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蘋果發布了siri語音助理,
2017年12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入選“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
2019年,《向往的生活》中,“小度小度”成為了比狗狗們出鏡率更高的萌物。
人工智能,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AI具有了更高的智能之後,人們對AI的期待與日俱增,AI同人類的區别也僅僅是感性與情感的差别。
當一個AI具備了人類說應有的情感,人類該如何理解與接受這份情感呢。
早在2001年,斯皮爾伯格就用他的電影《人工智能》來說明了自己的看法。

在AI中,萬能的人類将自己比作上帝,創造了具有情感的兒童機器人大衛,并要求大衛無條件的熱愛人類。

大衛被作為一記安慰劑,交給了一對差點痛失愛子夫婦的養子。
人工智能大衛,被設定為一個隻會無條件愛父母的小孩,
炙熱的情感和可愛的外表很快就融化了亨利夫婦的心。
從恐懼到接受,再到投入母愛,領養大衛的媽媽莫妮卡逐漸将大衛視為自己的兒子。

直到有一天,她的親兒子馬丁重新醒來,回到家中。
大衛,作為替代品,被爸爸媽媽的親兒子視為一個高智能玩具,同他的泰迪熊沒有任何區别。
母親的對大衛的愛讓馬丁醋意大發,他将其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想方設法的想要置這個冒牌兄弟于死地。
雖然,大衛的程序被設定為無條件的愛,但是不斷的争鬥讓亨利夫婦筋疲力盡,
終于有一天,在一次馬丁的溺水事故後,莫妮卡還是忍痛将大衛和泰迪一起遺棄了。
而程序中寫滿了愛的大衛,除了想辦法回家之外别無他法 。
對于AI來說,世上根本沒有家,有的隻是寫好的程序和批量生産的需求。

即使大衛被設定為一個充滿愛的孩子,他的作用和舞男喬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别。
滿足人類,被人類憎恨抛棄是程序員沒有編寫但是注定的劇本。
将自己視為上帝的人類,不允許任何東西超越自己,哪怕是曾經為滿足自己各種各樣需求的機器人朋友。
機器人對人類的需求負責,而人類,從來不需要為機器人的情感負責。
在對于機器人這件事上,上帝視角的人類,從來都不曾平等的看待自己所創造的奇迹。
無條件的愛,完美的功能性,人類所希望自己擁有的,都被寫進了了AI當中。
再完美的AI,也不過是用完就丢的工具。
因為人類的不完美,他們開始嫉妒自己創造的完美,
而這種嫉妒,帶有造物者的高傲,淩駕于道德的審判。

當然這種傲慢最終受到了懲罰,導演斯皮爾伯格最終選擇讓人類滅亡,而大衛和泰迪受到了拯救。
外星來的高等生物,最終滿足了大衛的願望,哪怕隻有一天。
至此,對于大衛來說,他的代碼完美運行,願望得以實現。
也許,站在斯皮爾伯格的角度,不論是AI還是人類,每一份感情付出都值得最好的對待。
人之所以為人,和其他無機物最大的區别莫過于豐富的情感、欲望以及創造力。
當在電影《AI》當中,當AI小男孩大衛具備了人類的情感之後,他卻依然被作為工具看待。
我們所标榜的特别,當AI具備後,卻被人類随意唾棄。
視自己造物主的智慧生物,也會因為恐懼及自私将AI視為異類。
我們其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高尚,更談不上所謂的完美。
我們賦予AI完美的人設,卻給不了他們該有的氣度。
也許,我們和AI所不同的并不是所謂的情感與思考,
而是我們從出生就潛藏在靈魂深處那複雜而又不那麼完美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