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小黑戰記》口碑那麼好但票房為什麼與《哪吒》差那麼多?
《羅小黑戰記》背後的制作過程是什麼樣的?
《羅小黑戰記》與《大聖歸來》《哪吒》等爆款動畫電影有哪些關聯性?
本文摘錄了卓然影業CEO張進部分訪談的十句話,并闡述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卓然影業出品和發行了《羅小黑戰記》)
1.《哪吒》是個小概率事件,天時地利人和,所有元素集合在一起才會成為爆款。一個爆款電影,票房10億時是和電影的質量有關,但是到了四五十億,就和電影本身無關了,其實變成了一種社會現象,背後反映了社會群體的心理。
電影行業的人常常會覺得投資一部電影就像一場賭博,爆款電影隻是極少數,所以隻能在前期不斷尋找一些可以增加成功概率的元素,比如題材、導演、主演、IP等等。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制片方喜歡堆砌一些成功元素或者電影模式,比如之前流行的:大IP+實力影星+流量明星,這個公式确實成功了幾年,但最近兩年觀衆已經不買賬了,所以從與《戰狼2》同台競技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到最近的《上海堡壘》,口碑崩塌後直接票房撲街。
典型如《戰狼2》,這部電影最終達到了56億的票房,首先電影的質量确實不錯,吳京開啟了中國工業電影的大門,所以在10億20億時是電影質量的反映,但是到了40億50億,這背後其實和當時的各種因素有關,當時同台競技的隻有流量電影《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口碑迅速崩塌,然後又趕上貿易戰,民衆的愛國熱情被迅速激發,所以《戰狼2》背後反映了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社會群體心理。
2.《羅小黑戰記》開始時預期很低,但點映口碑爆棚後,預期又被調得太高,但預期逐漸被調低,票房沒有大爆。
我之前從沒有聽過羅小黑這個IP,因為網上口碑爆棚,有人說會是另一部《哪吒》,于是決定去嘗試看一下,開始時還在擔心沒有看過番劇,會不會看不懂,但是看完電影覺得非常驚豔,作為原作的圈外人士,看懂這部電影完全沒有問題,更關鍵的是,還會被電影中的世界觀、笑點以及人設所打動,忍不住看完電影後立即去看看原作。
但是電影确實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在前期的節奏太慢,鋪墊太多,導緻略顯拖沓,所以開始時有些懵逼,不太了解背景的人有點難以接受。
宣發包括電影本身存在的這些問題導緻最後沒有出圈成功,感覺非常的遺憾。
3.一個IP的勢能:要麼有粘性較高的小衆用戶群體,要麼用戶群體比較廣泛。
《哪吒》就是典型的用戶群體比較廣泛,而《羅小黑》戰記則是典型的小衆用戶群體,但是粘性極高。這部番劇連載了八年,能一直堅持追下來肯定都是鐵粉,而且導演木頭的創作團隊也是靠衍生品的盈利活了下來,可見粉絲的忠誠度有多高。
4.動畫電影比真人電影在商業上更有想象空間,全球版權收入更高,因為動畫電影更适合出海,易配音、合家歡。
這一點倒出乎意料,沒想到動畫電影确實是一門好生意,真人電影在國内可能是數十億票房,在海外可能也隻有百萬美金的收入。但是動畫電影有時候在國内隻有千萬級的票房等等,海外可能要五百萬以上。
為什麼動畫電影更适合出海呢?
主要的原因是易配音,動畫電影容易調整,将華語表達調整為英語國家容易接受的表達,因為用華語時,由于文化差異,很多表達隻有我們中國人自己能懂,而真人電影則很難調整。
還有就是動畫電影具有延續性,可以延展為不同的衍生業務。
5.比較成功的動畫電影不是靠故事,而是動畫形象,比如哆啦A夢、小黃人;動畫電影的核心是IP,即動畫形象。
簡單且明确的形象更具有傳播性。
所謂簡單,是與真人電影相比,動畫形象比真人形象具有更單一的特征和更鮮明的辨識度,比如提到多啦A夢,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藍白的萌萌形象,它的特征是有一個萬能口袋和一直在幫助大熊。
而明确是相比于文學作品中的IP,更加真實可感,而不是每個人心中有一個自己的哈姆雷特。
因為卡通形象簡單、辨識度高、傳播性強,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公司、組織或者活動,會設計自己的卡通形象,比如奧運的福娃。
6.動畫電影工業化主要在成本,比如迪士尼,前期會從100個劇本中挑選1個,可以說是精品中精品,之後再投上千萬上億美元,但在中國,隻能對不太好的劇本進行打磨,或者從番劇開始,一點點培養粉絲,對IP進行養成。
我們經常會聽說養成類遊戲,甚至是偶像養成,最典型的就是TFboys,從少年到成年,培育這個組合其實是在培育粉絲,讓粉絲們見證他們成長,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媽媽粉”,這樣培育出來的粉絲忠誠度非常高。
而IP養成類似這樣的原理,慢慢打磨IP,最終達到可商業變現的階段。
這也類似産品經理經常提到的:用戶價值是商業變現的基礎,所以要培養好用戶價值。
7.整體動畫電影産業還不成熟,如果沒有錢,則可以首選大聖、哪吒、白蛇這樣的公共IP來做,因為公共IP是免費的且有群衆基礎的。
看最近比較火的幾部動畫電影,确實都是一些公衆IP,比如大聖、哪吒、白蛇等等,為什麼會這樣?
還是因為動畫電影産業的土壤太貧瘠,原來資本方不認可,導緻資本沒有充分進入這一産業,在沒錢的情況下,動畫電影團隊當然首選有公衆基礎的IP。
8.電影在動畫中扮演的角色是“打廣告”,宣傳IP,比如迪士尼,在電影上映半年前,電影的衍生品已經在全球鋪貨完成。
動畫電影怎麼賺錢?
其實不單單是票房,還有海外版權收入、衍生品市場。
之前看到一個數據,《大魚海棠》的票房是5.64億,制作成本3千萬,而上映兩周衍生品就賣了超過5千萬。在國外,動畫電影的衍生品收入要超過票房本身。
所以電影像一個大宣傳片,為其動畫形象的IP打廣告,最終的收入來自于衍生品。
這就像互聯網行業經常提的一句話:羊毛出在豬身上,最後狗買單。
9.從《大聖歸來》到《白蛇》《哪吒》《羅小黑》,市場最大的變化是院線原來對動畫電影的認知被打破了,其實可以給更多的排片,這樣動畫電影公司與B端的合作容易了很多。
原來電影行業不認可動畫電影,因為覺得市場不成熟、觀衆沒認知而且賺不了錢,所以院線不願給動畫電影排片,而沒有排片,觀衆就更沒有機會了解動畫電影,動畫電影也就更加沒有市場,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但是今年密集上映了這麼多成功的動畫電影後,行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觀。
從一個個單點,變成了線,線又影響了面。
10.無論技術怎麼發展、科技怎麼叠代、媒介怎麼變化,但内容一直都在,優質的内容和IP隻會不斷增值。
就像《白蛇傳》,幾百年前可能通過戲曲、小說的方式演繹,現在變成了真人電影、動畫電影,雖然媒介改變了,但是内容沒有變,能感動幾百年前古人的故事與形象,如今依舊能感動現代人,随着時間的沉澱,反而更有價值。
因為人沒變、人性沒變,人依舊需要故事、需要情感,故事與形象是承載情感與思想的最好媒介,而表現形式則是這種媒介的媒介。
羅小黑、哪吒、大聖、白蛇等等,就是優質的内容和IP,一代代人會結合自己的群體心理不斷去诠釋,最終承載的思想和情感越來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