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我是在看了拾遺的一篇文章,了解了這部電影,前段時間發生的大連理工研究生自殺的那件事,他留下的文字讓人心疼。

...

那個孩子真的是太替别人着想了。


02

《陽光普照》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兩個孩子的故事,哥哥阿豪學習好、人品好……父母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弟弟阿和一出場就因為和别人合夥去砍人,被關進監獄。

...

影片一開始埋下了伏筆,營造了哥哥好,弟弟不好的氛圍,甚至作為父親的阿文對别人隻承認自己有一個兒子——阿豪。

這麼優秀的阿豪,在一天晚上洗完澡,整理好衣服後自殺了。

大家不知道為什麼。

我剛開始看到這裡,以為是阿豪帶着小玉去找阿和時,阿和責怪了他,所以阿豪心裡難受才自殺的。

事實上應該不是,阿豪已經默默承受很多了,可能這個事早晚會發生,隻是時間問題。

阿和出獄後,父親一開始沒辦法面對兒子,後來漸漸地和兒子敞開心扉,因為現在他真的隻有一個兒子了。他有點兒悔恨,如果早一點發現或者多和孩子溝通,或許阿豪就不會走到這一步。


03

其實我以前很不理解,那些明明學習很好,但是因為一兩次成績沒考好,然後自殺的同學。

現在我想或許也是因為來自他人的愛和期待太沉重吧,所以覺得難以企及。

那種“不想讓别人失望”的想法确實挺可怕的,一旦失望,他們的責備就會轉向自己,否定自己。

...

阿豪給曉真講司馬光的故事,以及後來提到的動物園的故事,都在側面表達自己的感受,他也想像司馬光一樣找到一個隐秘的角落,把自己藏起來,可是來自外界的期待和鼓勵,像陽光一樣讓他無處可逃……其實他隻是想停一停,歇一歇,做好自己。

這些他都沒能說出口,因為他怕辜負大家,不願麻煩别人,所以他選擇讓自己一個人承受。


04

那個研究生也提到了:因為小組裡沒有出現過論文不合格未畢業的記錄,他在導師給出“沒有研究價值,數據搞錯了。”這樣的評價後,也未想過抱怨什麼。

就是因為太照顧其他人的感受,所以活得不像自己,如果有人能夠告訴他:你做好自己就行,不用考慮其他的,畢竟生命健康更重要。

...

或者阿豪的父母早一點發現大兒子過分的善良,及時地告訴他:你盡力做你自己就行。

那麼這兩個結局會不會不同?

後來我就在想這件事,在生活中,其實我也是一個比較照顧别人感受的人,前一陣子任務很多,心情煩躁,我也想找個地方藏起來,所以在看到拾遺那篇文章時很有共鳴。

有的人是希望所有人都好,而不好的由自己承擔——有這種心理。甚至有時明明做得很好,還擔心做得不夠好,對自己沒有安全感,缺少價值認同。

...

上面研究生的例子就是這樣:大家已經訓練得十分辛苦,但是他卻依然利用休息的時間練習,而其他人覺得明明他已經練得很好了。


05

電影《芳華》裡也提到過相似的場景,男主劉峰就是一個異常溫暖、踏實樸素的人,吃餃子吃煮壞的,豬跑了幫忙去抓豬……

好不容易有一個上大學的名額,領導想給他,他卻說:“給那些需要的人吧。”

...

但是這麼好的人犯了錯誤,大家卻不能容忍,這也是影片中的諷刺之處。他因為向一個女孩表達了愛慕之情,對方卻舉報了他,一下子劉峰被列為典型。

影片最後也很讓人難過,他在打仗時斷了一隻手臂,跑三輪車時又被相關部門扣押了車。

對于這些曾經多次溫暖過别人的人,命運也并不會因此就多眷顧他們一些,那麼是不是稍微自私一點,其實才是對的?

這些年我漸漸有了答案……

阿和在得知哥哥自殺後,有段時間情緒比較激動,監獄輔導人員開導他:“你變好了,很快就能出去了。”

阿和說:“我變好了,和我哥一樣嗎?我雖然很不好,但我依然坐在這裡。”

...

菜頭對阿和父親說:“不用擔心阿和,他永遠不會像他哥那樣。”

對呀,阿和不會那樣,他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期待。

阿和出獄後,最終和父親和解。他們談到了哥哥,阿和說:“哥哥什麼都做得很好,但我們沒人知道他心裡想什麼。”

也可能他一直在等一個人,等着向他吐露想法,隻是一直沒等到吧。


06

在電影《阿甘正傳》裡,有人問阿甘:“你将來想成為什麼?”

阿甘回答說:“我難道不能成為自己嗎?”

...

一路成長,每個人都會聽到外界的鼓勵、期待、批評與指責,但是也别忘了停下腳步想想自己,前進固然重要,但也要掌握正确的方向,做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