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映第五天,馮小剛最新作品《隻有芸知道》票房隻有九千多萬,在與往日作品的票房成績相比,真可謂“撲街”。口碑兩極分化,有的認為這是純美愛情,令人感動,有的認為這是矯情愛情,無法共情。

這是為什麼呢?一個說法是不少人對馮小剛有偏見,一個說法是這部電影的目标受衆是中老年人,年輕人無法理解電影中的愛情。

對馮小剛有偏見的人有多少呢,這不得而知,應該也不會多少,對票房影響沒那麼大。而這類人也不屑去看這部電影,自然就不會對口碑有太大的影響。如果這部電影足夠好,也許還能讓他們轉黑為粉呢。

那這真的是一部不對年輕人胃口的電影嗎?中老年人就喜歡相濡以沫的愛情,年輕人就喜歡轟轟烈烈的愛情嗎?我看不然。想看這部電影的觀衆中20歲到30歲超過百分之五十。年輕人才是愛情主題電影的受衆,唯有他們才真的還會相信愛情,還渴望愛情,還願意去電影中體會愛情的美好。不然,《地球上最後的夜晚》的跨年營銷也不會那麼成功,年輕人都願意在電影中尋找那份浪漫。

再說了,電影的時代感并不強烈,不是與我們當代人有距離感的民國愛情、改革開放前的愛情,不是那種過着苦日子要夫妻相互扶持的愛情。電影中的羅芸與隋東風的相識相愛也是一貫的愛情套路,也不是年輕人不能理解的。

電影開場隋東風念木心的詩:“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隻夠愛一個人”可是,電影中所呈現出來的慢,與“從前的日色”無關,更多是新西蘭地廣人稀、風光迤逦所營造的氛圍。在那樣的美景中談戀愛,年輕人又怎麼會不喜歡呢?

2.

事實上,《隻有芸知道》真的使得不少人落下眼淚,這些人不隻是中老年人,也不乏年輕人。

許多時候,我們總會把讓觀衆看哭當作好電影的标準。所以,電影宣傳中會拿這個來做宣傳點,表演競技類節目也會試圖以一些所謂炸裂的表演來令觀衆哭。

這是不對的,好的電影是會讓觀衆哭,但讓觀衆哭并不一定是好電影。區别在于你是感動而哭,還是感染而哭。好的電影是随着劇情的發展,你被電影所表達的情感所感動;不夠好的電影是在某個情節點設置一場哭戲,你被這場戲的所渲染的情緒所感染。

全片有兩場哭戲,都是與生離死别的哭戲。一場是人與狗的,一場是人與人的。

兩人養了一條狗,狗與人朝夕相處,互相陪伴,感情日漸深厚。日子久了,狗就越來越像這個家庭的一員。後來,狗要死了,人與狗要分離了,那場景猶如失去一位親人。羅芸讓狗上床,相擁着享受最後時光。

隋東風與羅芸的最後分離也是如此場景,兩人在醫院的病床上相擁,隋東風給予羅芸最後一刻的溫暖,也一起訴說着對彼此的愛。這場告别的哭戲很長,情緒也是慢慢醞釀着,随着一句句的話不經意間就釋放出來。

單獨來看這兩場戲,是很容易讓人看哭的。可是,從整部戲上來看,就會覺得它們刻意又脫離劇情。

一部講愛情的電影,跑偏了,去講了人與狗之間的故事。雖說養狗是隋東風為了讓羅芸開心養的,但情感中心就從兩人的愛情轉移到人與狗的感情。狗陪伴着主人,主人有危險,狗去呼救,讓人以為看的是《忠犬八公的故事》《小Q》。

而這段故事又好短呀,人與狗之間的感情有多深厚呢?并沒能足夠表達出來。

再說羅芸與隋東風的分别,準确來說,是隋東風在羅芸手術前一晚陪伴她。羅芸當時是處于病危的狀态,而電影中楊采钰還是美美的,跟個沒事人一樣,你看不出她有病,還是快死的那種。

演員的狀态就與情節格格不入了,觀衆如何入戲呢?導演就讓黃軒來煽情。這場戲真長,足夠讓黃軒慢慢訴說,慢慢引導觀衆進入情景。最後,我們看着他一顆一顆眼淚奪眶而出時,心都軟了,也就跟哭了。但實際上,因為兩人之間并沒有發生什麼事情,過往的一切都是平淡,我們最多感慨生命易逝,與愛情無關。

3.

《隻有芸知道》有不好的評價,不能怪年輕人不懂愛情,因為這電影呈現的也不是專屬于上一代的愛情故事。要怪隻能怪馮小剛把一個簡單平淡的真實故事拍成了冗長平庸的矯情故事。

電影最後有一段字幕說:“謹以此片紀念一段相濡以沫的愛情。”本來六十一歲的馮小剛是有資格談“相濡以沫”這個詞,他有足夠可以訴說的經曆。也許,真實故事是相濡以沫的,而電影呈現出來的則剛好與相濡以沫相反。

相濡以沫指的是同在困難的處境裡,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本應該是夫妻倆相依為命,共渡難關的故事。電影中兩人的愛情故事是一路順風順水,波瀾不驚,要啥有啥,根本就沒有遇到什麼挫折與困難,何來的相濡以沫。

純愛電影應該是情侶之間的感情純粹,而不是将兩個人設置在一個脫離正常生活的環境。

真實故事兩人是在加拿大,電影則是發生在新西蘭,可能導演更喜歡這裡的風景。馮小剛是真的把新西蘭的風景拍得好美,一切看起來那麼幹淨、自然、純粹,堪稱新西蘭風光宣傳片。

電影中隋東風與羅芸開着車,來到獨棟的房子居住,這更像是童話故事結局,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殊不知,王子和公主能生活在一起也是來之不易的,可隋東風與羅芸的愛情簡直就是唾手可得。一見鐘情,為愛出手,幹柴烈火,最後一賭成婚。

隋東風無父無母,羅芸父母在北京,然後兩人婚後在新西蘭生活 。這是把兩人直接從家庭中抽離出來了,更是毫無雜質了。沒有誰能阻擋他們的幸福了。

他們在新西蘭生活了十五年,卻給人一種不過幾個月的感覺。永遠都是陽光明媚的日子,沒有一天是惡劣天氣,哪怕是陰天。

馮小剛費盡心思把人物置于一個環境優美,天天好天氣,沒有家人的環境中,然後就告訴這就是純粹的愛情。在不斷地把外界因素剔除的過程中,所剩下的愛情也許是純的,但不是真實可信。

就算不說相濡以沫的故事,拍一個有韻味、有生活氣息的故事也是可以的。像日本的導演是枝裕和、小津安二郎,他們所講述的故事就不是什麼轟轟烈烈的故事,而是去展現生活的樣子,以及人與人之間細膩的情感。

《隻有芸知道》沒讓人感受到細膩的情感,更多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的矯情。看是枝裕和的電影,我們能發現一些平時忽略的情感,而看《隻有芸知道》,我們隻能發現不能理解的矯情。

看到最後,導演把羅芸與隋東風的生活選擇解釋為一種為彼此犧牲。這種情侶間的不說清楚的沉默的犧牲,倒像是上輩人會做出的事情。可是,以前人們的沉默有其個性原因或環境所迫,而正如上述所說,羅芸與隋東風之間就沒有什麼困擾着,為何不說清楚呢,還要最後用小紙條來表達遺願。

仔細分析,他們也談不上什麼犧牲呀。隋東風是喜歡吹長笛,也吹得不錯,因為沒錢上不了音樂學院,但這并沒有成為他的遺憾。林太問他有什麼打算,他自己就說想開餐館的。

羅芸想看鲸魚,且不說這個鲸魚情結多麼莫名其妙,也沒表現出多熱愛。他們可以說走就走,拿着一大堆東西去見梅琳達。非得在極光出現的時候,許下一個詛咒自己的願望。看個鲸魚能花多少時間,會比去見梅琳達還久嗎?

他們來到獨棟房子時,隋東風就感慨這裡太靜了,羅芸則說:“我就喜歡這份清淨。”明明過着的就是自己喜歡的生活了,還不滿足?

4.

電影前半部分所呈現的生活狀态和戀愛狀态,是多麼美好與甜蜜,這不是年輕人無法理解的,而是我們夢寐以求的。

一生隻愛一個人,不是年輕人無法理解的,而是我們努力為之卻常常不得的。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結尾落在一個日常場景,黃渤與譚卓一起在忙活着做飯,兩人沒有說話,所有曾經的激情都歸為柴米油鹽的平淡。

要說他們之間還有愛情嗎?難說,但他們之間一定還有愛。這才是中老年人對愛情的理解,也才是“一生隻愛一個人”的正解。

而電影《隻有芸知道》中十五年如一日的陽光明媚的日子,這是給愛情戴上濾鏡,它美,但被附上一層矯情。我們不能共情,與年齡無關,反而更說明我們還是更相信真實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