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現在的狀态,其實不算低谷,反而是在與内地市場融合的過程中,逐步進入良性循環,在自己的本應該在的位置上,發揮自己的影響。

關于我提的這個觀點,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重回巅峰未必是好事,盛極必衰其實從93年之後就開始了

說重回巅峰的話,如果非要和80年代到90年代初相比,肯定是不能可能回到那個年代的産量。

香港電影的那個黃金年代,整個市場高速運轉,一年幾百部電影,僅靠香港本地市場肯定是養不活的,港片之所以繁榮,也離不開台灣和東南亞市場,那個年代還沒有内地市場,香港電影的投資除了本港外,很大一部分來自台灣和東南亞,當時台灣、韓國本土電影還沒有崛起,日本文化又相對封閉,所以香港電影能夠在亞洲一枝獨秀。

...

制作周期短、投資回報快,大量熱錢湧入港片市場,但在市場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這種高速運轉,肯定有泡沫破滅的一天,其實從93年開始,香港電影的産量就在逐年下滑。

如果要說“低谷”,香港電影的低谷期早就已經挺過來了

如果真要說低谷期,90年代中後期開始,受盜版制品的影響,電影産量逐年下滑。

2000年後互聯網的崛起,受網絡下載的影響,連以前的盜版音像制品都賺不到錢。

加上回歸後的兩次金融危機,以及03年的非典,從一年幾百部電影的産量到一年隻有幾十部,真正是低谷到沒有電影開機,無數從業人員沒工開,甚至轉了行。

...

但是這些都挺過來了,随着内地電影市場的開放和崛起,香港電影導演及從業人員轉到内地開工,把香港電影工業體系帶到内地,逐步融合中,雖然前期确實有不少尴尬的合拍片,但也有不少佳片,早期的《竊聽風雲》系列,近年的《無雙》、《寒戰》都是口碑票房雙豐收。

如果一定要強調“香港電影”的地域屬性,那麼現在才是最好的良性循環期

了解一下2018年香港電影的情況,大投資的港片有内地市場支撐,票房口碑雙豐收的《無雙》内地票房12億,即便是口碑平平的《反貪風暴》系列,内地票房也逐步攀升到5億左右,純賣情懷的《黃金兄弟》也能到3億。

...

一方面是内地電影市場帶來的票房紅利,另一方面新導演有機會執導,本港小成本電影也質量上乘,新導演執導的《淪落人》、《翠絲》等片表現亮眼,《淪落人》更讓黃秋生拿到金像影帝。

...

這樣的良性循環下,讓更多的新演員新導演被觀衆看到,總是需要過程,上一個時代太過耀眼,所以這個時代不論是演員還是導演,完成交接總是需要時間。

相信香港電影的将來,不是重回巅峰,而是找到自己的位置,陪伴我們進入另一個時代。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請随手點個贊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