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得到一千分,誰得到一千分,誰就有坦克!”

“聽着,即使我很久才回來,你也不要動,不要出來,直到一點聲音、一個人都沒有。”

“沒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但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美麗的。無論什麼樣的災難降臨,隻要生命還在,生活始終要繼續。活着,就是最美麗的事。”

這幾句話是電影《美麗人生》中一位父親對兒子說的話,他以一個謊言去換孩子樂觀積極的童年,讓孩子在集中營也相信天堂的存在。

1997年12月20日電影《美麗人生》在意大利上映,今年1月3日在大陸首次上映。它早已在國内影迷心中成為影史經典,在豆瓣評分高達9.5分。無論是第一次看,還是第二次看,内心都受到溫柔一擊,眼淚止不住留下來。

它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呢?前半段是猶太青年圭多追求美麗的女教師多拉,一個突破階層隔閡的愛情故事;後半段則是猶太父子被抓進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生活。電影的重點在後半段,圭多哄騙兒子這一切隻是一場遊戲,把集中營的苦難掩蓋住不讓兒子看到。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能看到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能看到一種在地獄中依舊樂觀向上的力量,能看到就算人生如此艱難,還是要努力向前的态度。

雖然電影《美麗人生》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享有極高贊譽,但當年它上映時也有不少批評的聲音。

“羅伯托·貝尼尼鏡頭下的集中營,沒有血污和虐殺,也見不到更深刻的孤苦和殘忍,反而充斥着能被戲耍的德國官兵,比如圭多可以假裝翻譯,曲解德軍士兵的條例宣講,并能讓髒兮兮的兒子,跟德國孩子一同進餐而不被發現。”

拍攝過集中營題材的斯皮格伯格則表示《美麗人生》一片中關于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描寫“娛樂性過強”。

是的,真實曆史上的納粹集中營絕不像《美麗人生》那樣輕松愉快,它給猶太人造成的是地獄般的折磨。

斯皮爾伯格拍攝的集中營題材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改編自托馬斯·基尼利創作的同名小說。電影與小說都是經典之作,它們以高度紀實的手法,刻畫了二次大戰時期德國人奧斯卡·辛德勒冒着生命危險,傾注所有财力和智慧,營救數百位猶太人生命的真實故事。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是一部黑白電影,與猶太人被虐殺的黑暗相對應。而在有一個場景出現一個穿紅色衣服的小女孩,這唯一的一抹紅,既是虐殺的鮮血,也是辛德勒的覺醒。在電影中,辛德勒被她所吸引,心也被牽動着,才有了拯救行動的開始。

除了小說,也有一些幸存者創作的作品。普裡莫·萊維是奧斯維辛集中174517号囚犯,他是集中營的幸存者,後來他的一生就都在叙述和展現集中營的生活。

《被淹沒和被拯救的》和《元素周期表》是普裡莫·萊維衆多作品中最為人熟知的,它以一個親曆者的角度帶我們走進奧斯維辛集中營。

“饑餓讓人筋疲力盡,口渴讓人憤怒。在那些天它日日夜夜地陪伴着我們,在白天工地的秩序,變成了一團混亂的殘垣斷壁,到晚上睡覺的棚屋并不透風,我們大口呼吸着早已呼吸了上百次的空氣。”

在《被淹沒和被拯救的》中,我們看到的是所有猶太人艱難地生存着,一口吃的,一口喝的,一口呼吸的,都是那麼的彌足珍貴。

生存物質的不足其實還不是對人最大的折磨,而是把人原先的道德感與尊嚴都打碎了,人隻剩下了生存之争。最後集中營的人被救出來了,即使物質滿足,但精神也難以很快恢複。

普裡莫·萊維之前是個化學家,自然對化學元素熟念于心,創作出了《元素周期表》。他以化學元素為關鍵詞,通過闡釋二十一種元素的特性,鈎沉了自己在二戰前後的成長、生活,對人類道德和物質世界的隐蔽關聯進行了深邃動人的追問。

最後再說一本書,《奧斯維辛:一部曆史》。相對于小說,它更具真實性,相對于個人回憶錄,它更具全面性。本書力圖以一個具體場所為切入點,對人類曆史深重的罪行進行最透徹的诠釋,這就是奧斯維辛。我們不僅僅看到的是被折磨的猶太人,還會看到納粹軍官。對集中營,不再簡單地評價善與惡,而是去看曆史背景何以有集中營。

特奧多爾·阿多諾說過:“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我們當然可以批評《美麗人生》過于美好,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我們在不忘記那場災難的同時,也可以在心裡擁有一個童話。

集中營是地獄,我們承認它的存在與發生。為了避免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除了嚴肅地認識它,也可以把它虛化成一個背景,活着的人繼續樂觀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