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冶/文                源于網絡/圖

沒有事先看簡介的我,一直以為這是一部治愈系的文藝電影,看完後久久惆怅,發覺它該是屬于“緻郁系”的。

說實話,觀影感不太友好,故事支離破碎,看完似懂非懂,其中那長到讓人抓狂、晃得頭暈的一鏡到底長鏡頭,幾乎讓人生厭,這部影片有過于鮮明的創作者個人特點,導演很任性地進行着試驗,夢境與現實場景、過去和現在的時間毫無邊界地交錯着,讓觀者從隻言片語中艱難拼湊起主人公的經曆。

可是觀看完,心頭萦繞着的是說不清的悠遠清淡的苦澀,就像片中吟誦的那些不連貫的詩章,情緒不安地顫抖着、瑟縮着。生活突變後,孤身一人、親朋疏遠的老陳像孤魂遊蕩在凱裡和鎮遠,很多事他已無力改變,很多人急遽地遠離了他,他很想抓住和找到些什麼,可是,野人、瘋子、廢人弟弟、鄉間樂隊等等事物荒誕不經的出現像極了失控的、不再屬于他的生活,他隻是個遊離者、局外人,那些與他有着千絲萬縷聯系的事情早已擺脫了他。這種微妙的情感很像人生落寞時期的感受,飄渺、無着無落,人和事都在遠離、後退,回不到從前,也沒辦法邁步繼續走下去。

導演不吝于在影片中展示貴州凱裡和鎮遠極具破落頹喪風格的鄉土感,一切都很原生态,塑料椅、街邊攤、散裝白酒、舊擺渡船,髒污的牌室、打台球的小混混、亂糟糟載散客的摩托小青年們,我好像突然記起了近在咫尺的小鎮、鄉村平庸單調的底色,離開它們太久,回憶總是帶着美化的濾鏡,實際上,它們确實不過如此。

我不知道片名《路邊野餐》跟實際的内容有什麼關系,如片中所述,它隻是詩的名字,詩句貫穿全片,籠起若有若無的詩意,至于英文名“Kaili Blues”,似乎可以譯作“凱裡的憂郁”,更為直接地抛出了故事主要發生地凱裡,以老陳等人的活動線路,展示了一個很有年代感和凡人凡景的獨特凱裡。因為鏡頭太過寫實,我甚至跑偏了思路地想,如果要個性化地深入介紹一個不那麼有名的地方,這種個人風格強烈、視角細微的拍攝方式倒可以一試。

除卻我覺得故事不太好理解,影片中小人物的情感對失意人來說的确是能引起些感同身受的,磅薄大氣的英雄主義離我們平凡的生活太遠,細究之下,大多數人也不過是類似老陳的小人物而已,勘不破生離死别,時有沖動和後悔,很大程度上生活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如果發生了什麼大事,生活的洪流也會将它消解得七零八落,被裹挾着繼續下去。哪裡有什麼“雞血”和“雞湯”,很可能隻是“狗血”和“狗屁”,即便如此,老陳心中深沉的詩意也掩埋不住,婦人想去看海的樸素想法也有些浪漫。

大概可以這麼理解“路邊野餐”吧,路邊,衆生形色匆忙慌張,多麼粗糙而呼嘯,野餐,有一絲灑脫的閑情與不羁,兩相映照,割裂得不太和諧,卻已是難得。




往期内容:

《送我上青雲》:一點感同身受,與笑意

《驢得水》:“中國式”瞞天過海

《綠地黃花》:苦難随風飄零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