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奔怒海(1982)的劇情介紹
日本攝影記者芥川(林子祥)三年後重返剛剛解放的越南采訪,遍地的生機令他心生歡喜,但當他無意間走進城市的另一隅結識當地女孩琴娘(馬斯晨)後,方知之前所見不過是越共政府特意為他這樣的外國記者安排的粉飾太平的假像。
在琴娘并非刻意的“導遊”下,越南平民百姓正處于水深火熱中的悲慘生活逐漸被芥川盡收眼底。琴娘一家人、戰後唯一留下來的某酒吧的老闆娘(缪骞人)及她的正想方設法逃離越南的情人祖明(劉德華)等人的被越共任意踐踏的自尊強烈地觸動着芥川敏感善良的心,盡管他并無徹底改變他們命運的能力,卻仍是盡力給予幫助。
在琴娘并非刻意的“導遊”下,越南平民百姓正處于水深火熱中的悲慘生活逐漸被芥川盡收眼底。琴娘一家人、戰後唯一留下來的某酒吧的老闆娘(缪骞人)及她的正想方設法逃離越南的情人祖明(劉德華)等人的被越共任意踐踏的自尊強烈地觸動着芥川敏感善良的心,盡管他并無徹底改變他們命運的能力,卻仍是盡力給予幫助。
投奔怒海(1982)的影評
《投奔怒海》:幻想的視線
登上美洲大陸的時候,哥倫布把他見到的土著稱為indios,亦即印度人。在幻想中他抵達了那個滿是香料、黃金、絲綢的富饒的東方。同樣的事情發生在1967年8月,羅貝爾·蘭哈爾帶領UJC(ml)的成員登上中國的土地的時候,也看到了幻想中的 ...
Boat People
琴娘母親死後,鏡頭平行交替芥川收起NIkon相機,一邊是母親棺蓋入殮,暗示出主角決心的轉變,放棄攝影集去求更實用的經費去讓姐弟逃離,也彌補了前面沒為華仔走佬的内疚,其實前面他去經濟區時就放下了相機,用眼去觀照這個殘酷的世界,正如他對 ...
真實這麼殘酷,這麼近
裡面的環境就是人間地獄,人像一隻隻蠕動的蛆,剝奪勞力、财力,沒有基本溫飽,在迷宮裡向左爬向右爬都隻會讓境遇變得更悲慘,不如坐着等死。所有懷抱破繭成蝶的理想主義者最終都會走向幻滅。祖明擁有見風使舵的本領,能夠駕馭閱人無數的媽媽桑,但是 ...
我記得你的八十年代情懷,你的新浪潮喜好,你鐘意參悟的人生,你愛輕巧提起的沉重話題。我猜你肯定會喜歡許鞍華,可惜我們都沒有共坐看過哪一部。
祖明與琴娘一失敗、一成功的「投奔怒海」,從明暗兩處、寫實寫意着力刻畫自由到來的艱難險阻,充滿酣暢的生命力,既是片中人物們的果敢舍離,也是創作者勇氣的象征。80年代的香港,在已知回歸的前提下,人心已浮動,逃離的主題一直持續到97前夕,許鞍華在彼時複雜的情形下,竟然在海南島拍了這麼一部湧動着萬千隐喻氣象的影片,也算是時代的造化,想想這般幸運的“擦邊球”,今日已不複重來。“如果你見到他,叫他别忘了紐奧爾良市的酒吧,我要一直幹到七十歲。”懷揣着這樣的微茫希望,她才能在孤獨的煎熬中守望到天明。“越南人民的革命成功了,自己的革命失敗了。”這是一個在亂世中依舊清醒着的人。當時這些創作者們不無天真的理想主義,以及在複雜多變的社會格局下,尚存“任性”發揮的自由語境,如今回望,真的令人唏噓。
生在地雷區,死在紅旗下;投奔怒海船,焚身越南港
可見那時候的廣電總局還是朵木有G點的清純小菊花,居然允許如此明目張膽題材的電影在内地全程取景!
很難想象一位不過35歲的女導演在面對政治上的風吹草動所表現出來的魄力與勇氣,世人皆心知肚明她所說的不僅僅是越南難民。前半段尚中規中矩,随着嗜血政府暴力的緩緩展開以及祖明一線的單立,劇情開始有了震懾人心的力量。劉德華最早觸電之一,第一鏡就是大場面長鏡頭,海報真是驚豔。
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拍出來的東西果真很震。不知道裡面現實的成分有多少,但是從咱們中國曆史的角度來說可信度還是很高的。故事講得不錯,人物情感的遞進很有層次和力度。鏡頭拉伸和光影布置都很到位,跟心情跟環境配合得真好。娘的,那個時候的人是真的一窩蜂的擰在一起用心做着電影...
了不起,二十多年前許鞍華已經俨然一代宗師。
光怪陸離的南洋紅色政權,死在紅旗下的焦灼恐懼,電影本身也帶着非左即右的意識形态。我覺得許鞍華本質上是靠左的,但正因為如此才對中國的文革特别失望。海報驚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