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看了《我和我的祖國》,幾天過去,七個故事中讓我回味多次的,是小男孩冬冬的故事。

當然,除了結尾處徐峥冒出來化身主持人,小冬冬突然變成了吳京,這些意想不到的以外。

這個故事有着地地道道的中國味,濃濃的弄堂裡的人情味,在冬冬兩次扶着電視機天線的情節推動下,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生活。

表現方式非常有高級感,充分展現了徐峥講好故事的能力。

故事中,和冬冬一起在少年兵乓球隊打球的姑娘小美,要出國了,并且是乘坐當晚的飛機離開。

小美是東東心中的女神,也是冬冬一直喜歡的小姑娘。這種突如其來的分别,簡直像晴天霹靂襲來,冬冬難過極了。

...

等到平靜下來,冬冬決定趕在小美去機場之前,送給小美一份獨特的禮物。

以便讓小美在遠方也能睹物思人,不要忘記自己。

這份禮物,是一盒他最愛聽的卡帶以及他自己畫的小美,确實是夠特别的。

結果冬冬一回家,剛一出現在弄堂裡,就遇見了一大群鄰居。

大夥特别叮囑冬冬,記得把電視機搬出來,大夥一起看女排比賽。

...

作為此刻最受關注的家庭,冬冬欣然答應。

在這個小小的弄堂裡,冬冬的爸爸因為會維修電器,因掌握了一門手藝,成為了裡弄中,少有的擁有電視的家庭,這在當時,真算是一種驕傲。

故事裡沒有出現冬冬的媽媽,冬冬的爸爸也因為臨時出現的維修任務,留冬冬一個人在家。

為大家播放女排比賽的直播,在此刻,因為一個孩子獨立承擔的使命,顯得意義深遠。

冬冬把電視搬出來打開之後,正準備去跟小美告别。

可就在這時候,電視的天線突然出了問題,現場直播中斷,出現了雪花屏。

這就讓故事的小主角冬冬遇到了第一次挫折。

面對這種意外,看着早早在裡弄裡擺滿小闆凳,坐等圍觀的鄰居們,冬冬學着爸爸平時修理天線的樣子,跑到屋頂上,擺弄了一會。不錯,電視機信号恢複了正常。

...

不過,搖搖晃晃的天線支架,需要一個支撐點,冬冬選中了挂在旁邊晾曬的臘肉。用臘肉做支撐,正好替撐起了冬冬手臂扶着天線杆的重量。

剛剛解決了一個問題,冬冬正準備離開趕去找小美,結果意外又出現了。

屋頂上一條虎視眈眈的狗,看上了這塊在風中晃來晃去的臘肉。

結果失去臘肉支撐重力的天線杆,再次搖晃起來,而且此刻陷入不得不用手一直扶着的窘境,根本無法離身。

是和心愛的姑娘告别,還是讓滿弄堂裡期待看女排比賽的一大群鄰居不留遺憾?

面對着第二次考驗,小男孩冬冬做了一個“标志着自我成長的選擇”。

...

02

這種成長意味着選擇,當集體利益與自我利益沖突時,本能地選擇放棄“小我”。

不知道西方人看到這樣的選擇,會如何思考?

但我知道,這非常符合中國人的情感表達以及從小接受的教育,包括外部環境的影響。

有時,人會在使命感的召喚下,做出超出平時的“英雄舉動”。

這更多是出于本能的善意,對所遇到的事情,被激發的一種責任心。

這是一個爸媽都不在家的孩子,獨自面對鄰居們,他可以有其他的選擇。

畢竟沒有人,會因為電視天線壞掉去責怪一個無辜的孩子。

但這個孩子,卻在現場給了一群成人,超出預期的驚喜。

...

03

記得一位心理學家曾說:“人隻有在接受社會進入公共空間,才成為一個人。”

也許隻有一個人在進入公共空間以後,與他人甚至更多的人發生關聯,才可能在彼此相處和互動的模式中,逐漸成長。

我想起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部小說。

故事裡的少年,為了與自己夢境中的景象相遇,克服重重困難,踏上自己的征途,路上遇到了許許多多的人與事,經曆了這場獨自旅行,再次回到出發的起點時,才發現這裡就是自己想要尋找的夢境。

而在這場旅行中,少年看起來仿佛和出發的時候沒有什麼兩樣,但是隻有他自己知道,他和最初出發時的那個自己,已經不一樣了。

這也許就是一個人在進入外部空間後,需要獨自去面對和解決所遇到的所有問題,在一段時間内,走出困境所獲得的一種成長。

而冬冬的故事,講述則更勝一籌。

尤其是通過小美和自己從此的天各一方的變化,表面上看起來,冬冬還是在同一個裡弄裡,實際帶給冬冬生活環境巨變以及内心的巨大沖擊,隻有冬冬自己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這其實更考驗獨自“成長”的方式。

那一刻,為了全裡弄的鄰居,冬冬做出了一個讓自己内心留有太多遺憾的選擇,卻又在這種付出中獲得了某種内心的踏實感。

...

這種被外部環境裹挾,在緊急關頭的瞬間成長的曆程,對冬冬未來的繼續成長快速注入了能量。

畢竟,那一刻,他做了一件可能很多成人都不一定能做到的事。

可冬冬畢竟隻是個孩子,直播比賽結束後,圍觀的人群漸漸散去,冬冬的爸爸也回來了。

冬冬見到爸爸放聲大哭,哭得理由透着一種委屈:“咱們家的電視天線太爛了”。

04

至此,冬冬最重要的委屈卻沒有說出口。那種沒有給小美送出自己的禮物,留下一種長久盤踞在心裡的遺憾。

當爸爸安慰他時,回想裡弄裡大家一起看女排奪冠的振奮,冬冬繼續哭着說:“女排奪冠了,我太激動了。”

這個孩子,在突破自己的困境之後,用一種成長的心态,又反過來安慰自己剛剛返家,累的要命的爸爸。

他把自己心裡快要抑制不住的委屈,用這個理由又悄悄按了下去。

成長的代價,就是自行消化無數的委屈,化成自己新的力量。

至此,已是非常完美的一幕。

至于後來成為了乒乓球教練,在自己接受采訪的現場,突然遇到成年後的小美回國與自己相逢,更巧合的是那一刻,女排再次奪冠……

...

這個地方表達的過于用力,圓滿的有點失真,我覺得有些遺憾。

也許是成年後的冬冬,又和裡弄的老鄰居們一起看女排奪冠的喜慶場面也許還會更好點。

但瑕不掩瑜,人生哪裡有那麼多的完美,抛掉點遺憾,這個故事依然是一個非常打動人的故事。

最重要的是,我們透過冬冬童年時的這段往事,也都到自己的童年裡走了一圈,感受到記憶深處的某個瞬間,自己成長的力量。

...

這種成長藏着一些委屈,更有一種短暫的緻命孤獨與暗黑時刻。

但也是通過自己努力掙紮後的張力,才能吞下委屈,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這就是成長的真相。

宮崎駿用自己的電影語言告訴我們:“成長是一筆交易,我們都是用樸素的童真與未經人事的潔白交換長大的勇氣。”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親子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13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痨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衆号: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官方劇照,感謝原圖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