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法國勒芒24小時耐力賽。

福特公司在這個被稱為最辛苦的汽車賽事上,創造了一個輝煌和一個恥辱。

輝煌是,福特汽車包攬了賽事前三名,三台福特汽車同時撞線。

恥辱是,它侮辱了賽事,侮辱了體育精神,也侮辱了一個傳奇賽車手——

因為福特高層要三台汽車同時撞線,下令讓第一名的賽車手邁爾斯減速等其餘兩名車手,本來可以拿冠軍的邁爾斯,變成了亞軍。

離開的時候,車隊負責人,也是邁爾斯的朋友謝爾比和他說,明年把這個冠軍再拿回來。

幾個月後,邁爾斯在一次測試駕駛中喪生——

極速車王

Ford v. Ferrari

...

福特公司老闆決定硬剛法拉利。

為了賣車,也為了出口氣。本來兩家說好,福特收購法拉利,卻沒想到被法拉利擺了一道。

...

怎麼做?

在法拉利統治多年的賽車大賽——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打敗他們。

于是,他們找到了謝爾比。

他是唯一一個赢得過勒芒大賽的美國人,曾經兩次被《體育畫報》評為“年度最佳車手”。但,因為身體原因,他在36歲的時候就告别了賽車場。

...

現在,他是一家車行的老闆,也是一個賽車設計師。

福特公司來人,想讓他搞出一輛賽車,參加勒芒大賽,打敗法拉利。

他一聽就楞了,開什麼國際玩笑。這些家夥還真以為有錢可以為所欲為呢。

當福特的人說,給多少錢都可以,這家夥馬上就變了嘴臉。

我想說的是錢買不到勝利

但也許能買到幫你取得勝利的人

...

這事有多難,他自己最清楚,但謝爾比本就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兒。

曆史上的真事兒:

謝爾比聽說AC汽車公司的發動機供應商不給他們提供發動機了,就寫信和AC的人說,給我一個車身,我可以給這個車身安上福特的發動機。

然後給福特寫信,又說如果給他發動機,他就可以把發動機安到AC的車身上。

就這麼着,他搞出了一款經典賽車——眼鏡蛇。

他最先找的就是自己的朋友邁爾斯,一個瘋狂熱愛賽車的人。

邁爾斯脾氣倔,火爆,他自己開了一家修車點,最喜歡的就是口嗨那些不懂車的客戶。

嘲笑人家開車技術不行,買個慢吞吞的老爺車最合适。

...

當他聽到謝爾比要和那個福特公司造賽車的事時,他忍不住嘲諷:

你告訴他們需要多少時間嗎?

兩三百年?

...

不過,與其說這是嘲諷,不如說是對現實的清醒認識。

法拉利,創始人就是個狂熱的賽車手,從創建開始就一直想打造速度最快的賽車,他們在勒芒上已經赢得了9次冠軍。

...

而福特公司。

在當時,福特公司另一個代名詞就是——穩。換句話說就是車不錯,但跑不快。不僅車跑不快,整個公司都是一個固化僵硬的公司。

...

一個細節:謝爾比去見福特老闆,在前台等着,他看見一個文件就在底下轉手了十幾道才送到老闆手上。

這種僵化的公司,最常見的就是喜歡做面子工程。

賽車項目的總負責人利奧就是典型的,啥都不懂,偏要指揮的外行領導。

他先是以邁爾斯太暴躁,和公司形象不符為由,不讓邁爾斯參加比賽。車隊輸了以後,不知道他怎麼幹的,又說動老闆,繼續讓他負責車隊所有事情。

...

而他還是不讓邁爾斯參加第二次勒芒賽。

為了讓邁爾斯參賽,謝爾比賭上所有身家,如果邁爾斯能在另一項比賽中獲勝,就準許他參加勒芒,如果不行,謝爾比的公司就歸福特。

...

然而,利奧又耍了手腳,他給邁爾斯配的賽車維修人員更換零件速度太慢,緻使他落後太多。還下令,福特車隊的賽車手,發動機轉速必須保持在每分鐘6千轉以下(可以簡單理解為不能超過某一速度)。

謝爾比管不了那麼了,他找來塊牌子,在上面寫上“轉速開到7千以上,玩命開!”

邁爾斯看見,束縛在身上的枷鎖終于被解開,他腳狠狠地把油門踩到底。

...

《極速車王》根據傳奇汽車設計師謝爾比和車手邁爾斯的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名字直譯其實是福特VS法拉利,說的就是福特在勒芒汽車大賽上把法拉利掀翻的故事。

兩大汽車豪門的恩怨史,電影的陣容也夠豪華。

導演詹姆斯·曼高德,就是拍《金剛狼3》和《緻命ID》那位,主演是兩大男神,貝爾和達蒙。為了貼近角色,貝爾又又又展現了自己橡皮人的特質,減重幾十磅,都不知道這是他第幾次在胖瘦之間轉換了。

有人說,這是最好的賽車電影之一。

其實,賽車的場面隻在最後半個小時,而且沒有花哨的甩尾、漂移,但隻用不多的幾場比賽,就讓一點都不懂賽車的肉叔看得血脈噴張。

最直觀的當然是超車。随着汽車馬達的轟鳴聲越來越高,邁爾斯把油門踩到底,看着他接連超車,把所有對手都抛到車後。這是最直接的感官刺激。

...

...

而,電影把賽場上所有因素都變成可以影響比賽結果的變量,讓你每時每刻都提心吊膽。

電影有一處看似無關緊要的閑筆。

在勒芒大賽上,謝爾比想記下邁爾斯的圈速成績,可自家卻沒有秒表。他偷奸耍滑,把法拉利車隊的兩個秒表順了回來,惹得對手好一頓吵。

後來,又故意在他們的維修區偷偷丢一個螺絲帽,又讓對手們吵了一架。

...

這對比賽的結果有影響嗎?

當你開始想這個事的時候,就落入了導演的陷阱,無論這對比賽有沒有影響,這都讓觀衆更為揪心。

還有邁爾斯的碎碎念。

他在開車的時候,總是和賽車碎碎念,好像賽車是有感覺的人。讓人有一種感覺,每一次極限超車,賽車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崩潰。

...

不像《速度與激情》,把開車變成秀場,大甩尾、猛超車各種花招集合展示,《極速車王》更實在,更貼近地面。

你會被邁爾斯和謝爾比追逐夢想的熱愛所感動,但這股熱愛卻不會把人燃燒殆盡。

因為他們不純粹,他們的熱愛還摻有雜質。

一般的體育題材電影是拒絕熱愛中的雜質的。它們習慣于把理想放置于一個很純粹的神壇,高不可攀,必須犧牲所有才能觸碰,因此犧牲也變得神聖。

就像韓寒的《飛馳人生》。

張馳在巴音布魯克大賽上,為了赢得比賽不顧生死,不要孩子,把油門踩到底,賽車第一個沖過終點線,也高高飛起,沖進了雲霄。

...

他用赢得冠軍和對賽車可以獻出生命的愛來證明,理想和追逐理想的偉大。

肉叔不是否定這種犧牲,而是覺得這浪漫化的犧牲和偉大離普通人有些遠。

而《極速車王》卻不一樣,它讓理想從神壇走下,把神聖的犧牲摻進雜質。這點雜質并不影響逐夢的偉大,而讓它更接近普通人。

就像邁爾斯,他本來是一個純粹的賽車手。因為他對賽車的執着和熱愛,和福特高層一直不合。也因此被利奧以形象不佳為由,拒絕他代表福特車隊,參加福特的第一次勒芒比賽。

直到最後,福特高層要求他減速,等待車隊另外兩個賽車手,以完成三輛福特賽車同時撞線的輝煌一刻。

...

邁爾斯妥協了。

因為他知道,為了他的執着和熱愛,朋友謝爾比押上了全部身家。是福特公司花了9百萬美元,讓他們打造出了參賽的賽車。如果還想繼續賽車事業,他需要做些妥協。

在跑出了完美的一圈,又一次刷新了勒芒賽道單圈圈速的記錄後,他減速了。

...

這讓他遺憾地隻能得到亞軍。

但,這不燃嗎?

這種并不神聖的,充滿現實妥協的犧牲,讓肉叔更有感觸。

邁爾斯在跑出一圈完美的成績,遙遙領先以後就證明了自己是當屆勒芒大賽上最優秀的賽車手,他和謝爾比共同設計的賽車是最優秀的賽車。

現實的燃是證明我可以做到,而不是可以一直做到。

就像《灌籃高手》,湘北沒有獲得全國大賽的冠軍,但我們都知道他們是最強的,因為他們已經打敗了最強的山王。

...

如果,井上讓湘北一路赢下去,湘北成為全國大賽冠軍,然後稱霸全國,稱霸亞洲,統治NBA,它還能成為經典嗎?

恐怕就成了三流的YY漫畫,我們也不會心心念念地一直意難平。

韓寒肯定比《極速車王》的導演詹姆斯·曼高德懂賽車,你看《飛馳人生》裡的賽車場面拍得那麼激情,就可以感受到他那股熱愛。

但曼高德也許更在意普通人。

即使在面對最熱愛的東西時,我們都還是會權衡利弊,有所顧忌。在不斷地妥協和對抗中,走向那個也許會到,也許到不了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