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于等來了婁烨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婁烨前作裡有句台詞:戰争年代流盡鮮血,和平年代寸步難行。
在《風雨雲》前途未蔔的那幾天,我腦子裡不斷想起這句話。
在這個時代,做一個誠實的表達者,太難了。
很多人已被那強大的不可抗力磨平了棱角,陷入了自我審查、自我閹割、繼而自我放逐的無盡重複。
但婁烨沒有。
他依然我行我素,說自己相信的話,拍誠實的電影,哪怕必然經曆一次次碰壁,也沒有畏手畏腳。
《風雨雲》遭遇一些上映挫折,是婁烨的不幸;但如今能看到《風雨雲》,已是我們的幸運。
婁烨從處女作《周末情人》開始,就體現了自己獨特的美學風格。
手持攝影,逼近人物,直擊現場,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疏離感。那感覺有點矛盾,明明切近,又無法靠近。影像始終籠罩在一團霧氣之中,仿佛離得越近,就把越多的真相隔離在了畫框之外。
我總覺得,婁烨的影像風格,是最适合拍懸疑片的。
婁烨也一直沒有停止這樣的嘗試,從早期的《蘇州河》,到《浮城謎事》,再到《風雨雲》,我們能看到他的努力方向。
《蘇州河》是渾然天成的,但也能看到不少希區柯克《眩暈》和安東尼奧尼《奇遇》的影子。
《浮城謎事》野心比較大,它由一起離奇命案引出一樁錯綜複雜的婚外情。随着懸念一個個告破,完整的社會圖景徐徐展開,那裡有中産家庭的情感困局、有富二代的有恃無恐、有警方的無力,也有失語的底層人淪為犧牲品。
到了《風雨雲》,婁烨的類型化嘗試已經趨于成熟。
他在叙事上故意打亂時間線,按“先抛懸念,後置真相”的邏輯順序将影片重新剪輯,思路與《地久天長》相似,但節奏明顯更緊湊。
此外,這是一部典型的“黑色電影”,講的是年輕警官楊家棟因一起官員墜樓案,陷入到一場巨大的利益糾葛之中。
通常的黑色電影,都會安排一個女人作為某種“欲望符号”,勾引男主角在追尋真相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最終玩火自焚。
《風雨雲》的特别之處在于,片中有兩個女人——林慧和小諾母女,她們為了各自的目的,誘使楊家棟陷入迷局。不同的是,林慧是為了脫罪,小諾是為了複仇。
先說前者。
與林慧相關的感情糾葛比較複雜,涉及四個人,除了林慧,還有唐奕傑、姜紫成和連阿雲。
影片通過閃回,向我們交代了人物的前史。
上世紀80年代末,大學期間,林慧和姜紫成是一對戀人,唐奕傑是他們的好友。那時他們的關系還十分單純,愛情、友情都是本來的樣子。
變故發生在畢業後,姜紫成逃往台灣,林慧嫁給了老實的唐奕傑。幾年後,姜紫成帶着既是合作夥伴又是情人的連阿雲回到大陸,并與林慧舊情複燃。
這是一出複雜的四角戀。
比之更複雜的,是四角關系的背後,還有一層潛在的政商關系。
姜紫成從台灣歸來後,進軍房地産,此時唐奕傑已升任廣州開發區主任,于是兩人暗中做起地皮生意,大發橫财,被犧牲的則是大量如冼村村民一樣的底層百姓。
婁烨将發生在冼村的強拆事件作為整部電影的第一場戲,用意尤其明顯。
他就是要把當下時代最尖銳的矛盾,第一時間就怼在觀衆面前,讓它成為一個情緒基調,籠罩未來的叙事。
而且他選取的視角也很有意思,他并沒有像通常講述社會事件的導演那樣,将眼光放低,朝向無助的底層,而是将眼光擡高,看向那些權力的擁有者。
還有一點,也是婁烨早已有之的風格,就是用“情愛”來刻畫“時代”。
情愛和時代有關系嗎?
其實任何事,隻要看得夠細、夠深,都和時代有關系。
關鍵在于有沒有能力看得那樣細、那樣深。
婁烨恰好有這個能力。
我們重新看回《風雨雲》中的四角戀,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在這場四角戀中,有最後的赢家嗎?
沒有。
所有人都是失敗者。
唐奕傑明知道林慧和姜紫成有染卻不能說破,姜紫成明明和林慧相愛卻無法坦然相守,林慧更慘,忍受唐奕傑的家暴,與姜紫成偷情,卻無法從任何一方抽身而出……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之間的愛,被植入到了一個龐大的利益格局之中,以緻無法再保持單純。
那是一種微妙的平衡,看似牢固,實則脆弱不堪。
當阿雲以打破這一利益平衡相威脅時,她的結局隻可能是慘死。
而最吊詭的一幕也在這一刻上演,面對阿雲燒焦的屍體,姜紫成、唐奕傑、林慧三個人懷着複雜的心情抱在一起。
他們之間險些失衡的關系,以一個無辜生命為代價,重新又恢複了平衡。而此時的他們也已心知肚明,從此以後,不可能再有純粹的真情了,有的隻是因利益而越綁越緊的彼此。
這是這部電影最悲情的地方。
它給我們看的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系統性悲劇。
在這出系統性悲劇裡,冼村的村民無疑是受害者,而姜紫成、唐奕傑這些施害者們,同樣也是失敗者。
他們看似強大,看似無所不能,實際連深愛的人也保護不了,甚至在必要的時候,他們得随時做好犧牲朋友、愛人的準備。
正如在阿雲死後,當唐奕傑成為下一個破壞平衡的潛在威脅時,姜紫成和林慧幾乎毫不猶豫地決定:我們必須把他除掉。
這就是遊戲規則。
隻有徹底絕情,才能繼續苟活。
而且,這還不算完。影片通過最後的反轉,向我們揭開了這個故事的最終謎底。
原來,真正的幕後主角不是大人們,而是小諾。
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是下一代對上一代的一次複仇。
當小諾從養父唐奕傑口中得知,雲阿姨是被自己的親生父母姜紫成、林慧殺死的,那一刻,這個少女徹底幻滅了。
從前,她隻知道唐奕傑是個家暴的渣男,仍然對未來和親生父母一起生活抱有幻想,在經曆了一切後,她終于明白,他們沒有人是幹淨的。
于是,小諾化裝成死去的阿雲,将唐奕傑推下樓,并故意被人看見,引着楊家棟去調查阿雲之死的真相,從而把親生父母犯下的罪也一并牽扯出來。
這才是小諾真正的計劃,她要的是那些傷害他的大人們,集體完蛋。
你可能會問,小諾對楊家棟有愛情嗎?
有的。
在香港的酒吧之外,她的哭是真的。但并不是為了楊家棟與其他女孩搭讪而傷心,而是為了自己要利用楊家棟,無法單純愛他,感到痛苦。
這才真的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在這個巨大的利益格局之下,沒有任何一段感情是健康的,安全的。
連阿雲得死,唐奕傑得死,直到波及下一代,阿雲腹中的嬰兒得死,盡管小諾沒死,也要化身“地獄天使”,犯下新的罪惡。
如果我們把故事再往回追溯,問個問題,當初姜紫成為什麼會抛棄林慧,逃往台灣?
影片沒有明說,或不便明說。隻留下一個敏感的年份,我想這一年份背後的隐情,我們大可自己推測。
婁烨曾說,《頤和園》之後,他一直想拍一個以改革開放為背景的電影,就是《風雨雲》。
但我覺得,他想拍的更精準的年份,不是改革開放,仍然那個敏感年份。
或者更準确地說,他要拍的是一個經濟得到空前發展、權力不受有效制約的社會,所必然會發生的種種亂象。
他以情感來作為這一亂象的外在表征,實際表達的是當下時代的精神風貌,是無論底層或上層,都無一幸免的悲劇命運。
為什麼叫“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首映會上,井柏然給出了如下解釋:時代是風,欲望如雨,命運成雲。
《風雨雲》講述的正是在一個特定的大時代下,一群人由欲望積聚而成的命運注定落空的故事。
最終,風起,雨落,雲散,不過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影片中,婁烨借陳冠希之口說出:“所有事都是這樣,會過去,被忘記。包括我,你也一樣。”
而婁烨要做的事,剛好是這句話的反義。因為電影從來都是教人們不要忘記的。
最後想說,婁烨的電影不是楊德昌那樣的社會檄文,相反,他用的是溫和的藝術的方式。
比起批判來,他更在意記錄,記錄時代精神和人的生存狀态。
我們真的沒必要害怕這樣的電影。
如果連這樣的電影也怕,又該如何面對更慘烈的真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