,首當其中應該學會的,不就是如何好好講一個故事麼?

所以,真的求求你了新海誠,請把在畫質上鑽研的熱情,稍微轉移一分到編劇上。

在你不熟悉的領域,多向專業人士取經。

找準自己的短闆對症下藥,才能實現穩定的輝煌。

真的還想再感受一次,你的驚豔之作啊。

...

寫到這裡南北真是有點情緒激動了。

眼看還挺欣賞的創作者陷入困境,想幫他又不知從何幫起。

無奈、着急,又心酸。

但,話說回來。

新海誠并不是沒有交出過令人滿意的答卷。

《你的名字。》就證明,一個會講故事的新海誠,會有多可怕。

它也點燃了南北的一絲希望——

所有的摸索,都隻是過程。

所有的試錯,都會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墊腳石。

一個不斷探索,有初心、有特點、還會叙事的新海誠……

會有多偉大?

我依然,拭目以待。


封面圖片來源:178ACG

(微信公衆号:南北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