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個懸疑片愛好者,那你一定看過《沉默的羔羊》。

就劇情而言,《沉默的羔羊》并不複雜,
無非是見習特工克拉麗斯所在的城市發生了一系列專剝女性皮的命案。
克拉麗斯奉命前去訪問被收監的精神有問題的精神病學家漢尼拔博士,以獲取罪犯犯罪心理資料。
經過一系列心理戰,克拉麗斯在漢尼拔的提示下,一步步向兇手逼近,并最終擊斃兇手。
總的來說,《沉默的羔羊》并不燒腦,沒有太多故弄玄虛的剪輯,也沒有過于複雜的人物關系。
唯一可以吓吓人的,也不過是電影昏暗的場景和壓抑的音樂。
但是就是這樣一部影片,多年來一直被進行各種各樣的解讀,并拍攝了不少續集,可謂是影響深遠。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這樣一部電影餘音繞梁,長盛不衰呢。
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高智商犯罪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那麼一波天才,他們藐視衆生,居高臨下,視生命如草芥,視自己如上帝。
他們殺人,不為仇不為情,更多的則是一種俯瞰衆生的态度。
反正你們這些屁民也奈何不了我,殺你們就像捏死一隻螞蟻那樣簡單。
殺人,是力量的展現,而這種力量是我們普通人所不具備的。
在電影中,漢尼拔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影片中的漢尼拔,誠然是一種介于惡魔與上帝之間的物種,
他,用自己的準則決定着一切,包括生死。
我們對這種力量心生敬畏,甚至是一種渴望。
這樣的題材,無疑滿足了我們心中的渴望
美女特工

電影中有多個鏡頭都在暗示,想要在男人為主導的FBI獲取一席之地對于一個沒有背景,成績優秀的克拉麗斯有多麼困難。
除了恩師克勞福德,男人們更在乎的是克拉麗斯的臉蛋。
惡魔漢尼拔在同克拉麗斯交流的過程中,也曾毫不留情的指出。
也正是看到克拉麗斯奮發向上的精神,
上帝漢尼拔心生憐憫,決定有自己的神力助克拉麗斯一臂之力,
而這,也是我們隔着屏幕每一個觀衆所想要做的事。
共情,讓我們更想走進電影,走近克拉麗斯。
童年創傷
随着近年來心理學的發展,原生家庭,童年創傷被提及的越來越多,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女主角克拉麗斯和殺人狂“水牛比爾”無疑都是不幸童年的受害者。
克拉麗斯父親是警察,因公殉職,處于對父親的崇拜,克拉麗斯将自己視為弱勢群體的救助者,并因為無法救助任人宰割的羔羊而羞愧終生。

“水牛比爾”年幼時經常受到繼母的虐待,使他逐漸讨厭自己的性别,而想去做變性手術,不幸的是,三家醫院都拒絕了他。
不論是女主還是“水牛比爾”,童年給予了他們成年後最底層的身份認同,并始終在這種認同中尋求出口。
女主的方式是在男權集中的FBI中尋求認同,并以身作則的想要保護弱勢群體。
水牛比爾則通過殺害年輕女性,剝下她們的皮為自己縫制衣服期望從表面進行改變。
從某種程度上,女主和水牛比爾有很多共同點,受困于童年,且渴望改變。
在電影中,上帝漢尼拔看透了這一點,也正是這樣,漢尼拔不停的提醒女主回歸動機尋求答案。
也許正是動機相同,才讓女主最終抓獲比爾,
隻是女主得到了轉變,而比爾則一命嗚呼。

誰是羔羊
關于羔羊的解讀,影評裡有很多,而至始至終,電影裡唯一提到羔羊的地方就是女主的童年回憶。
尖叫的羔羊也許剛好印證了女主内心的恐懼,
在生活中任人宰割,無依無靠,卻又不知如何離開的恐懼。
尖叫,是羔羊應對恐懼和命運唯一能做的。
而對于被上帝玩弄于股掌之間的普通人來說,
也許連尖叫的權利都沒有。
叫得出聲的,那是對生活還有希望的,
而沉默的,則是真正認清生活的現實,無力發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