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跟一位加拿大華人朋友聊《八佰》。他上來就以意識形态的角度,評價朋友圈中的觀衆觀影後反應感想的正确性與合理性。他認為,沒必要如此感動。
如今的海外華人,早已不是40年前的幾種群體。出國動機的不同,國内發展造就的民族與階級覺醒,國外華人群體的積澱,異國他鄉的不安全感,種族問題等因素,導緻同為一線城市高等教育出身,許多海外同胞往往比國内人群更“左”一些。
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沒有斷過聯系,他的這些情況我自然知道。朋友相談不設防,不設限,是純粹的思想對話。所以我自然地隔着一塊三星為别家廠商提供的二等E3 AMOLED屏幕,微微一笑。
那時我跟他說,雖然我還沒有看過,不過這部電影最近在網絡上濺起的水花很大,大概能分析出一二。大家争議的主要内容,其實不是電影本身,而是這段曆史以及背後意識形态。在中國社會環境中,這自然不可避免。不過我們抛開這層,去看電影,我認為,把一個戰争片,曆史事件,拍成可以吸引人走進電影院觀看,獲得不錯票房成績的商業片,對中國電影來說是好事。電影是個産業,想做好,不能隻靠優秀的藝術片。想要行業裡有更多人才,技術,市場上有更多觀衆,就要把整個市場做大。而這個電影啟蒙,要靠商業片,或是說成功的商業片。
回想起來,中國真正像模像樣搞商業類型片,票房再上一個量級,大概是從2012年的《泰囧》開始的。其實真的沒有多久。所以,從馬克思史觀出發,《八佰》的誕生是必然的。不管關于它的一切,你認不認同,喜不喜歡。天下之大,何人都有。
跟他聊完之後,我也在網上看了預告。英雄舍身,家國大義,感動。周六頂着昨夜的宿醉,買票觀之。
初看30分鐘,第一個感受是一些觀衆壓根就不知道淞滬會戰,我不知道這個比例放在全國有多高,更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對國軍在正面戰場做出的貢獻與犧牲一無所知。
我真的想說: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多讀讀書吧,多了解下吧,互聯網和手機就在這裡。當然,也奢望國内的中學曆史老師好好教些。
然後是戰争場面與各種犧牲,這時候,眼淚也曾在我眼眶中流轉。心中暗念:漢賊不兩立,古有明訓,華夷需明辨,春秋存義。從嶽飛到袁崇煥,無數愛國将領在我腦海裡過了一遍。但馬上我發現這句話不對,畢竟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我這種思想容易滋生大漢族沙文主義,要不得的。更何況我周圍不少少數民族,滿族居多,也就是金兵和女真鞑虜的後裔,這話我真說不出口。
看到這裡,我已經逃不開電影之外的意識形态讨論了。那就夾雜着說吧。
随即想來,在東亞這片遼闊的區域内,你争我奪,出現了太多的殺戮和戰争。正所謂“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五霸七雄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争虎鬥。”
從史前時代開始,大約兩萬年前,有着更先進生産力的黃種人,便把東亞的棕種人趕到了菲律賓、台灣、太平洋島鍊上,成為現在操南島語系的諸族。“逐鹿之戰”,黎民百姓中的九黎、百姓部落,或許也是他們的後裔。過程不表,最終所剩餘部要麼跟“當地人”通婚消失,要麼滞留在中華文明圈,明代還有中國太監收養棕種人當義子的記載。到有信史之後,百越諸族,以及他們的最後巅峰,春秋末年的兩霸,披發文身的吳越,也最終消失了,留下的痕迹或許隻有南方漢語的口音以會稽、姑蘇這些地名。《芈月傳》裡的義渠,是西北之戎,最終的結局也是被秦所滅,消失在曆史的塵煙中。“怪底君王慚漢武,不誅方士守輪台”的輪台也沒了,直接被屠了城。大腕、樓蘭倒是沒有直接滅國,但是也打的他們喘不上氣,或逼着他們易主,或當着他們大臣的面斬了國王腦袋。“辭君一夜斬樓蘭”說的就是這個事情,曾經的我們何等的氣魄。百濟和高句麗一直是中原的眼中釘。雖然向日本輸送了語言、佛教等知識,起到了地區發展的積極作用,但是等隋炀帝開完大運河,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以後,好日子也就到頭了。經過我們不懈的努力,李勣,也就是徐茂公,薛仁貴等優秀将領的指揮,百濟和高句麗終于在地圖上消失了,北亞對我們的隐患少了一些。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匈奴、鮮卑、突厥、柔然,諸多國家、民族、部落,隻剩下了名字。曆史有時候換個視角,就讓人迷惑、更顯殘酷。
要提醒自己,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不是充話費送的。朝貢體系,越南韓國日本用很多中國文字甚至漢語,也不是随機選擇的。社會是達爾文主義的,我們的祖先,都是強者的後代。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不變的道理。
調整個坐姿,繼續看電影吧。
電影的視效很好。殘酷真實的比較恰好。在那個昏黃的色調下,四百多位士兵走到了自己的黃昏;蘇州河對岸的大上海,雖然被外國保護,但終究也是最後的繁華;整個國家,所有國人,都走到了生與死的關頭。
“和平年代”,上海是冒險家的樂園。和平消失,上海成為了軍國主義,與疲弱的蔣介石政府冒險的戰場。兩方,都有各自宏大而注定不可及的夢。
可畢竟日本工業化、現代化因種種原因完成的更早。社會動員能力、國民以及軍隊素質、武器裝備水平,不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國家還沒有真正統一,群雄争霸的動亂國家所能比拟的。那時的情況是,日本擁有世界前三的海軍,士兵基本在國内完成了小學基礎教育,兵精糧足,國内現代化多年,社會動員機器全開。而中國還是一個大部分像白鹿原一樣的農業社會,春秋戰國一樣的割據狀态下。整個淞滬會戰,蔣介石像周天子似得又要用中央軍帶頭做表率帶動地方軍閥,又期待國際社會譴責日本,怎麼可能打得過早就打出“皇國興廢,在此一戰,諸君将士仍需努力”的日本。
但即使這樣,他們用二十到三十萬人的代價,用送人頭的方式堅持了三個月。
電影中,李晨不認識地圖,羊拐不會寫字,都是當年真實的情況。更殘酷的現實是,中央軍士兵來了上海,用燈泡點煙,海軍是甲午時代老舊的戰艦,那就是當時無奈、荒誕、悲壯的事實。
整個電影,以及曆史事實中的荒誕,還有隔着蘇州河,就是一片繁華的大都市。日本人不想得罪列強,侵犯租借,中國更不想。兩個東亞國家打來打去,依舊不敢挑釁江湖大哥。
但這片荒誕的城市,恰恰揭示了未來的希望。隻有中國有了更多的上海,成為更加工業化、現代化的國家,變的自由而開放,才能讓更多的國民對這片土地有認識,有歸屬,才有更多的人才與物質去抵抗侵略者。試想,如果人人都如教授一樣關心社會,有槍和子彈,日軍還能如此肆無忌憚嗎?(當然,現如今,我們還需要更多會操控無人機和電腦的人。)
好的電影不是群像刻畫的好。要麼揭示戰争的深刻原因和人的狀态,要麼展現人性。這一點上,《八佰》不算優秀。更優秀的是《南京,南京》和《鬼子來了》。删減或許有二三成原因吧,這個不得而知。我能看到的,是魏晨,鄭凱,李晨的堅毅;羊拐面對命運的坦然與堅強;歐豪和他代表中國人,對于國家命運的無知與不自覺,以及面對殘酷後的成長;老鐵和算盤那種更加看中小我的利己。利己是沒錯的,沒必要苛責他們。社會建設的終極目的,人生的終極目的就每個人自己的幸福。我們不能苛責,用一種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捆綁所有人風險。更何況他們是有女人或是即将有女人的。不像羊拐,他連女人的奶都沒摸過。這讓我想到了《讓子彈飛》,那裡的革命者,除了少數的理想主義者,都是自己解決、喜歡男人、處男等“不健全”,在社會中被高度邊緣化無法獲益的人。老拐這種沒碰過女人的狠人,在戰争年代是優秀的戰士。放現在是社會不安定因素。然而,現在依舊有這樣的人。處于社會轉型期,這樣的人還不少。好的社會就是要拯救瑞恩,最終讓大家都成為“瑞恩”。這樣的角色出現,真實,符合情理。
也不要跟我擡杠我這種就會寫東西的敢去參軍奉獻嗎?真敢,就看我認為值不值得。國際縱隊知道嗎?海明威,羅伯特卡帕,白求恩都去了。
電影的最後,我偷瞄電影院觀衆,很多人都哭了。但我看到片尾如今的上海,想到高樓林立的東方巴黎背後,是一個6億人月收入不足1000員的社會。我真的哭不出來。因為現實一點不必電影裡的過去輕松。先輩們的血已經流完了,但他們的理想遠沒有達成。他們當年的敵人甚至被占領的鄰國如今都依然強大,人均GDP、國家幸福指數遙遙領先,吾輩真當繼續努力。
我對别人因國軍貢獻如何的讨論不關心。但人總要活着社會總要前進。一定要警惕把自己綁在一個民族主義情緒當中。隻有抽離出來,看到本質,才能讓自己,讓你的國家強大,避免被當年日本那樣的軍國主義利用,避免災難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