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闌珊燈火闌珊(2022)的劇情介紹
香港曾以滿街霓虹燈聞名世界,卻隨著時代變遷,昔日的燦爛繁華似乎已成往事。妻子難以接受丈夫離世,終日在家整理其遺物。身邊所有人都叫她別再執著,卻屢勸無效。一日,她發現一條開啟亡夫的秘密霓虹燈工場的鎖匙,並在那裡遇見他的青年徒弟,得悉亡夫一直希望重造一個已拆除的神秘霓虹燈牌。盼能完成其遺願的妻子,在過程中逐漸了解每個昔日燈牌的故事。張艾嘉、任達華相隔39年後再度再合作,攜手新演員周漢寧、蔡思韻,講述一段屬於香港的獨特歷史。片中的霓虹燈與最近的清拆工程不謀而合。不同的意境符號貫穿全片,暗喻著這座城市之餘,也對照著力挽狂瀾的香港人,正如導演所言:雖然是空執著,然而,人生也許要有執著才有重量。
燈火闌珊燈火闌珊(2022)的影評
香港還是多拍點此類生活片吧
香港倒是适合多拍此類生活片。并沒有多大的屁事,在庸常的市井生活中表現溫馨的親情,最好還能像本片這樣圍繞一門傳統手藝,堅守一個過時的生計,比如在LED當道的今日隻會做霓虹,并通過行業今昔對照看見時代向前的腳印,可以安排逝者留下點能供親 ...
一個曾經時代的印記
故事本身講的是一個霓虹燈師傅去世以後,妻子與徒弟在堅持對他遺留下的制作手藝的傳承,在這個過程中與女兒逐漸相互理解。表面上講的是霓虹燈,但很多鏡頭裡再現的是上世紀90年代香港,那種曾經滿大街各種霓虹燈閃爍的景象,那時候年輕的小夫妻在制 ...
述說香港霓虹燈曆史的一部電影
整部電影像是述說着香港的霓虹曆史,很打動人,令人留下無限遐想,看完覺得令人流連忘返,或許現在的時代沒有以往的炫麗五光十色的街道霓虹燈光,但是因為這樣的一部電影讓我記住了20世紀60年代到21世紀初期留給人的是一種情懷,裡面有幾處挺打 ...
一眼相識,決然一生,尋尋覓覓那群衆中的那一人,獨一無二,燦爛繁盛都不為特别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衆裡尋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從辛棄疾的詞延伸想起。 「闌珊」,指的是蕭瑟、衰退之意; 「燈火闌珊」則成了用作形容燈光稀落、微暗的樣子。 電影 ...
開頭挺漂亮的,當場被打動,但劇情越看越不對勁(。)能感覺到一點導演的意思,想拍出那種nostalgia、過去很美好但未來不知道往何處去的迷茫、試圖保住集體回憶的寄托和cultural identity、對新東西新時代的質疑和抵抗啊之類的。(但是表達這些的香港好電影實在太多了…)導演試圖着眼在家庭以小見大,說想以“失去親人”為主題,結果代際的矛盾沒拍清楚,愛情戲也亂七八糟。兩分都給閃現的任達華和好看的霓虹燈
其實近年港片的隐喻系統也已經挺公式化了,張艾嘉的角色基本明喻諧音了Hong Kong,再加上亡夫和他的手藝,霓虹燈直接對位了舊香港。悼亡、未來何如、以及上代如何處理與下一代香港人的關系屬于本片的核心,當走到了2019後,台詞也直接指出“總是會被人拆掉的”。電影本身中規中矩,張艾嘉在結尾二十分鐘挺有一些高光時刻。
“男人婆”一直那麼美....比美還自信的張艾嘉!(小時候有點怕,現在感覺很難得)
TIFF35 香港真的很難擺脫這種“過去回不去、未來來不了”的沒落感。導演談到是因為拿到了一些官方的資金支持才開始的這個第一部長片,但創作上自由度很高。相比起來香港還是有稍微大一點的讨論空間。(常常很想說香港加油,但也真的不知道還能怎麼加這個油
難看。與其以霓虹燈為命題而在劇情上生搬硬套苟延殘喘不如直接整個紀錄片。音樂太滿十分催眠。另外張艾嘉是缺錢嗎?
台詞隐喻(甚至明喻吧…)無限多。曾憲甯值得期待。在endroll那首《燈火闌珊處》裡止不住地落淚。qa環節日本人問創作自由度和片中是否有控訴意味,可惜日翻英翻都翻少了一句:她是承認了這一部有相當的自由度,但也強調了“僅僅這一部”,以及“不知道未來會如何”。
樸實有華的感動
台詞和情節寫得非常明白,已經不算隐喻,甚至覺得張姐為啥能靠這個得獎也是因為靠這個劇本演了個不明白說的角色。與《濁水》《窄路》相比,少了一些更加關注題材本身的部分,但與《送院》《白日》相比,又少了一些不死不休的怒氣,就這樣處在微妙的兩者之間,可能是演員參與了創作?反而還算是偏往觀感舒服那頭的不上不下。不過就感覺,至少還算不會隻存留一個“讓位給導演想法的主線缺憾”的最終印象。3.5歸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