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朋友圈被《少年的你》刷屏了,很久沒看電影的我有點蠢蠢欲動。
點開貓眼一看,驚到我了,評分9.7,我很好奇是怎樣精彩的劇情和演技可以達到這樣的高度評價。
不瞞你說,沒看之前我懷疑是千玺的衆多粉絲為他們的愛豆刷上去的,所以我想去看看它究竟值不值9.7。
影片一開頭就寫明了反校園欺淩,這個立意是有高度的。目的是想引發我們對青少年成長及心理健康的關注。

開場沒幾分鐘就出現了少女胡小蝶不堪欺淩跳樓自殺的一幕,全校學生沸騰,尖叫聲,手機拍照的咔咔聲,各種小聲的猜測和議論,像一張網讓人透不過氣。
胡小蝶死後,她生前曾遭遇的一切欺辱,而今輪到了陳念。
慶幸的是陳念沒有走胡小蝶的老路,她無意中解救的街頭小混混成了她的保護者。
這是一個亦真亦假的故事,而作為觀影者不是看過之後感動流淚就是對它的肯定和支持。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校園欺淩為何會出現,學生為何不求助老師家長,是否應該頒布校園欺淩法保護弱勢學生。
01同為學生,為何要分出強弱,展開欺淩
你想像不到,作為欺淩者的魏萊,她長着一張天使一樣的面孔,學習成績也很不錯,說起話來童聲稚語,尤其是那雙眼睛靈動又無辜。
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柔弱的好學生,在别人看不到的角落張開鷹一般的爪牙伸向她的同窗。抽耳光,撕衣服,辱罵,拍裸照,像一個惡魔,更像一個怪物。
魏萊家境優越,父母看起來都是很有規矩的人,但是她媽一張口你就想拿耳光抽她。這是一個極度相信自己教育的女人,她認為女兒是完美的,話裡話外顯示自己的優越感,“我們這樣的家庭是不會允許她這樣的”,你什麼家庭,教育出怪物人渣的家庭?
有這樣的父母,魏萊根本沒有未來。

對于胡小蝶的死,警察詢問魏萊,她說:“可能是複讀壓力太大了吧”。被小北威脅去找陳念道歉,痛哭流涕地說:“我真的不想再複讀了,求求你了”。
她自己被複讀折磨的身心俱疲,所以要給自己發洩釋放的出口,那就是欺淩比她更怕複讀的人,讓她們崩潰,退學或者自殺,引起轟動,進而讓父母能夠理解同樣是複讀生的自己,得到更多的關心和關注,這就是她的目的。
可惜,她的父母隻要求她優秀,成功,其他的一概不關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父母教給魏萊的功利現實主義,被她在欺淩弱小的遊戲裡玩的淋漓盡緻,也讓她與單純,美好背道而馳,扭曲堕落,最終萬劫不複。
02被欺淩為何選擇死扛,而不是求助老師,家長
直到胡小蝶跳樓,班主任都不知道她曾經曆過什麼,陳念為了不影響自己高考也選擇不發聲,難道真的沒有可以保護他們的人嗎?
不是沒有,而是力不從心。
在這裡我不想放大老師的責任,畢竟老師的專職是教書,而育人這樣的重擔不該是簡單的某個群體可以做到的,比如對學生打不得罵不得的老師。
陳念的班主任年紀輕輕就秃頂了,一個班6、70個孩子,實在不可能事無巨細。
不禁感歎,現在校園是心理重災區,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頂着巨大的壓力。

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角色是父母,為什麼不向父母求助?不是不想,而是沒機會。
孩子一出生,倍感壓力的父母選擇拼命掙錢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基礎,畢竟錢可以解決很多很多事。
選擇掙錢就選擇了讓孩子留守。缺少陪伴和關心,孩子大部分是有些自閉的,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在,時間久了他再也不想等待了。
父母也很委屈,我出去掙錢都是為了你,不掙錢你吃什麼,穿什麼,拿什麼上大學?而對于孩子來說,他真的不需要穿多好,吃多好,你連最起碼的陪伴都做不到,更談不上保護了。
缺少陪伴的孩子就像剛出生就被丢到叢林裡自生自滅的小動物,他們隻能像最原始的野獸一樣接受叢林法則,恃強淩弱,優勝劣汰。
03如何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校園欺淩并不是新鮮事,影片裡的青年警察同樣經曆過欺淩,隻是以前沒有現在情節惡劣,泛濫成災。
為何欺淩者屢教不改,屢禁不止,很大的原因在于他們是未成年人,而我國法律對于未成年人不忍下狠手制裁懲罰。
影片最後說,近幾年各地陸續頒布治理校園欺淩法規,希望政策的頒布和實際落實不要相隔太遠,一旦心靈被摧毀想複原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了。
學校應加強對學生心理的疏導,很多學校重心放在中高考成績的榮譽上,心理輔導這一塊缺失嚴重,諾大的校園,幾千名學生,一兩個心理老師能給學生多少幫助?
逐年攀升的校園自殺事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無聲崩潰,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心理無小事,不要覺得學生年紀小什麼都不懂,對于這個世界,可能他們看的更清楚。

父母多給孩子一些陪伴,不要覺得把孩子送進學校就完成任務了。對孩子人生影響最大的是父母,不要隻生不養,也不要隻養不教。
孩子一出事,很多家長就把責任推給老師,老師沒有三頭六臂,就像醫生不能醫好所有的病,老師也不是事事都能化解的神。
相反,在現如今這個敏感的時代,隻要班級學生出了事,老師尤其是班主任離丢掉工作就不遠了,比如陳念的班主任,在陳念鼓足勇氣報警以後,他就收拾東西離職了。

家長也好,老師也罷,不要過度誇大高考的神聖,不要給孩子灌輸高考定終身的思想。任何事情,盡力就是最好的。不是人人都能成為學霸,也不是成了學霸未來就一片坦途。
當熒幕上出現高考閱卷的宏大場面時,自責,後悔,不甘彙聚心頭。毫不誇張地說,我直到現在,偶爾做夢還是會夢到高考,還想去彌補考砸的數學。
高考之後滿天飛的課本,試卷碎片,似乎是學生無聲的呐喊,他們有多迫不及待地想逃離學校,迫不及待地想忘記曾經那麼努力的自己。我在想,我們的青春一定要這麼痛,這麼壓抑嗎?校園欺淩何嘗不是重壓和放逐之下的反抗與釋放。
04影片究竟值不值9.7分
回到這部影片本身,劇情前半部分很精彩也很真實,寫實的東西永遠最能打動人心。後半部分誤殺,小北要替陳念背鍋坐牢,有點《嫌疑人X的獻身》的意思,但手法拙劣被警察一眼看穿。
為什麼一定要設計魏萊死了呢,如果她坐牢是不是更有警醒的力量,也不用上演陳念和小北互救的悲情戲碼。
可能藝術就是這樣,需要渲染,需要誇大,需要反轉和絕望。
看完以後,先生提出疑問:“為什麼非要安排一個小混混作為救世主呢,難道她的同學,老師,家長都做不到嗎?”
我想,前面的校園欺淩都是真的,全國各地每天都在上演,後面的小北保護陳念是假的,99%的被欺淩者根本就是一個人在咬牙堅持。
不管是悲傷逆流成河裡的顧森西,還是少年裡的劉北山隻是一種期望,也是一種求救。街頭小混混代替父母的角色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也讓父母更加了解到被欺淩的孩子有多孤獨。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本該是父母對孩子的承諾。
周冬雨,千玺的演技真的不錯。周冬雨讓我相信,她就是一個隐忍,恐懼,需要被保護,也渴望奔向自由的小女孩。千玺也讓我看到一個街頭小混混陷在底層生活的黑洞裡,卻也渴望守護這世界裡的一點美好和幹淨,哪怕是為了自己。
這部影片我打8.5分,能讓我們引發思考的就是好電影,但也實在夠不上接近滿分的完美。
晚安,好夢!
作者:格子,簡簡單單的90後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