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網絡
我一直理不清穿越劇的時間脈絡,也不明白為什麼很多在不同的時空裡變換着角色,卻不記得曾經在上一個時空裡發生的一切。
即便有着以往的經曆,跨越着時空再次返回相遇,卻還對過往毫無印象。
最近這部《想見你》,确實讓人很着迷,看着片名,似乎這是一部純愛劇,如果你這麼想那就錯了,這是一部包含着我們青春的記憶,包含着我們對純愛的紀念的一部好劇。
每當想起來劇裡的片段,你我又何嘗不是劇中人呢。
三個時間段,記錄着這段穿越的一切。
01.1998年,都不想成為的那個陳韻如,是不是有我們的影子
女主角名字叫黃雨萱,典型的偶像劇女主的名字。她的男友因為一次意外離開了她,雖然過去了兩年,但是她仍然年年不忘她的男友-王铨勝。
黃雨萱生性活潑,能力又強,沒人會了解她在失去男友後的痛苦,以為她早已從悲傷中走出來。但是,黃雨萱會定期給男友手機發信息,會一起坐他們曾經坐過的公交,每天也會拍她不同的生活場景,似乎王铨勝就生活在她的身邊。
一次偶然,讓她回到1998年,她成為了一個和她長的一模一樣的女孩子,陳韻如,也遇見了和男友長的一模一樣的男孩子李子維。故事就在這樣的時間徐徐展開。
陳韻如是一個自卑的女孩子,她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想成為别人口裡能夠讓别人記住的人。
她也不斷的努力,但是越是努力,越是掙紮,自己仿佛就像陷入絕望的沼澤地,越陷越深。她也越來越孤獨。
《自卑與超越》裡說,一個人沒有勇氣改變現狀,用自欺的方式麻痹自己。陳韻如也是這樣生活,本來花季的年齡,她卻非常的自卑,即便她的成績非常好,她依然獨來獨往。
陳韻如,就像隐藏在我們内心的小怪獸,每個人内心都在與它掙紮。黃雨萱的到來,似乎改變了她的一切,讓她成為想成為的那個人,開朗、明亮并且敢作敢當,當然也讓李子維深深喜歡上了這個女孩。
故事的最後,陳韻如因為不想因為别人的期望活的那麼辛苦,果斷的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黃雨萱也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年代。
故事如果這樣戛然而止,一定會讓我們感到遺憾,劇中的黃雨萱,努力改變這一切,正如她敢愛敢恨的性格。
但是,即便未來可以改變,我還是想見你。

02.2003年, 李子維就是王铨勝
時光倒流或者能夠穿越,是每個人的夢想。1998年喜歡上黃雨萱的李子維,又再一次回到上大學的黃雨萱身邊,而他現在是王铨勝,黃雨萱對他已經完全沒有印象。
王铨勝知道黃雨萱的喜好,知道她的一切,和黃雨萱保持着适當的距離,雖然開始的他們,感情并沒有那麼順利,故事也如同以往的情節一樣,王铨勝喜歡的女孩子,有男朋友,當然後面經曆着男友的劈腿,王铨勝和黃雨萱就像我們期望的童話故事一樣,公主和王子在一起了。
但是,在不久的一次意外,王铨勝還是離開了黃雨萱,當然離開她的是曾經那個喜歡陳韻如的李子維。
如果你覺得這部電視劇一直在給我們傳達這樣不變的愛情故事,那就錯了。這部電視劇最奇妙的地方,就是在這樣純愛的劇情了,還有着懸疑,以及對青春的無限懷念。
無論是高中時期的青春懵懂,大學時期的青春美好,我們從黃雨萱,從王铨勝,以及從李子維身上看到了我們的樣子。我們經曆的一切,似乎也在這部電視劇裡找到了最好的诠釋,隻不過我們都不勇敢,在時光的交替中,錯過了很多本該美好的東西。
但是,我們人到中年,也隻能靠着回憶生活。以前,總是覺得老人家為什麼喜歡說當年往事,我們,不也正是慢慢的走向那個時候,會回憶過去,就像回憶和我們一樣的黃雨萱,李子維。
其實,李子維就是王铨勝,他從過去超越到了最初認識黃雨萱的時間,讓黃雨萱成為最幸福的女孩。

03.2019年,現在的我,還是想見你
整個電視劇,是在三段不同的時空交替上演,2019年的黃雨萱,在失去王铨勝的日子,超越回到了李子維生活的1998年,在那裡她變成了陳韻如,而正是這樣的跨時空穿越,讓李子維用所有的時間都來喜歡黃雨萱。
其實,整個電視劇雖然有不同的角色,但是最重要的兩個人物線索,就是李子維和黃雨萱。
不管是2003年的王铨勝,還是1998年的陳韻如,其實,真實貫穿這部電視劇的兩個人,都是在這些時空内不斷的找尋彼此,最後遺忘。
我們往往會記住那些美好的光環,想要逃避和忘卻所有的人生不如意,就像生活在黑暗世界裡自卑的陳韻如,沒人想過那樣的生活。但是,那樣的境遇又是誰能逃脫的呢。我們不想成為别人的期望,隻要活成自己就好。
生活在2019年的黃雨萱,雖然沒有王铨勝,沒有李子維,她依然努力的生活。工作中出色的表現,讓人們漸漸淡忘她失去過人生摯愛。
即便在黃雨萱知道自己能夠經曆的一切,她仍然努力改變未來。
因為,隻有她能夠忘記對李子維的回憶,才能讓在這場時空交錯裡不經意相遇的幾個人,都能夠有可以期許的未來。
這部電視劇始終穿插着《last dance》這首歌,伍佰專輯裡的a面,人生不是a,就是b,黃雨萱試圖改變的,就是讓所有人從這個悲傷的a面,能夠換個角度去生活。

人生兜兜轉轉,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時間穿越,回到最初的美好,如果未來可以改變,我還是會保持對你的無限想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