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食煙火,

情味人間。

——《此食此客》

...

文丨舊故麻袋

中國人對吃頗為講究,從古至今,吃一直都是“大事”,甚至每個時令、每個地域還都分不同的吃法,所以延續至今,“中國美食”在世界上那真叫一絕,365天,可以讓你每天不重樣。


吃的方式多了,吃的食物多了,要記憶的人和事也就多了,所以我們花了大量時間去追溯食物的來源,花大量時間去考究食物的吃法,但我們在這過程中都忽略了吃食物的人,弱化了食客,去表現食物本身的誘惑,除了能夠勾起口腹之欲外,别的就隻剩下若有若無的感慨了。


看過大量關于餐食的紀錄片,但用情感去勾畫食物的内容卻很少,食客用什麼樣的心情吃這頓飯,也很少有導演細膩去揣摩。不過,如今就有了一部以人為主角,美食為情緒容器的紀錄片,名叫《此食此客》,雖然豆瓣分數從7.8降到7.6,現在又降到了7.4,但這樣的紀錄方式值得借鑒。

...

《此食此客》是由愛奇藝和二更聯合出品的人文美食觀察紀錄片,曆時一年、橫跨七城、短片十集,既然是講究人文的,人就成了整部紀錄片的主角,他們比美食占據着更大的篇幅,所以有網友稱:這才是中國人的《深夜食堂》。


在深夜大排檔,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酸甜苦辣,食客們在美食的治愈下,放松身心,把白天的疲憊和苦惱暫且擱置,卸下防備,講述自己的故事。

...

紀錄片開場,有一段旁白:“在萬千變化的世界裡,我們走向人群,走近深夜的江湖裡。那些被忽視的近旁,有你未知的煙火,也有溫暖的人間。”美食是情感的精神依托,生活有惆怅,也有歡笑,不變的是陪伴你的那些人,還有你最愛的那種口味。


沒想到在這樣一部紀錄片中,竟然會有杭州的身影,第三集中,鏡頭來到了我熟悉的杭州街頭,這家叫“凡老頭砂鍋米線”的店,據說開了二十多年,24小時營業,全年無休。

...

于我而言,這是一家新店,因為在杭州這麼多年,頭一次聽說這家店面,他和所有的夜宵大排檔一樣,店門口亮着彩燈店招,屋外三三兩兩,一桌一桌,都歡笑着,訴說着,喝着酒,碰着杯。


夜色昏暗,店門外卻燈火通明,大家似乎終于在這樣的夜色中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角落,内心孤獨的人消遣孤獨,内心焦慮的人疏散焦慮,内心難過的人沖淡難過。推杯換盞間,生活瑣碎早就灑了一地,撿起細品,裡面滿是生活不易。

...

這裡有做快遞員的河南夫妻、00後高考畢業生、驅車兩個小時到這裡聚餐的老男孩......有人傷感落淚,有人狂歡慶祝,有人累到睡着,你能在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能與他們感同身受。


我也有吃着飯落淚的時候,也有高高興興做整整一桌好菜會客的時候,情緒總有高低好壞之分,有時候吃着飯也味同嚼蠟,但有時候即便隻是吃碗白米飯,感覺都是無比的甜。

生活、食物,它們有着本能的關聯,也有着密不可分的鍊接。夜宵我吃的少,大排檔也就吃過幾次,但煙火氣裡的舒适感,是這些“深夜食堂”都能帶給你的感受。

...

其實,生活的苦大部分都隻能自己獨自承擔,但總有那些支撐着我們走下去的人和感情在,一頓飯,一頓夜宵,或許就能将你拯救,回去依舊能睡個好覺,這,就是真實而平凡的生活,這就是每座城市入夜後的溫柔。


誇一句BGM,好聽。有人說采訪太過刻意,食客稍顯做作,但我覺得這就是真實,我面對鏡頭,也會做作不自然,這才是第一次面對鏡頭的樣子啊!

...

《此食此客》或許不夠好,但它的創作思路可學;或許它的剪輯不夠好,但它擁有的溫暖可借鑒,人與食的聯結,說簡單簡單,說難也難,就看你用什麼角度去刻畫,如此,便足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