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特河TheIster(2004)

導演:大衛·巴裡松

編劇:大衛·巴裡松/丹尼爾·羅斯

主演:PhilippeLacoue-Labarthe/Jean-LucNancy/漢斯-于爾根·西貝爾伯格/BernardStiegler

語言:法語/德語/羅馬尼亞語/英語

類型:紀錄片

上映日期:2004-01-23

澳大利亞 189分钟

伊斯特河TheIster(2004)的劇情介紹

以下文字bylake
DavidBarison和DanielRoss拍的一部長達189分鐘的紀錄片(2004)。Barison生于1972年,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讀哲學。Ross是Barison的校友,最初學物理,後來碰到Barison轉哲學。因為熱衷于海德格爾的警句,想讓人們知道海德格爾的理論今天并不過時。So,他倆03年買了一部DV,從倫敦出發,順着Danube河流,拍下了這部公路哲學片子。先八卦這麼多,同時承諾,不主動談電影結構,不拒絕談獲獎情況,對于叙述部分的正誤不負任何責任,接着看:
TheIster是德國詩人Holderlin未完成的一部詩的标題,背景是Danuberiver。詩的開頭是這樣的:Nowcomefire!/Eagerarewe/toseetheday。猜對了,電影也是這樣開始的。第一個問題是:荷爾德林是誰。反正最後瘋了。第二個問題是:荷爾德林同海德格爾什麼關系。我讀前者不讀後者,所以隻能簡單的說,海德格爾在1942年開講座,探讨詩歌的意義,技術的自然性,古希臘同德國當年的聯系,政治和生存的本質,正好荷爾德林的《TheIster》正好可以滿足海德格爾。
本片子逐句拆開這首詩,穿插進一些當代哲學家随意的觀點。當然,不同地點的畫面必不可少,最後是海德格爾朗誦這首TheIster,最後的結尾,同開頭一樣,一隻鴨子向前消失。我的簡介這麼多已經足夠。OK,接着八卦:片子中找到了三位哲學家,BernardStiegler,寫過《時間和技術》,當然法國5月革命時做過幾年牢。海德格爾的擁趸,同時推進老海的主題。提出Spirit,片子的後面德國導演Hans-JurgenSybergberg有頂他的戲。
Jean-LucNancy,探讨政治和意識形态。10分鐘年華老去裡面,他在火車上向他的女學生講人生的那個人,仔細想想。PhilippeLacoue-Labarthe:因為瞧不起海德格爾當年加入納粹,同時拒絕道歉。出版過《藝術和政治》,搞政治的不是什麼好鳥。不過他是個煙鬼,這點讓我有認同感。他還提到PaulCelane的一首詩,忘記了是那首,興奮了一下。
Hans-JurgenSybergberg老帥哥出場,問,豈不機器也有精神(spirit)?或許有,但肯定不是那種裝在馬桶裡面,看女人在上面做什麼的攝像機。
這些主題很大,探讨自然,技術,時間,存在,政治等等。最絕望的是Stiegler說了這樣一句:什麼是自然?自然已經淪為一種幻覺(inourtime,Naturehasbecomeaphantasm)。這樣的觀點,雖然不怎麼淫蕩,但是夠賤,夠賤。
自然真的就是一種幻覺麼?那麼第一就是高呼原始社會好的藝術家,第二就是工業社會裡快樂的淫蕩的藝術家。可能還有其他。
電影叙述着當年,也混同當年的記憶,紀錄着現在。生活真的可以叙述麼?現在真的就可以記錄麼?于是懷念那些以最拙劣的步子走着路的人。
這部紀錄片幫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視角,但是很多難言之隐依然無法洗去,當然也并不幻想這種哲學方式帶給我終極的對話。其實,屬于自己體内的戰争,還要繼續扛下去。不過總有一天,這些終究消失,僅僅為自己生存的第二天而戰(TomWaits)。
的确,“我看到的你不過是我自己”。紀錄片的故事講完了,然後呢,刷卡,等地鐵,上車,走人。

伊斯特河TheIster(2004)的短評

  • 折疊兔

    在素材選取和聲畫關系上缺乏思的嚴謹性,圖像往往淪為訪談内容的圖解(到集中營和海德格爾故居的部分才稍微好些),在這一點上很不海德格爾。斯蒂格勒手舞足蹈的,挺逗。

  • Eco

    海德格爾1942年演講課程的伴随物,也是對荷爾德林《伊斯特河》的伴随物。liquid image,在斯蒂格勒有關技術的訪談中交叉剪輯着沿着伊斯特河逆流而上的城市、曆史與政治的影像,冷眼旁觀的同時不避其誨。畫面與斯蒂格勒、南希、拉巴爾特的訪談内容基本上是各說各話,這倒還好,但前後大量重複出現的鏡頭,影像的随意性,不明導演意圖何在了。全片的鏡頭語言其實乏善可陳,但值得一提的是第三部分畫面緩慢的變換(慢鏡頭的畫面有正常變白再變回正常),模拟一種呼吸感,呼應了談話所涉及的“停頓”與“精神”。全程盯着字幕走,真的是本雅明說的“分心感知”了。

  • Y

    聲畫真的太任性也太敷衍了……

  • 想本雅明遲了遲

    好長,好長。

  • Eureka

    (在camera stylo,經導演授權的北京首映)
    論文電影/公路電影,就電影而言很業餘。影像重複得很多;幾個章節之間、甚至伊斯特河的詩句與緊随其後的影像之間的關聯性都比較弱;“呼吸”那段突然出現的實驗性的處理有點浮于表面;文本與影像沒有形成一種複調的對話關系...
    缺點可以列很多,但是瑕不掩瑜。斯蒂格勒真的是個好老師,他生動的姿态、不徐不馳的講述、時不時穿插的幽默都在電影中得以展現,開篇的普羅米修斯拯救了全篇“故事”的匮乏,是真正的詩意擔當
    論文電影真不适合大家一起看,應該自己慢慢看,時常暫停查查資料才好。三小時連續的哲學轟炸看得人太累了。

打開App,看更多熱門短評

伊斯特河TheIster(2004)的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