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告别TheLongGoodbye(1973) 長别離/撲朔迷離
漫長的告别TheLongGoodbye(1973)的劇情介紹
前身為警察的菲利浦馬洛(埃利奧特·古爾德ElliottGould飾)現在幹起了私家偵探的活計,盡管他做事極為低調極力避免被卷入麻煩的漩渦,但麻煩事仿佛長了眼睛,緊咬着他不放。這次亦然,當老友深夜找到馬洛讓他将自己送出境外時,看着他躲閃的目光,經驗老道的馬洛心中就有了不詳的預感。果不其然,不久之後,警察就以協助老友殺害妻子的名義将馬洛捉拿歸案。
在得知了朋友命喪黃泉的消息之後,對朋友的清白深信不疑的馬洛發誓要找到事件的真相。與此同時,一個美豔的婦人找到馬洛,委托他尋找自己酗酒而又粗暴的丈夫。兩件看似無關的案件,卻再暗地裡相互關聯,不知不覺中深陷陰謀中心的馬洛這次還能和往常一樣化險為夷嗎?
在得知了朋友命喪黃泉的消息之後,對朋友的清白深信不疑的馬洛發誓要找到事件的真相。與此同時,一個美豔的婦人找到馬洛,委托他尋找自己酗酒而又粗暴的丈夫。兩件看似無關的案件,卻再暗地裡相互關聯,不知不覺中深陷陰謀中心的馬洛這次還能和往常一樣化險為夷嗎?
漫長的告别TheLongGoodbye(1973)的影評
7.22.2024
羅伯特·奧爾特曼在晚期作品中重現了錢德勒的小說,在這裡,人們可能不能為PTA繼承奧爾特曼的電影風格找到借口。但有趣的是,當PTA嘗試拍攝托馬斯·品欽的《固有惡習》(2014)時,他就像一個天真的作家迷,而當奧爾特曼重現文學作品時,卻 ...
做一些無聊的區分—關于中距離景别的使用
1⃣侯孝賢、《飛向太空》etc..:也許是由于色彩的差異在畫面之内形成的區隔從而産生了一種“橫向的景深”/或是背景和物件清晰的紋理/或是焦點不隻集中在人物身上,也在其周圍當中凝視着。此時畫面内很多個要素都是會參與到電影的叙事建構當中 ...
造型之謎
文學改編電影,一個首要問題是如何将三十萬字的信息量取舍進兩個小時以内(當然奧特曼絕不是對長電影露怯,我們都知道的是他有更好的辦法),并且保留重要的特征,“美國”。牽涉對比的東西,電影設立了通透而又模糊的空間:幾乎是被玻璃包圍的所有時 ...
這貨不是馬洛,這貨隻是個不停叨逼叨、叨逼叨、叨逼叨的盧瑟。
跟小說完全不是一回事兒了,但我好喜歡這個被貓鬧醒儘管發著牢騷還是給他買貓糧又爲了貓大為不安的馬洛啊,對門住著韻律操健身的四個姑娘,對異性的寡淡,多麼的70年代。主題歌有三四個演唱版,好聽得不得了,串起了整個電影。
羅伯特·奧特曼的反黑色電影。1.古爾德飾演的馬洛太迷人,善良而絮叨,為友情赴湯蹈火,卻無力回天,恰似被從50年代抛入到70年代,在這個混亂而信仰失陷的社會裡無所适從。嬉皮風格後啟PTA[性本惡]。2.影片運用大量前景遮擋或玻璃疊影,加上褪色處理,呈現出一個模糊、暧昧而混沌的世界。3.身為貓奴,卻在一開頭就被挑食的喵抛棄,此後遍尋不着,之後又在作家家中被狗威脅。4.海明威範兒的抑郁作家與短暫現身的年輕阿諾。5.各種有趣而豐富的細節/閑筆:模仿老電影男主(史都華與格蘭特)口吻與過路司機對話的保安,住在馬洛隔壁的一群整日在陽台上半裸練習瑜伽的嬉皮女郎,被馬洛調教的蠢萌跟蹤者,還有全身繃帶男(想及[怪房客])送的口琴。6.極重視領帶的馬洛,卻有着随波逐流式的口頭禅:"It's Okay with me." 7.片名大贊,送别舊時代。(9.0/10)
導演對動物的駕馭能力令人刮目相看
試着跳開原作去審視電影,發現還是挺難的。阿爾特曼給了馬洛新的定義,尤其是那個光怪的70年代。非常不喜歡埃利奧特的表演,絮絮叨叨的像個精分碎嘴子、
能把硬漢拍成二貨也是門技術。錢德勒的冷峻對白全沒了。
“這是奧爾特曼的馬洛,而不是錢德勒的”+1 想當初我是怎樣喜愛這本書!
PTA改編托馬斯·品欽的《性本惡》,像個犯花癡的小粉絲,羅伯特·奧特曼改編雷蒙德·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别》,卻被菲利普·馬洛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兩部片子卻又在突破類型限制方面都做的不錯,感覺現在的馬洛挺招人喜歡的,混合着1970年代的社會亂象,骨子裡依舊有着黑色電影的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