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上總會有陰影,但擡頭總能看見陽光。
昨天是世界讀書日,并沒有看什麼書,而是刷了一部去年的電影《少年的你》。
《少年的你》去年在影院上映後就大火,引發了衆多影迷發圈感慨,之後在線上放映同樣是火得不行,口碑炸裂。
整部電影自始至終給人的感覺都是壓抑的,直到結局出現的那點小美好,才讓人稍稍感到釋然。
1.好題材
《少年的你》在選題上做得非常好。在校園暴力事件屢見報端,校園暴力被推上風口浪尖之際,校園暴力引發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關注和思考,這時候推出這樣的一部“良心作品”,反響肯定是很熱烈的。
有人會說欺淩者怎樣怎樣,也會說被欺淩者怎樣怎樣,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被欺淩的經曆,但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隐忍和沉默,或者說是“敢怒不敢言”。
這個時候看到這樣一部真實反應校園暴力事件的電影,自然是毫不猶豫地選擇去觀看,類似的情節,相同的經曆,一切仿佛就發生在昨天,一切都仍然曆曆在目。電影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沖擊,還有情感上的共鳴,即共情。
《少年的你》根據真實小說進行改編,因而具有真實性,與時代緊密相連,與廣大青少年的成長息息相關,因而具有時代性和時效性。
網絡上給予它很高的評價,自然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優秀的作品總有優質的主題作為強大支撐,人們更喜歡的是接地氣的作品,因為真實。
2.好老師
關于陳念所在複讀班的班主任,在電影裡裡隻是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但這絲毫不會印象觀衆對他的判斷。雖然有失職的嫌疑,但是他同樣是個好老師。
他在發現同學在陳念的座位上倒了一潭墨水的時候,勃然大怒:高考還有幾天了,還搞這種惡作劇!
他在辦公室安撫陳念不要被這些事情影響高考,批評魏萊等人。可以看出他很明事理,能分清是非善惡,有大局意識。
他說,班主任,學習要管,生活要管。無論發生什麼事情要及時告訴老師。之後他便收拾東西“引咎辭職”了。
經曆過高考的人都知道,臨近高考換班主任老師,對學生多少是會産生影響,需要時間去重新認識和适應新老師的講課方法和管理模式。
很顯然,新任班主任老師的出現就是為了襯托舊班主任而出現的。第二任班主任一邊激動說着勵志的話語,一邊卻按成績給同學們排座位。
這不禁讓我想起來自己高三時候是排座位的方法,同桌不變,每兩周滾動一次。每個人都有坐到前排和後排的機會,隻是時間問題,這樣的安排還是很合情合理的。
3.好警察
“小的時候不喜歡睡覺,當了警察之後反而喜歡睡覺了。因為不想看見的人太多,不想知道的事太多。”警察鄭易,光從名字上看就知道他是正義的化身。
從他開始調查胡小蝶的死因起,就能顯示出他很想幫助飽受校園欺淩折磨的受害者,進行徹底調查,盡管學校屢屢阻撓。他讓陳念有什麼事情就給他打電話。
在魏萊被殺死之後,陳念作為犯罪嫌疑人被抓起來的時候,鄭易強烈要求先把陳念放回去繼續參加完高考。他懂得高考對一個考生的重要性。
彈幕上有很多的網友抨擊女警察不近人情,但事實上女警察并沒有說錯什麼,鄭易那時候确實是帶着個人情緒在辦案,他同情陳念的遭遇。
在審問陳念和小北的時候,兩人什麼也不承認。鄭易此時再一次暴露出“失職”的嫌疑,他情緒失控,明知受害人和嫌疑人不能見面,他讓陳念和小北見面了。
這兩處細節描寫讓人感覺鄭易分明就是帶着十分嚴重的個人情緒在辦案的警察,可能會造成判案失誤。但看到影片末尾,鄭易前來恭喜陳念考上大學所說的話,前面的一切都明了了。
鄭易明事理、聰明,辦案有一套。使用了多種的辦案首段,比如說在審理小北和陳念的時候,使用了“離間計”,在恭喜陳念的時候,使用了“激将法”。
鄭易是正義的化身,他把陳念也“送”進了監獄,看起來着實是不近人情,但在法律面前,容不得有任何的包庇和馬虎。前面的鋪墊,隻是為了片尾給他“正名”,他是一位合格、稱職的好警察。

4.家庭教育
從影片中,可見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成長成才的重要性。甚至有網友直言不諱的說: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
陳念是個優等生,模拟考試年級排名前十。但陳念卻有一個不着調的媽,陳念媽媽賣的是假面膜,經常有追債的人上門來讨債,她經常是不回家在外面躲債,她很少有陪陳念的時間。
當面對衆人上門前來讨債時,對于躲在家裡的陳念來說是巨大的傷害與影響。當牆壁上貼滿“誠實成炮灰,騙子滿天飛”的傳單和班級同學瘋傳消息對陳念冷嘲熱諷,這無疑是一種莫大的侮辱。
如果陳念媽幹的是正經生意,賺的是正經錢,多抽時間陪陪陳念,多溝通多交流,及時發現問題并幫助解決問題,或許悲劇就沒有上演的機會。
陳念媽媽并非“一無是處”,網友說,好媽媽給不了物質,給了精神。她在電話鼓勵陳念,相信陳念,這是陳念唯一能感受得到的溫暖,也點亮着她的希望。
陳念以為“高考之後就變成大人了”,真的是這樣麼?或許是壓抑了太久,渴望被釋放,渴望自由。但真的有人一夜長大麼?這需要一個過程。
小北是個成績很差的體育生(電影中我沒看出來,網上演員表這麼說的),是個“小混混”,抽煙喝酒紋身,不學無術,經常和别人打架,經常是“傷痕累累”。小北剛出場就“語出驚人”:要麼被人欺負,要麼欺負别人。他總認為讀書無用。
當我們反思他的家庭,我們會意識到家庭對與孩子的關系。小北十三歲的時候,爸爸跑了(網上說他爸是罪犯,我也沒看出來),媽媽帶着他活不下去,也跑了,隻留下他一個人住在天橋底下的破屋子。
小北的不學無術與“變态心理”難道與家庭沒有關系麼?誰也不能妄下定論。或許他父母在他身邊,照顧管教,可能也不會造就他的“小混混”形象。
這個世界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如果。
小北激動地說自己沒腦子、沒錢、沒有未來。他願意為陳念頂罪,願意為她坐牢。并不是所有的陳念都能遇見小北。
同樣校園欺淩領頭人的魏萊家長也不是什麼“好人”,在警察局矢口否認,為女兒百般狡辯,一定程度上縱容了魏萊的心理走向扭曲和變态。
魏萊為了能參加高考去找陳念,并脫衣服“謝罪”求得原諒,說了一句“我爸因為這快一年沒和我說過話了”。可見不僅僅是魏萊一個人有“問題”,他爸也有“問題”,而且“問題”很大。
由于缺少管教,魏萊父母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女兒,不聞不問卻也總是一味的縱容、溺愛,結果魏萊在枯燥的學習中通過欺淩他人得到快感。
我明白,很多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沒有太多的生活經驗可供參考和借鑒。但反觀他們真的盡力去盡到相應的義務和責任了麼?他們過度的維護、溺愛、縱容,看似是為孩子們好,實則是在“害”他們。
5.兩次吻

陳念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小北被一群人毆打,盡管她當時很害怕也不認識小北,但她還是撥下了報警電話,結果被“流氓們”暴打并摔碎了手機。
小北和陳念的愛情就開始,源于感動,源于一個吻。
影片起初,流氓們逼迫陳念親小北,第一次吻,愛情的火花就此點燃。
臨近片尾,小北為了給陳念頂罪,再一次吻了她,愛情的火花再次升華。
一前一後的兩次吻,表現出他們愛得那麼深,愛得那麼認真。
這用的便是對照的手法,首尾呼應,升華主題。
6.小渺
小渺是劇中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作為魏萊的小跟班,戲份很少,但又不可或缺。
魏萊、羅婷和小渺三人去報複陳念,陳念邊跑邊打電話向鄭易求救,但鄭易因為在開會沒有接電話。
陳念躲在了垃圾箱裡。小渺因為跟在後面,她在垃圾箱旁邊,聽到了手機鈴聲。
以觀衆的視角,我為陳念捏一把汗,我怕陳念會被發現,然後“死路一條”,接下來看到她被瘋狂暴打的場景……
但她“逃過一劫”。魏萊和羅婷折返,問小渺有沒有發現陳念。她明知道陳念就藏在垃圾箱裡,但她并沒有“出賣”陳念。
至于小渺為什麼這樣做,我覺得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她在一瞬間的“良心發現”,在多次“助纣為虐”後為自己“救贖”。
後來的小渺“明明什麼都聽她們的”也成了被欺淩者。校門口相遇後,陳念陪她回家。但當兩人被霸淩者圍攻,有人喊出“小渺,打她”時,她最終把拳腳伸向了陳念。
我第一時間應景地想起“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真像農夫與蛇的故事,幫了它卻反被咬一口。
這一小片段,有網友評論:“恐懼的推力,超越善意,超越同情,超越悲憫”。
小渺前後不一的行為,更能顯示出其内心劇烈的矛盾,這是一種怎樣扭曲的人格啊。
可能小渺本性并不壞,但在身以魏萊為首的小團體中,她為了建立心理學上所說的“同一性”,竟然這樣對待陳念。
對比、諷刺、烘托的手法,淋漓盡緻,渲染了校園暴露背景下,少年少女們歪曲的價值觀和病态的心理。
多重手法的巧妙運用,人物形象的生動刻畫,電影情節的精心設置。我覺得制片人的想要的效果都達到了。引發觀衆情感的共鳴:十分痛恨以魏萊為首的欺淩,十分同情陳念和小北。從而反思校園暴力。
We’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
我們生活在陰溝裡,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本文首發于個人微信公衆号
ID:gh_c8863ff7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