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浒,所以再讀《紅樓夢》便成了首選,溫故而知新,再讀《紅樓夢》,果然不同年齡引發的思考也有所不同,從少年時看得好玩到中年開始思索《紅樓夢》想述說怎樣的故事,這也算是成熟的标志吧。
《紅樓夢》裡人物衆多,但曹雪芹信手拈來,真把每個人都寫活了,這樣的人物刻畫與巴爾紮克筆下的衆生相各得其妙。
以李纨為例,同樣是賈府的少奶奶,和王熙鳳同一輩的,可一個肆意張揚,一個深沉内斂,性格截然不同,這也代表了賈母與王夫人不同的審美觀。

圖片發自簡書App
注意到沒?賈母更喜歡那種活潑靈動,美貌動人,有才能的女孩兒。榆木腦袋是不入她老人家法眼的。
她對王夫人唯一的誇獎就是賢惠,可賢惠是什麼詞兒?在那個社會,不賢的人,呵呵,裝也得裝賢惠了,否則就犯了七出之條了。王夫人真該感謝賈母,從來不屑于對兒媳婦使絆子,否則賈政屋裡可就不止趙姨娘一個小妾了。
而且賈母對李纨的好也有限,隻說她寡婦失業的,為啥?王夫人選的兒媳呗,不符合賈母的審美觀。
黛玉自不必說,那是親外孫女,誰也沒法比。王熙鳳雖然是個半文盲,但長得恍若神仙妃子,性格爽俐,口才了得,縱十個男子也不及她; 晴雯的長相似黛玉,脾氣雖然暴躁,但女工出衆,合府沒人能比得上,從補孔雀裘那章就可以看出晴雯的能力;薛寶琴從書中看,她的美貌竟在黛玉,寶钗之上,更不用說寫詩的水準,十首懷古寫得極妙,尤其西江月那首,聲調壯美。連一向才名在外的寶钗,看着賈母對寶琴的寵愛,都按捺不住說酸話,聲稱竟不相信不如寶琴。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而王夫人本身就是那種古闆無趣的性格,通篇也沒有對她才華的描寫,從她對黛玉的厭惡,對金钏的殘忍,在抄撿大觀園時,對芳官,晴雯之流的深惡痛絕都可以折射出她的審美标準。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有一點可以肯定,賈珠的妻子李纨肯定是王夫人自己選定的兒媳,李家家風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李纨從小讀的書籍也都是《女則》,《女四書》一類的,老公賈珠死了,更是心如槁灰,守着兒子守寡過日子,最大的娛樂是陪着小姑子們做針線活。
王夫人對兒子賈寶玉的期望和老公賈政是一緻的。總希望兒子能在仕途經濟上有所發展,能像死去的賈珠一樣以科舉光耀門楣,因此她對寶玉身邊的人總是嚴防死守,生恐那些狐媚子帶壞了寶玉,恨不得全換成襲人這樣她認為老實本分,會規勸寶玉一心向學的人。
她中意寶钗做兒媳理由很充分:一是古代本來就講究親上加親,自家親姐妹所出血緣近,情感上更接近;二是寶钗性格和她相似,看着慈悲,實則冷酷無情,比如對待金钏的死,寶钗就能昧着良心,粉飾太平說金钏自己糊塗死的,不與他人相幹;三是寶钗的價值觀和王夫人一緻,雖然自己很有才華,但總認為女子應守拙本分,以相夫教子為己任,也常規勸寶玉好好讀書,走科舉之路。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作為母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黛玉這樣吃藥比吃飯多的病殃子,從為子孫後代健康考慮的角度看,是絕不可能入王夫人眼的,何況黛玉不可能跟她一條心,自己受了婆婆賈母一輩子氣,兒子從小就不能自己撫養,怎麼會願意給兒子娶個和婆婆關系親近的兒媳呢?
連給兒子内定的小妾襲人都要符合自己的審美觀,何況兒媳呢?何況這是做母親的權力,賈母縱想成全黛玉和寶玉,也沒法牛不吃草強摁頭啊!
所以,王夫人的審美觀從來沒變過:女子無才便是德,因循守舊規矩多,縱使才貌再出衆,不入法眼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