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間Întrerevoluții(2023)的劇情介紹
70年代,伊朗女孩赫拉在羅馬尼亞上大學,她認識了一個叫瑪利亞的同學。在79年反對君主制的革命爆發後,赫拉懷着政治變革的希望回國,此後再也沒離開。接下來的幾十年,赫拉和瑪利亞通過書信傳情的方式,交流她們對政治、社會和人生的看法,直到羅馬尼亞也迎來蘇東巨變。兩場革命之間,是兩個女人超越時空的精神戀愛。導演用詳實的曆史資料作為支撐,通過模糊紀錄片和劇情片邊界的方式講述這段感人往事。
革命之間Întrerevoluții(2023)的影評
導演采訪摘錄(檔案影像的使用)
跟一位作家合作,從真實的信件和文件關于秘密警察如何追蹤外國學生,試圖安排他們和羅馬尼亞人結婚來竊取情報的記錄。在一些伊朗信件中讨論了把伊斯蘭教帶到東歐。因而他想要讨論這兩種現實交織下的生活是怎樣的。影片中的羅馬尼亞角色借鑒了他的媽媽 ...
她們的分子結構
北京的法國文化中心,一個事先張揚的秘密。同一個下午,我窺探到不止一次相遇和别離,其中一次屬于這部電影。我想象自己的雙手撥開無數個分子結構,那些組成了書架的、頭發的、家具的、影廳入口的分子們向我招手,在稍顯夢幻的晴天之前濕冷的雨夜,溫 ...
這種拾得影像紀錄片會大幾率入圍亞洲的山形/TIDF的。兩把情深款款的女聲仿似幽靈一樣盤旋在伊、羅兩國的上空。紀錄片通過半剝離曆史檔案,敏銳地捕捉到兩個國家的社會曆史進程的相似性和共時性,以及通過不同的範式對女性進行壓制。很多曆史場面中,男性的面孔占了壓倒性的優勢,但又不會去共情女性。至于素材方面,羅馬尼亞的紀錄片制片廠Sahia的作品可以說是占據了羅馬尼亞部分的不少篇幅,足見其記錄檔案地位。歸根結底,依然是有心人可考究,可剪輯,可自制的那一類弱影像(信不信由你)。
從伊朗革命到蘇東巨變,兩場革命之間是兩個女人書信傳情的二十年。畫面是宏大叙事,旁白卻是私人呢喃,用反差構建出時代與個體的交纏。如果改編成劇情片應該會很epic...
不在一起的人生戰友。“自由是我們的文化,沉默是我們的恥辱。”
你需要想象力,去想象一個并不存在的未來。
上一個把一雙女子揉雜進萬萬人的動盪歷史與革命中給我無盡的震撼和感慨的還是碧雲的帶喜和銀枝。將女子拋進歷史,用女子開啟並講述革命,微細人身的榮枯在家國龐大敘事的興衰中虛浮,再大的悲哀,好像也沒那麼痛苦了。革到最後的,就是命了吧,眾女子在回歸中離散,一場開始,完成了她們的終結。那末革命之間呢?遊行,熱情,口號,呼喊,群眾,手挽手,肩碰肩,軍隊封路,硝煙彌漫,砲火連天,寫不盡的情書斬不斷的情絲是由一個女子到另一個女子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的細如冰裂的綿長呢喃,緻最後的茱麗葉:離別時妳送我的耳環我仍在配戴,對鏡端詳,想像妳來到,於鏡中,我們合二為一;我多想與妳再見一面,流淚眼望流淚眼,談十晚再談十晚,不要為了保護我而離開我,我希望我們可以由頭來過,人世幾多不堪與狼狽,夜空煙花依舊嘹亮,妳未看到嗎?
宣傳中到處都是男導演的名字,但我們應該記住的是女編劇Lavinia Braniște的名字,兩個根據曆史文件創作的虛構女性角色的信的内容寫的太細膩太好了,果然是女作家才能寫出的。在觀看的過程中一邊掉眼淚一邊想念異國他鄉的女性朋友們。曆史宏大叙事的影像結合細膩的個體經曆讓人非常有感觸,也很容易聯想到現在的情況。男導演創作的内容也來自母親和其他女性的經曆,在影像archive的挑選和剪輯中細節處理地也很細心,但對于内容明顯想的沒有女編劇深。我在的場次Q&A隻有男導演,感覺質量應該大不如有女劇作家的前兩個場次,對于一些人物關系核心的内容都含糊其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