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問題,所有人的回答都一樣。
但每個人所指的,卻又都不一樣:
- 最好吃的早餐店在哪?
- 我家樓下。

到底是什麼魔力,形成了這個“我家樓下最好吃”的定律呢?
别小看這份不起眼的早餐。
它對我們的意義,絕不止于一份果腹的食物——
早餐中國

這部關于早餐的紀錄片,更新時間也是每天的早餐時段,8點。
5分鐘一集,号稱有上百集。
每集隻講一個地區,一家店,一種早餐。
看似拍得簡短,但它卻恰如其分地解答了上面那道難題:
為什麼你家樓下那家早餐店最好吃?
因為這碗小小的早餐裡,藏了三種最特别的味道——
1、口味
“最好吃”其實是很主觀的說法。
畢竟沒有人真的吃過所有的店,去做最客觀的對比。
明明都是最常見的價格、賣相、材料,為啥顧客都隻認定某一家,一吃就是十幾二十年?

這些藏身街頭巷尾的小店,雖沒五星級的排場,卻都有自己的五星級烹饪标準。
就像湖南這家肉絲面,材料、做法都很講究:
作為粉面之魂的湯底,要用三四套後腿骨,淩晨兩點起來熬十幾個小時,才變成濃醇骨湯。
最後那一勺點睛之筆,肉絲碼子,要用全瘦的後腿肉,先過水去腥,再煨兩三個小時達到最佳口感。

對出品同樣嚴格要求的,還有貴州凱裡的這家酸湯粉。
開店十五年來,老闆天天淩晨四點起來熬新鮮的番茄酸湯。
煮粉時,嚴謹細緻到每一鍋的湯量都完全一緻:
一斤六兩。


一旦開煮,小店師傅立馬化身星級主廚。
在保持出品質量的前提下,一人能同時料理20鍋。
每一鍋粉,都被師傅的“無影手”安排得明明白白:
說時遲那時快,隻見豬肝、香菇、肉丸子、火腿腸、蓮花白、米粉……全都井然有序地下鍋了。

每一家店,還有牢牢鎖住顧客腸胃的獨門秘方。
例如,湯底和醬料。
你看酸湯店的伯伯,一臉開心(壞笑)地說:
上百人來找過我教做法,我都不教!

但上一秒才說不教……
下一秒就樂呵呵地把做酸湯的材料在哪買,有哪些步驟,蘸醬配方裡有什麼,事無巨細地全展現給觀衆了。
嗯,人家敢公開,有的是底氣。
就算你能偷師他的秘方,也未必有他的毅力,每天半夜起來倒騰幾小時

福建的這家水煎包,制勝秘訣不在配方,而在于做法。
别家都是隻用油幹煎,而他家卻加涼水煎煮,不易煮焦,皮更脆、肉餡兒更鮮香爆汁。
水煎的做法還不容易上火,顧客也可以放心多吃。

當你已經在一家店吃了23年的肉絲粉,15年的酸湯粉,20年的水煎包……
就算不看制作過程,隻要工序和材料稍微有變,熟客吃上一口、甚至隻聞一下,也能馬上知道。
因為,這份獨特的口味,早就深深刻在你每一個味蕾之上,成為了習慣。
這一碗,非它不可。
2、人情味
這些沿街小店的老闆,通常都這麼形容自己的事業:
街坊生意。
絕大部分顧客是附近的居民,來來去去都是同一群人。而長達十幾年的超高回頭率,都是用童叟無欺的口碑赢來的。
首先,材料絕對新鮮,貨真價實。
汕頭這家豬血湯,必須早上5點去市場采購豬血。
隻有剛殺的豬血,才有這種鮮紅色澤,切起來嫩滑紮實,手感顫顫巍巍。

其次,不偷工減料。
豬血湯裡用的豬肉,部位都有講究,得是豬頸靠背以上的“前欄肉”,做湯最好吃。

煮起來同樣費心機。
你急不來,也走不開,得時刻盯着用小火慢煮,還要一直攪拌,絕不能煮開。
這樣,才能保證豬血不會因沸騰的氣泡弄出小坑而影響口感。

還有上面提到那家水煎包店。
就算現在煤氣爐那麼方便,老闆二十年來卻一直堅持最古老的柴火煎煮。
隻為了讓包子多一點柴片香味,顧客吃起來多一分享受。

每一家能讓人連續吃十幾年的老店,其實根本不需要什麼檢驗機構,都是自覺靠良心經營。
敢在鏡頭前公開後廚和秘方,正是因為他們對自己出品質量有絕對的信心。
你看,店主自己也天天吃,你還有什麼不放心的?

在長達多年的朝晚相見之後,店家跟客人之間,早已不止于金錢交易的冰冷關系,而是建立起一份親友般的信任和了解。
熟客一來到店裡,連“照舊”兩個字都不用開口,刷臉就行了:
你要吃哪種,多加少放哪些配料,烹制的時長、口感、調味……
店家記得比自己的口味還要熟。

他們也不嫌麻煩,會多花些時間照顧有特殊需求的顧客。
就像這家西安回民街裡的油茶麻花店。
為了照顧這位牙齒不好、但是天天都來吃的忠粉大爺,店主每次都專門泡幾個特軟的給他,也記得配料要走掉磕牙的豆子。



每一份早餐,看起來一樣,卻又不一樣。
因為店主在食物中,添加了一份最獨特的調味料:
人情味。
他們堅持用最費時的做法,最費錢的材料,最費神的服務,給每份早餐注入了情感溫度,讓顧客吃起來暖進心底。
而顧客,必然回饋以最高的信賴。
3、況味
這個拍得不算高大上的紀錄片,卻很好地拍出了——
情懷。
每一集,都以一首店主專屬的BGM來結尾。
這些充滿年代記憶的經典曲目,都“見證”過店主一家艱苦奮鬥的創業歲月。

其實做飲食店很枯燥,也很累。
每天重複同樣的工序幾十年不變,真的很難。
盡管下午兩三點東西就賣完,但店主還要準備第二天的材料,忙到晚上七八點才回家,
算下來,一天至少連軸轉十五個小時。

但一旦店主堅持下來了,就一定會有一群死忠粉長年追随。
就像這家水煎包,每天整條街最先亮起的,是他家廚房的燈。
為了讓旁邊市場賣菜的人能一來到就吃上早餐,他把自己的開店時間往前挪兩小時,從早上四點就開始準備。
絕不會貪方便在前一晚做好,保證現做現賣的新鮮。


這種辛苦,值得。
你看那群忠實顧客,一個個嗷嗷待哺虎視眈眈,拿好膠袋圍在爐邊排隊。
一揭鍋,瞬間賣光。


他們不是什麼叱咤風雲的商界巨鳄,卻是叱咤街坊的火爆作坊。
從當初開店時一天賣4碗,到現在能賣400碗。
一家小小早餐店的店主,也能擁有自己的高光時刻。
你看這位大媽,說起某次關店回鄉二十天,回來開門那天顧客大排長龍忙不過來時……
内心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根本憋不住,全都洋溢在臉上。
沒辦法
他要吃你的他就吃,不吃他就不吃

雖然起早摸黑,辛苦忙碌,也沒有大富大貴。
但是能養活一家子,一邊看着銷量慢慢增加,一邊看着孩子慢慢長大。
苦中有樂,值得。
而全家人的起居日常幾乎都在店裡,生活跟事業交織在一起,組成店主的人生。


這部紀錄片,還很“不正經”。
店家的熊孩子時而吐槽節目組的提問,時而淘氣地模仿自己爸媽的啰嗦模樣。
崽啊!你咋是“吃”粉!
要改成“嗦”,曉得不?

老闆給劇組介紹店鋪時,說到一半突然跑去回應顧客的點單,然後又回來繼續介紹:
我這家店生意好的時候……
有!湯還有!
……我這家店生意好的時候,能做十幾鍋

種種與食物無關的細節,卻是店裡最真實的日常。
這些鏡頭記錄下來的,是人們在店裡除了味覺以外的各項感官體驗。
很多時候,顧客對一家店專情,并不止是食物的味道。
而是因為這家店的種種況味,保存了你某一個人生階段的記憶。
或許是學生時代,習慣在上學前跟小夥伴到這裡堂食時的嬉鬧場景;
或許是工作之後,每天跟同事來打包早餐,邊等邊聊公司八卦的時光。

而顧客又會把這份愉悅的人生體驗,傳遞給下一代。
父輩自己從小吃到大,又帶着小孩來吃,完成一種神奇的情感延續。


你看,“哪家店的早餐最好吃”這個問題,根本無解——
“你家樓下”這間小店,早就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在你體内形成厚厚的歲月濾鏡。
每一口,都帶着刻進味蕾的口味,暖進心窩的人情味,烙印在生命裡的人生況味。
三味合一,才有這獨一份的滋味。
或許有一天,你會搬離,無法再天天吃上這的早餐。
但無論隔多少年,當你再回來,聽着周圍嘈雜的聲音,聞着熟悉的香味,再吃上一口從沒變過的味道……
瞬間,就能把你帶回那一天:
仿佛還穿着校服,背着書包,搜出兜裡最後幾塊零用錢,坐在這大口嗦粉。
味覺一旦被打開……
小時候,你隻會簡簡單單地評價味道。
長大你才會發現,在它們入口的一刻,一萬個記憶的瞬間搭乘着名為“早餐”的穿梭機,從歲月的角落呼嘯而至——
“好吃”啊,絕不僅僅是好吃。

編輯:海邊的曼徹斯特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