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受到《電影制作守則》(俗稱“海斯法典”)的諸多限制,好萊塢在1940年代開始湧現出格調陰郁、題材多樣的黑色電影風潮,它源于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的黑幫電影,卻也深受1920年代德國表現主義和1930年代晚期彌漫于法國電影中的詩意寫實主義的影響。黑色電影涉及範圍寬廣,邊界模糊難辨,但具有自己獨特的影像風格标志,很多犯罪片、倫理片、懸疑片、喜劇片等等都可以歸于其内。一般認為華納兄弟在1941年出品的懸疑片《馬耳他之鷹》(The Maltese Falcon)是第一部黑色電影,它奠定了黑色電影從叙事方法到影像風格的一系列特征,也開創了黑色電影的第一個時期。然而早在1932年,同樣是華納兄弟拍攝的牢獄片《我是逃犯》(I Am a Fugitive from a Chain Gang)以辛辣諷刺的手法大膽抨擊時弊成為黑色電影的先驅。

《我是逃犯》(I Am a Fugitive from a Chain Gang)原著,1932年1月出版
《我是逃犯》改編自羅伯特·伯恩斯(Robert Elliott Burns)在1931年所著的的自傳,講述了他的一段苦難人生。一戰軍人伯恩斯退伍後不願被安置在工廠領取那點微薄的薪水,他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四處漂泊以打零工為生。1922年他在佐治亞州被人挾持參與了一宗搶劫案,拿了5.81美元,卻被判了10年苦役,給關押到惡名昭彰的坎貝爾縣“帶鐐”監獄(Campbell County chain gang)。在獄中他不堪忍受非人的折磨,越獄而逃。在之後的七年,他在芝加哥娶妻安家,成為一位受人尊敬的雜志編輯。妻子發現他另有新歡後向警局告發了他的逃犯身份,他再一次入獄并遭受到更多的折磨。1930年9月,伯恩斯賄賂一個開拖拉機的農民又一次成功越獄。1931年他寫了自傳《我是逃犯》,先是在《偵探揭秘》(True Detective Mysteries)雜志上連載,以親身經曆控訴帶鐐監獄的種種暴行,1932年1月自傳正式出版發行。

《我是逃犯》劇照
特别關注社會底層、有“工人制片廠”(Working Man’s studio)之稱的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立刻花費12500美元購買了自傳的電影版權,由茂文·勒魯瓦(Mervyn LeRoy)執導,保羅·穆尼(Paul Muni)主演。勒魯瓦在1931年因拍攝首部現代黑幫片《小凱撒》(Little Caesar)而聲名鵲起,為了執導本片,他放棄了拍攝歌舞片《第42街》(42nd Street,1933)。而穆尼則剛剛出演了倍受好評的黑幫片《疤面人》(Scarface,1932),為了體驗真正的帶鐐監獄生活,他提出想進去住一段時間,被否決。羅伯特·伯恩斯也受邀秘密前往片場擔任顧問,化名理查德·克蘭參與了劇本編寫,在拍攝期間,隻要聽到槍聲或警笛聲,他就會吓得發抖或躲在牆角,工作人員需要不斷向他保證:“那隻是在拍電影。” 電影拍攝完成後,伯恩斯随即消失。

《我是逃犯》劇照
本片的出現正值有聲電影替代無聲電影的轉折期,片中依然保留着默片時代的電影特征,如利用日曆或工資條做為提示闆快速推動劇情。電影裡的故事與自傳主線一緻,細節略有不同。主人公更名為詹姆斯·艾倫,他入獄後的悲慘遭遇也更加直觀:時時刻刻戴着腳鐐,睡覺時還得被一條粗大的鋼鍊将所有人犯串起來以防越獄。天沒亮就得去開山碎石鋪路架橋服各種苦役,幹活時擦把汗都要舉手申請;天黑下來才能返回營地,如果被認為怠工還得遭受鞭刑;每日的夥食令人作嘔。獄友告訴他:離開這裡隻有兩條路,被釋放或者死掉。艾倫無法忍受這地獄般的日子,在獄友的幫助下砸脫鐐铐越獄而逃。

拍攝主人公第一次越獄時采用了當時很少見的水下攝影
越獄後的艾倫來到芝加哥埋頭苦幹,成為一名成功的建築師。房東瑪麗·伍茲(格倫達·法瑞爾 Glenda Farrell飾)發現他逃犯的身份,向他逼婚。婚後的瑪麗花天酒地不守婦道,艾倫苦悶卻無處訴說。後來他愛上了姑娘海倫(海倫·文遜 Helen Vinson飾)想和妻子離婚,瑪麗一怒之下向警方告密。艾倫為了避免返監向媒體揭露帶鐐監獄的黑暗以求公衆支持,此舉激怒了佐治亞州政府,他們騙他回去服刑90天便可以獲得赦免。等艾倫同意後才發現這隻是一條詭計,他還得繼續服完上次剩餘的刑期。艾倫再次尋機越獄,在一次外出幹活時,偷開卡車而逃,這次他選擇了用炸藥同獄方對抗。

《我是逃犯》劇照
影片結尾,隐匿在黑暗中的艾倫向海倫告别,說自己将永遠離開。
“那你怎麼生活?”
“我去偷!”
電影戛然而止,留下的隻有無盡的黑暗與諷刺。

《我是逃犯》劇照
在拍攝片尾鏡頭時,片場的燈光被過早關掉了(也有說是保險絲燒了),但是當看到所造成的冷峻場景效果時,攝制組決定在成片中保留這個錯誤。
帶鐐監獄大多修建于美國南方,它的前身是美國19世紀末的囚犯租賃制度(Convict lease System),也就是監獄把囚犯出租給企業幹一些高危繁重的活計,一方面通過超負荷的體力勞動懲戒人犯,另一方面以極低的成本為獄方賺取豐厚利潤,囚犯租賃是美國曆史上已知的最惡劣、最剝削勞工的制度之一。

真實的帶鐐監獄照片,拍攝于1903年
反應帶鐐監獄的電影題材在《我是逃犯》前已經有幾部了,比如1930年揭露監獄暴力的《牢獄鴛》(The Big House),霍華德·霍克斯拍攝的《刑法典》(The Criminal Code,1931年),馬裡恩·格林的《女監風雲》(Ladies of the Big House,1931)和羅蘭·布朗的《苦獄公路》(Hell's Highway,1932)等等……其中《苦獄公路》和《我是逃犯》在同年上映且題材撞車,出品方雷電華公司特意把影片提前《我是逃犯》2個月上映。
至于後來者更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愛德華·羅賓遜主演的《步步疑雲》(Blackmail,1939),道格拉斯·肯尼迪(Douglas Kennedy)主演的《鎖鍊》(Chain Gang,1950),斯坦利·克雷默(Stanley Kramer)拍攝的《逃獄驚魂》(The Defiant Ones,1958),保羅·紐曼主演的《鐵窗喋血》(Cool Hand Luke,1967),伍迪·艾倫拍攝的僞紀錄片《傻瓜入獄記》(Take the Money and Run,1969),艾迪·墨菲主演的喜劇片《人生》(Life,1999),科恩兄弟拍攝的喜劇片《逃獄三王》(O Brother, Where Art Thou? 2000)等,還有就是方·基默在1987年主演的、根據《我是逃犯》原著改編的電視電影《掙脫鐐铐的人》(The Man Who Broke 1,000 Chains,1987)。

在拍攝采石場勞作的場景時,所有劇組人員在烈日下暴曬了一整天,很多演員手上起水泡,身上被曬傷。
盡管華納兄弟已經将片名中的“Georgia”字樣去掉(最早片名為“I Am a Fugitive from a Georgia Chain Gang”),影片在上映後仍然引來不少麻煩,佐治亞州帶鐐監獄的一名監獄長哈羅德·哈迪(J. Harold Hardy)狀告華納兄弟公司诽謗,提出數十萬美元的賠償;佐治亞州政府認為這部電影诋毀佐治亞州聲譽,對帶鐐監獄有嚴重不實描述,要求禁映影片。雖然這些法律糾紛最後不了了之,但佐治亞州宣布導演茂文·勒魯瓦和制片主任傑克·華納是不受歡迎的人。勒魯瓦後來幾十年再也沒去過佐治亞州,直到1968年幫助約翰·韋恩拍攝越戰片《綠色貝雷帽》(The Green Berets)時才途經此地,他在自傳裡譏諷道:佐治亞州人充滿南方佬傳統的熱情好客之風——你肯定連一根上吊繩子都見不到的。
《我是逃犯》在角逐第六屆(1933)奧斯卡最佳影片時敗給福克斯公司那部并不出色的《亂世春秋》(Cavalcade,1933),但主流媒體仍給予了高度評價: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對監獄進行了猛烈抨擊,沒有像通常那樣為了取悅大衆而妥協。”
《電影日報》(Film Daily)将它列為1932年最佳影片之一。
《布魯克林鷹報》(Brooklyn Daily Eagle):“一部不僅接近了偉大,而且輕松實現了偉大的電影”。
《紐約太陽報》(The New York Sun):“它的悲劇色彩和力量感同樣強大。”
國家影評人協會(National Board of Review):“不僅是今年的最佳影片,也是美國曆史上的最佳影片之一。”

羅伯特·伯恩斯與妻子兒女在新澤西州友聯市(Union City)的家中,拍攝于1941年
《我是逃犯》并不像後來典型的黑色電影那樣注重攝影與燈光鮮明的光暗對比,甚至片中還有不少響晴白日的鏡頭,但它具備了黑色電影幾個重要的特質:整體風格陰郁,反映社會陰暗面,主人公憤世嫉俗,表現手法辛辣諷刺。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内涵極為豐富的電影,讓人們看到了社會的黑暗與不公,以及掙脫鐐铐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在影片開拍不久,恰逢成千上萬像伯恩斯一樣的美國一戰退伍軍人從全國各地彙聚到華盛頓特區示威遊行,史稱“補償金遠征軍”,向政府聲讨被拖欠的戰争補償金;1932年7月28日,時任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下令軍警鎮壓,導緻兩名退伍軍人和兩名警察死亡,數百人受傷。這樁慘案也讓影片一經面世便有了鮮明的批判現實主義的意義,對後來廢除殘酷的帶鐐囚犯苦役制度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32年7月28日,美國軍警鎮壓“補償金遠征軍”
1932年12月,羅伯特·伯恩斯在新澤西紐瓦克再次被捕,他的遭遇得到社會輿論廣泛同情和支持,新澤西州長哈裡·摩爾(A. Harry Moore)沒有理會佐治亞州的申請,拒絕引渡伯恩斯,并在來年将他釋放。
1937年,聯邦立法廢除苦役制度,帶鐐監獄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逐一關閉。
1945年,佐治亞州州長埃利斯·阿諾爾(Ellis Arnall)親自擔任伯恩斯的辯護律師,假釋委員會宣布免除其所有指控。
1955年,羅伯特·伯恩斯作為一個自由人、正派人因病(癌症)在家中去世。
1962年,美國最後一座帶鐐監獄關閉。
1991年,《我是逃犯》被美國國家影片登記部典藏,成為國寶級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