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田園将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怅而獨悲。
悟以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
——陶淵明 《歸去來兮》

《歸去來》海報
這部劇有一個文鄒鄒的名字,取自陶淵明先生所著述的《歸去來兮》。
整部劇借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借用斯坦福大學,借用當代留學生的故事,為我們生動地闡釋了《歸去來兮》中簡單而純粹的追求。而這部劇之所以在播出時一度成為榜首,不僅僅是因為羅晉、唐嫣二人的本色出演,更是因為本劇看似遙不可及,但絕對貼近真實的叙述。
你我身處塵世之間,無不希望曆經鉛塵,清澈如初。我們渴求于一種清澈,但往往被世俗所牽絆,沾惹一身塵土,狼狽不堪。在這個世界上,世俗的眼光太過沉重,而随着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随着世界金融洪流的肆意侵虐,我們的身邊早已留不住一些可以稱之為“初心”的東西。
現在的我們,都在鼓吹“初心不改”,卻在大力鼓吹的同時忘記了自己的初心,最後隻是喧嚷着空白的口号,卻步履堅定地随大流而去。我們的生活太快了,所以我們沒有時間去思考,就像是勒龐在《烏合之衆》中所說,“一群沒有思想力的人為了别人的夢想大聲疾呼”。我們忘記了如何去思考,也忘記了怎樣去生活。

《歸去來》劇照
而《歸去來》中的書澈和蕭清,卻是無時不刻在思考自己的人。這樣的人設很真實,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本質都是獨立的,我們都想做一個有思想力的、獨立存在的個體,所以我們都希望在某一個夜晚仰望星空,看着浩渺的星瀚思考人生的哲學。這樣的人設又着實遙遠,因為那片屬于思想力的星瀚被城市喧嚣的霓虹燈掩蓋得虛渺,而我們在步履匆匆中無時不刻不在擔心自己會被現代發展遠遠抛在身後,我們無暇去思考,而僅存的思想力也會被人們認定為大逆不道。因為當某一個美的東西被認定為難以取得,就會被我們列為需要防範的東西,因為我們往往不願意接受美的東西在别人的手中。
所以僅存的真實感也被衆人批駁得體無完膚。
受衆們大聲呼号着批評正面人設的虛僞,又大聲疾呼着批判反面人物的真實。
從一部劇的評論中就可以看到一個社會風氣的走向,也可以看出當代人性絲縷入骨的糾結。
我們恐懼真實的美好,我們無法接受逆向而行的理想和信仰,我們刻意地回避美好,将自己無法達到的美好說成是虛僞,将自己布滿塵雜的靈魂驕傲地展現在衆人面前,還無不驕傲地誇贊着,“瞧,這才是當代最真實的樣子,這才是當代應當有的樣子”。

《歸去來》劇照
蕭清拒絕了成總賄賂的轎車,觀衆們批評蕭清自作清高、虛僞之至,甚至有人公然鼓吹着自己那一套“拿人錢财,替人消災”的人生哲理,說蕭清讀了這麼多年的書,是讀書讀傻了,連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懂。以至于當蕭清在質問書澈時所說的那句“你們給我的賄賂是在侮辱我的人格”時,彈幕中如潮水般湧來的卻是一條接一條的嘲諷和故作老成的感歎。仿佛我們都習慣了将圓滑作成熟,将尊嚴作虛僞。
錢,成了買通人格和自尊的通行證。正如《何以笙箫默》中應晖在班機上對何以琛說的那句狂妄但真實的話——“金錢所到之處,一切析離崩塌。”
身處于洪流之中,用各種社交平台表白着自身清高自愛的我們,卻對這樣的崩塌,甘之如饴。
而我們又着實厭惡真實的肮髒,我們心中尚且存在着一處清淨之地,就像是禅佛所說的一片淨土,不過這處淨土,不為天下人,隻為自我安慰。畢竟,身處濁塵之中,我們尚且存留一些自知之明,而靈魂也好似并不甘心堕落得如此迅速。我們無力左右自己的是非選擇,卻清楚地标榜了一些共有的是非觀。而我們之所以厭惡肮髒,正是因為我們想要憑借這尚存的是非觀表明自己的幸存。
在快節奏的現代洪流中,我們既是受益者,也是幸存者。

《歸去來》劇照
書望身為市長,卻與成總做着官商勾結的買賣,甚至兩人不惜将子女的終身幸福作為買賣的砝碼。書澈和缪盈的愛情也因為這個買賣的存在最終走向了不可避免的覆滅。有人說堅持過異地戀的情侶之間所包含的是經曆過時間考驗的愛情,就像是一塊被磨砺至臻的璞玉。書澈和缪盈在大洋彼岸彼此相守多年,終于熬到婚姻的門前,卻被利益二字無可奈何地切斷。因此我們都在表達自己的惋惜和感歎,大聲咒罵着官商勾結,大聲抱怨着利益的肆虐,大聲批判着喪失尊嚴的虛僞。
在真實的肮髒面前,我們都變成了飽含正義感和尊嚴感的“蕭清”。
但是,這些傾訴着人格不為金錢所動的人,正是先前那些鼓吹金錢就是尊嚴的人。
仿佛我們很習慣用布滿濁塵的眼睛探查一些清澈的東西。相信大家都看過一個很經典的故事——
一位女士經常抱怨對面住房中的夫人洗衣服洗得不幹淨,她的丈夫卻告訴她并不是對面夫人的衣服洗得不幹淨,隻是因為自己家裡的窗戶沒有擦洗幹淨。
這個簡短的小故事往往被我們用作一個笑話來看待,卻沒有意識到,這個小故事的主人公,和現在的我們,猶如異曲同工。我們都喜歡将自己眼前的灰塵,推脫到别人的衣服上。就像是在《歸去來》中,我們都喜歡将自己虛僞的人生哲理,說得如此冠冕堂皇。
這個社會缺少了的,是書澈和蕭清,卻邏輯清晰地多出了排着隊的書望和成總。

《歸去來》劇照
而所謂“初心”,正是那個濁塵之下的靈魂,真正渴求的理想。
這個社會流竄着太多的“快追求”——家長們将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們送到各處興趣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大學生們不再談論學術、理想,卻時刻将學分評定挂在嘴邊,生怕自己錯失走捷徑的機會;處在婚姻檔口的青年男女做着守株待兔的白日夢,吃着外賣喝着可樂雪碧,妄想着偶遇人生中的高富帥和白富美,妄圖憑借婚姻獲得成功,而非憑借成功赢取婚姻;工作的人們不去實踐努力奮鬥,卻無時不刻不在思考如何逢迎領導們的潛規則,好讓自己一步登天。
我們忘了自己的追求,忘了自己當初的那個——充滿了尊嚴感的,為了人格和自尊“沖動熱血”的靈魂。
我們開始變得忙碌不堪,我們被快節奏裹挾着踽踽度日,用一個布滿濁塵的靈魂去定義成長。隻追求結果的美好,不在意過程的肮髒,這是我們的通病,而我們不自知,甚至以此為傲。
因此,《歸去來》如同平地驚雷一般,試圖用一種平緩的姿态炸散我們身上的濁塵。畢竟,我們的肉體雖然百般抗拒着書澈和蕭清的清澈見底,我們的靈魂卻又真實地羨慕着這樣通透的人生。
就像路遙先生在《人生》中所寫的,“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錯一步,都是不可挽回的。”

《歸去來》劇照
希望我們都可以在不可避免的洪流中守住自己的靈魂——
願你我看盡濁塵,依舊清澈如初。
作者寫文不易,喜歡的讀者們請給個贊賞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