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馮·康德PetervonKant(2022)的劇情介紹
炙手可熱的導演對偶然結識的英俊小生一見傾心,當他把男伴拉拔成銀幕新星時,卻也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影片重新诠釋德國新浪潮巨匠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的《柏蒂娜的苦淚》,并以法斯賓德本人形象将主角性别由女轉男。
除了找來《無恥混蛋》德尼·梅諾謝與影後伊莎貝爾·阿佳妮同台飙戲,更邀來原作傳奇女星漢娜·許古拉現身客串,堪稱是向法斯賓德獻上了最大膽的緻敬。
除了找來《無恥混蛋》德尼·梅諾謝與影後伊莎貝爾·阿佳妮同台飙戲,更邀來原作傳奇女星漢娜·許古拉現身客串,堪稱是向法斯賓德獻上了最大膽的緻敬。
彼得·馮·康德PetervonKant(2022)的影評
看歐容如何拍動物世界
法斯賓德的凝視前言熟悉歐容的,其實可以知道他現在的是多麼炙手可熱,歐美導演屆當紅炸子雞。其實這也不是歐容第一次改法斯賓德的作品了,上一次他的《幹柴烈火》翻拍子法斯賓德的《愛比死更冷》,并且還在第五十屆柏林電影節拿下了最佳泰迪熊獎。幹 ...
内啥我也來貼點紅的好了
-- 海報裡的舌頭紅豔豔的,《彼得•馮•康特》這張海報借來了當年Andy Warhol畫作做成的《霧港水手》的海報。臭不要臉的老色鬼歐容這張新作《彼得•馮•康特》是今年早前在柏林影節上開幕的,緻敬的是法胖的《佩特拉•馮•康特的苦淚 ...
B. 從布景布光到調度,一切看似過于well-staged的精工細磨,都是歐容對偶像theatricality的緻敬。性轉後人物心理略顯單薄,但将主角“還原”為男性導演,一方面構成法斯賓德其人生平的鏡像,另一方面也引出本片最有趣的元電影自反:電影創作的本質是對痛苦的剝削,既是用鏡頭撕開對方傷口的施虐快感,也是沉溺于自身苦難無法自拔的受虐傾向,而電影人們全都心知肚明又心甘情願地參與這場遊戲——結尾用不斷放大的特寫逼近那一滴“苦淚”,不正是歐容在踐行這一法則嗎?2022.2.12 Berlinale
一部歐容為“戲劇與電影如何分割”所做的申論寫作。題幹是伯蒂娜,歐容在其上為“苦淚”做了引申,把Filmaking中的權力關系與“施虐/受虐”情結做了拓展性連接:拍電影是“watch others suffering and I cry”,又同時“crying with happiness”,這一SM母題撐起了電影想容納更多議題讨論的嘗試,但很可惜所有的一切都并不讓人覺得新鮮。翻拍本就是冒險之舉,與經典幾番較量,總想讓人多問幾個“為什麼”的問題。可當看到牆上貼的模仿《霧港水手》所拍攝的照片、聽到《伯蒂娜的苦淚》中的聲軌被轉制為字幕的配樂時,一切疑問似乎都不重要了。這或許就是歐容自己的迷影實踐,輔佐一點元電影的巧思,讓人在看得下去的同時還能在小包袱中發現新趣味,不失為尚可的勝利。
這就很歐容啊,什麼都會被歐容改成他自己的,肉體拍得少了點但還是情欲那些事,三流小說的劇情總能被他包裝成精緻塑料品,面上好看就行了,不要管裡子。
愛一個人無非是想要變強,強到可以擺脫他,對于Peter, Amir, Karl, Sidonie都是如此。隻是矛盾長久無解,每個人都隻能敞開軟肋走過荊棘,然後離開:鏡頭裡是浪漫,鏡頭外是虛僞,而現實往往合二為一,導演想做的也許是打通這正反兩面。72.Berlinale
歐容的半部元電影。很好看(就是字面意思的那種好看),觀感不錯。歐容深知如何在單調的室内場景及序列中避免使之成為無聊的室内情景劇。主角(導演)的攝影機向Amir的面孔迫近,片尾歐容(導演)也讓攝影機逐步推至主角那眼含淚水的大特寫。全片緊摳主人公的情感與欲望, Denis的表演實在有趣,他這個法斯賓德在趣味性和觀賞性上都拿捏的很恰當,值得一個最佳主角獎的。
好坎普好俗套好drama好喜歡
愛得如此這般-09/03/22 at IFC Center
8.3/10 #IFC 由“很歐容”與“很不歐容”的片段交織往複構成,不斷在“很糟”與“絕妙”之間反複橫跳,大概某種意義上也是樂趣。此部顯然是兩極的:一種或許可被稱為“劇場性”的死闆和生硬也近似于詭谲的獨到,被過度修飾的布景既是矯揉造作,又不得不承認這層“戀物”與“所有”恰巧與男主間的關系所互文。在看似空泛或僵硬的外表下與近乎精确的鏡頭中,歐榮依舊保留了法斯賓德的“冷感”:卡爾的機械與沉默,皮特和阿米爾毫無征兆的呐喊與崩潰,與阿佳妮那鬼魅又空靈的面孔。的确關于劇場與電影有所指涉(橫向拉開的究竟是舞台幕布還是窗簾亦或是銀幕,空氣的灰塵所凝結的光,與牆上的巨幅照片),雖不深入但亦不刻意,留有遐想。數個伴随着音樂的鏡頭承載了絕大部分的情緒高潮,得以彌漫之影片各處。似乎仍有保守與中庸,歐容若更大膽或許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