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算是半個李安迷了,所以,即使看電影前發現豆瓣評分隻有7.1分,還有大量的差評,估計這部電影質量确實不太好,但我依舊買了票去看了。
那為什麼是半個李安迷?而不是一整個?
是因為我知道,當你完全崇拜一個人時,你就會喪失主觀的意志和客觀的判斷。
所以我從來不是任何一個人的狂熱粉絲。
我喜歡李安之前拍的電影,也就是說我更喜歡的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他這個人,所以對這部電影我也很期待,但不代表我會因為李安就喜歡這部電影。
李安延續了之前《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使用的120幀電影技術,繼續這場電影技術嘗試。這部電影的最高配置是4K+3D+120幀,我看的是3D+60幀的,但我已經被畫質所震撼到了。
亮度高,細節入微,甚至人物的頭發絲清晰可見,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缺點是有點像看電視劇,缺乏普通電影的質感,畫面沒有縱深感,但另一方面,又更具真實感。
尤其是幾段動作戲,這種高幀帶來的真實感,視覺上更有沖擊性。
這必然造成一個問題:設備會限制觀影體驗。看60幀時就被震撼,難以想象120幀會是什麼感覺,但如果在普通屏幕或者手機電腦上看,則可以想象得出,絕對是災難,毫無體驗可言,就是在看國産劣質電視劇畫面的感覺了。
在電影院适應了這種高幀率畫面後,回到電影本身,就發現了多處硬傷:感情戲糟糕、結局俗套、故事内核淺嘗辄止。
講一個老舊的故事并沒有問題,但是想要講好卻很難。
結論就是:看這樣一部電影,就像在體驗一個遊樂園項目,體驗一項新的電影技術,動作戲可圈可點,視覺效果震撼,但是電影沒有講好一個故事,所以并不是一部好電影。
2.
李安是一位真正融合了中西方思想的導演,也是極少能在好萊塢大放異彩的華人導演。
無論是更早的《卧虎藏龍》《色戒》,還是近些時候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都展示了更深邃的思考,看完意猶未盡,但《雙子殺手》卻是俗套且爛尾的好萊塢動作片,稍微加了一點科幻,也就是克隆人。
電影的開始,展示了一個特工,在兩公裡外狙殺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上的目标,一槍斃命。
原來這個特工是一個超越常人、經驗豐富的老殺手,雖然這次成功狙殺了目标,但是本來他是想射頭,最後射中的是脖子,在他看來這就是失誤。本來他殺人無數,良心一直備受折磨,已經萌生了退意,于是他就此想要退休了。
可是後來朋友告訴自己,暗殺的這個人身份被串改過,原本被告知的是一個恐怖份子,其實是一個科學家,也就是說,自己被政府欺騙了,背後到底隐藏着什麼陰謀呢?
之後給自己透漏這個消息的朋友被暗殺了,自己也緊接着被政府追殺,追殺自己的那個殺手和自己年輕時極其相像,更深入了解後才發現,這個殺手就是自己的克隆人,背後這個叫“雙子”的項目,也正與自己有關:以自己為藍本,制造一個殺手軍團。
為什麼是他呢?因為他有着過人的天賦,身手敏捷,而且射擊極其精準。但他的缺點是人性,技藝再高超,因為沒有正常人的生活,也備受精神折磨。
而反派的初衷也并不是完全邪惡的,因為他看到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受傷或死去,而又看到男主的能力如此強,所以萌生了一個想法:如果能所有的士兵能像男主一樣能力高超該多好,這樣就能減少傷亡了,普通人也不再用去送死。
于是“雙子”這個項目誕生了,追殺男主的是第一個克隆人,還沒有被泯去人性,依舊和男主一樣有善良的心,而電影中出現的第二個克隆人就被泯去痛苦和恐懼了,完全成為了殺人機器。
最終的結局就是,男主和第一個克隆人聯合起來殺死了大boss,實驗室被查封,男主的克隆人則回歸了正常生活。
講述這麼多,其實用一句話概括整部電影就是:老特工大戰克隆人,最終聯手殺死大boss,于是殺人機器軍團陰謀被打破,一切回歸歲月靜好。
3.
其實前面的各種男主與克隆人的打鬥動作場面可以稱作教科書級别了,但是人物的刻畫和最終的結局卻是災難。
因為這一切都是标準化的好萊塢制式。
首先是标準化的男主形象:能力強、善良,因為自己殺手這個職業的原因而又苦苦掙紮;
然後是标準化的反派:大多數的反派都是兩面性的,他們都有一個自認為正确的崇高理想,比如《複仇者聯盟》中的滅霸,消滅一半物種是為了重新平衡,而這部電影的反派是為了減少戰友們的傷亡,為一個反派加上一個看似正義的出發點,可以增強人物的深度;
之後便是标準化的故事情節:政府一般都會都有自己的邪惡實驗項目,男主要和自己的小夥伴們一路尋找真相,組合一般是白人+黑人+亞裔+女人,集齊各色人種和性别,應該是好萊塢的政治正确吧,然後他們開始一路打鬥,并最後找到大boss;
最終是标準化的結局:離電影結束還有10多分鐘的時候,反派似乎已經勢不可擋了,尤其是第二個被泯去痛苦與恐懼的克隆人出現後,說明殺人機器軍團的技術已經成熟,這麼短的時間很難收尾,有可能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比如人類馬上要面臨克隆人的威脅了,而且很有可能會有第二部。
可是故事的發展出乎意料,反派竟然主動來找男主幾個人,在告訴他們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後就坦然赴死了,根本沒有留有後手。
然後畫面一轉,就是6個月後,實驗室被關停,第一個克隆人也回歸正常人的生活,似乎這個陰謀不存在一樣。
難道反派一死,這個項目就這麼容易就終止了嗎?難道背後沒有更高層的意志存在?難道已經成熟了的克隆人技術對人類社會完全沒有影響?
這個戛然而止而又十分圓滿的好萊塢結局,實在太過簡單粗暴,整個故事内核的層次迅速被拉低,本來可以探讨一些更深刻的東西。
因為提到主演威爾·史密斯,看到相似的場景,就想到了他主演的另一部經典科幻電影《我,機器人》。
在《我,機器人》裡,機器人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遍布整個人類社會,可是機器人發展出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并開始反抗人類,而《雙子殺手》中面臨相似的倫理問題,克隆人同樣是具有獨立意識的個體,那克隆人會怎樣認識自己?又會怎樣面對與人類的關系?是像獨立的機器人一樣反抗人類,還是與人類甚至原體和平共除?
但是李安回避了這個問題,并沒有深入探讨,隻是浮于表面,反派的克隆人軍團陰謀破滅後,第一個克隆人就融入了正常人的社會,他可以和自己的原體正常相處,而沒有展示出他對這一切的反思和疑惑。
要知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個看法一直纏繞着人類,從古至今、無論中外其實一直存在,古代可能是民族不同的問題,近現代則是人種膚色問題、東西方文化差異問題。那更何況是人類和克隆人或者機器人這樣起源完全不同的獨立群體。
尤為複雜的是,人類創造了克隆人和機器人,也就是說人類和克隆人、機器人的關系不隻是異族,其實更像是一種父權,而反抗父權亦是一種亘古不變的永恒命題,也一直在我們的潛意識裡。
所以說,這部電影,涉及了諸多深刻的命題,但是李安隻是用了最簡單的處理方式。
4.
難道說李安沒有用心嗎?
不,他很用心,隻不過這用心放在了電影技術上,幾段120幀的動作戲堪稱完美,但故事内核卻很淺顯,尤其是結局實在草率。
有人說,雙子的對決,老與新的對抗,也正代表了李安過往與現在的對決。
年輕代表了活力和迷茫,年老代表了經驗和反思。
過去的李安勇于嘗試各種類型的電影,第一次使用120幀的電影技術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但口碑分化嚴重,票房遭遇了失利。
這一次耗資1.38億美元的《雙子殺手》,李安、威爾史密斯、120幀、一人分飾兩角、絕美的風景、火爆的動作戲,似乎集齊了一切成功的要素,但從現在中美的票房看,已經難以回本了,也就是說李安極大可能再次遭遇滑鐵盧。
所以李安之前在一個公開場合說了一句話:“全世界隻有我在這麼做,我不知道是世界錯了,還是我錯了。”
李安的這場電影技術試驗,他也已經産生了自我懷疑,不禁讓人想到,這一次中規中矩的俗套故事模式是不是他求穩的一種妥協呢?
現在的李安就像雙子中的老特工,已經對自己的過往産生了懷疑,對曾經堅持的信念産生了動搖,希望他能像電影中的結局一樣,現在的自己與曾經的自己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