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幾個朋友一起去看了《阿拉丁》,電影本身是一個阿拉丁和神燈之間的童話故事,最後結局皆大歡喜。但是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一樣的感受。(我看的是英文配音,中文字幕版)

阿拉丁遇到茉莉公主,公主隐瞞自己的身份,兩個人一見鐘情。阿拉丁善良真誠,可是在世俗的眼光裡面,公主隻能嫁給王子。為了擁有足夠的财富去迎娶公主,阿拉丁答應了宰相賈方的要求,冒險去山洞裡面拿神燈。
在山洞裡面,阿拉丁好心幫助魔毯恢複自由,後來魔毯總是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他幫助,救了他好幾次。雖然說善良不是為了回報,但是有回報更容易讓人欣慰,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

曆盡重重考驗之後,阿拉丁終于拿到了神燈,可是最後在他拿着神燈,在懸崖下請求賈方給他一隻手的時候,賈方在拿到神燈之後,卻狠狠地踩着阿拉丁扒在邊緣的手,并沒有實現自己的諾言。在一個反派人物身上,這種事情似乎并不反常,隻是令人心裡一寒。
這部電影裡面,讓我最觸動的是阿拉丁榮華富貴之後,不願意用自己的一個願望去換取神燈的自由。他由善良真誠變得貪婪自私,害怕失去神燈給他帶來的東西和榮譽。他覺得神燈隻是他的仆人,卻總是想着自己的自由。
這個地方應該是人性最真實的寫照。因為貧窮,被大家歧視看不起的阿拉丁搖身一變,成為了大家信任支持的阿裡王子,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認可。不是依靠自己的實力得來的金錢和權力,就會患得患失。人心裡的變化着實太快。
如果阿拉丁在這個時候用最後一個願望換取神燈的自由,就沒有後面一系列的事情了。但是自私的念頭一旦升起,就難以消除了。

這讓我想起了《白蛇緣起》裡面的蛇母,她本來帶領着整個蛇族共同發展,為蛇族考慮。後來為了追逐權力和力量,不惜犧牲蛇族衆蛇的姓名,整個黑化了,走火入魔。
如果一個人一開始就是反面角色,就是“壞人”,這一切也都好理解,也好接受,因為我們對這個人本身沒有太高的期待。
最難以接受的是一個你認為的“好人”,後來做了一些讓人不解、不屑、憤怒的事情,你發現這個人原來還有這麼多陰暗面。每個人都有陰暗面,隻是有些人的陰暗面讓人難以置信,瞬間人設崩塌。

似乎“好人”總是會被加上光環,和很多美好的詞彙挂鈎,我們把“好人”想的太高尚了,對“好人”會抱有更多的期待。最後劇烈的反差會讓人覺得是自己看錯人了,還是人性本身就是不可猜測和預估的?
以前我覺得有個别朋友人還不錯,但是時間長了通過自己的了解和别人的描述,就發現,有很多事情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不知道是人變了,還是自己以前隻看到了好的一面。
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日久見人心……這些話祖祖輩輩流傳下來,有合理的的成分,看人交友還是擦亮眼睛的好。
在經曆衆多事情之後,阿拉丁用計謀刺激賈方,導緻賈方變成了困在神燈裡的精靈,雖然能力極其強大,但是沒有人召喚他的時候,他隻能老老實實待在神燈裡面。
賈方從一開始就是反面角色,不斷追逐所謂的權力和大家的尊敬,無所不用其極,金錢權力讓他迷失了雙眼。他可恨也可悲,這些東西并不會讓他真正地快樂,因為他的欲望永遠得不到滿足,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不過在這部電影裡面,茉莉公主始終都是善良正直,熱愛自己子民,勇敢追求理想的人,她沒有被外表迷惑,她愛上的不是阿裡王子,而是那個會拔她發飾、會偷偷還她手镯、會緊張的普通人阿拉丁。
Do not be fooled by its commonplace appearance. Like so many things, it is not what outside, but what is inside that counts.
希望曆經世事之後,内心仍然赤誠善良。這不代表對所有人都赤誠以待,而是像孫悟空給唐僧畫個圈圈那樣,給自己的人際圈子畫一個圈圈。接觸的人越多,圈子外的人也就越多,而圈子内的人卻始終穩定。
我們在圈子外經常需要不同的面具來保護自己,但是希望回到圈子内的時候,我們可以真實地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善良真誠。

善惡一念之間,在面對選擇和糾結的時候,選擇善良更讓人心安。
你看啊~童話故事裡選擇“善”的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希望你也是,至少在圈子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