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期間,三部主旋律影片同步上映,多方考量之下,最終選擇走進影院看一看《攀登者》這部電影,兩個多小時的電影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是走出影院,似乎又有個疑惑:我不是來看登山的嗎?怎麼看了一部愛情片。
...吳京和章子怡談戀愛,多少有些違和
毫不客氣地說,對這部電影是有些失望的。
首先,導演根本不清楚觀衆為什麼會走進影院。我們為什麼要去看《攀登者》?是為了去看吳京嗎?是為了去看章子怡嗎?是為了看他倆談戀愛嗎?顯然都不是。
對于咖啡而言,去看這部電影,更多的是一種情懷,一種感動。我們想通過電影了解那段曆史,通過情節的巧妙設置去感悟先輩們大無畏的精神。在當時國家各方面條件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登上珠峰宣誓主權,這本身就是一個壯舉。很可惜,影片的這條故事主線上是弱化的。
整部電影裡,我們既沒有看到登山隊員為登山做得的艱苦細緻準備,也沒有看到整個團隊團結協作登上珠峰的過程。整部影片中,登山的過程似乎變成了吳京的個人秀場。飛越冰裂縫、逃過雪崩,這種情節的設置有點武俠劇的味道。
...影片中的新隊員也開始戀愛了
其次,編劇低估了群衆對于主旋律作品的期待。泛情感化似乎是當下電影的通病。表現在具體的電影中,那就是:不管是什麼題材的電影,都必須得來一段愛情戲。
不是英雄不能談戀愛,也不是說主旋律就必須得一直剛。但是《攀登者》這麼一個嚴肅的主題,愛情戲隻能作為一條輔線。因為我們不是來看談戀愛的。
在《攀登者》中,有些橋段是不能接受的,比如用軍用的步話機談戀愛。在那種情境下,海拔如此之高,多說一句話都是對體能的極大浪費,我實在想不出主角還有什麼心情來談戀愛。更何況,那個時代的愛情要含蓄的多,有時候可能也就是一句話,一個表情。
...其實,我們需要看到的就是上世紀六十年代那個特殊時期,老一輩們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再次,情節的設定漏洞太多,反而讓真實的曆史顯得不夠真實。登頂珠峰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事,也确實是壯舉,對其進行适度加工是可以的,但是《攀登者》中,有太多的情節有着明顯的漏洞,讓人欲哭無淚。
...用梯子防大風,怎麼看怎麼别扭
比如,男女主角卡在冰縫裡做人工呼吸,再比如最後一次登頂遇到雪崩後,呼嘯而下的雪竟然在關鍵時刻變慢了,隻為等全體隊員順着繩索爬過去了,雪崩才到來!然後吳京展現的一個動作簡直就是《速度與激情》裡常見的那種誇張到極點的動作戲風格了,一個重要設備眼看着就是墜落懸崖,于是吳京縱身躍出懸崖抓住設備,然後再依靠迎面而來的雪崩沖擊力把他打回平地,你說碉堡不碉堡?更碉堡的是,當雪崩把所有人都活埋了之後,雪崩一過去,所有人又都從雪裡面探出頭來了,隊員們都是有神靈庇佑啊,雪崩都不能傷害分毫!
當然,另一位主角曲松林的思想轉變,也是讓人費解的,從一開始的執意登山,到最後的勸阻别人不要輕易登山,僅僅是因為犧牲了一個名隊員就發生如此大的轉變?這是相當于拐了個180°的彎啊,甚至讓咖啡懷疑,中間是不是有删減的情節。
...張譯飾演的曲松林,演技我給滿分
總之,對這部電影是有幾分失望的。但是,之所以失望,是因為期望太高。因為這部電影背後真實的故事讓我們常常熱淚盈眶,而電影卻沒有表現出來。比如:
...在這種故事背景下,我們理應對電影的表達有更高的期待,然而,我們在電影中并沒有感受到這種精神,所以,影片拍成這樣,怎能不讓人失望呢?
最後,還是想說一句,失望歸失望,這部電影也并非毫無可取之處,但是,誰讓它是影帝吳京演的呢?對影帝自然要挑剔一些。還是那句話,誰看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