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生孩子之前,無論他加班多晚回來,我都會等着他,就為了他回來能有口熱乎飯吃。生了孩子之後,整天光顧着孩子了,還哪有空管他!”
“你的孩子和你的母親一同掉進了水裡,你會先救誰?沒生孩子之前我肯定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我媽,可生了孩子這就真不确定了! 這大概就是“中國式關系”,孩子不僅是血脈的傳承,還是夫妻關系的紐帶以及身為父母活下去的動力與希望。
——寫在前面的話

一場意外溺亡事件,奪走了劉耀軍與王麗雲唯一的孩子——劉星,成了“失獨”夫婦的兩人選擇離去,開始了一場30年漫長的自我流放。
故事插叙講述,随着往事一幕幕重演,我們才真正知道“失獨”背後所經曆的悲傷。
他們原本懷過第二個孩子,可在計劃生育大政策背景之下,那個孩子未能降生到這個世界,王麗雲也因此永遠喪失了生育的能力。
與此同時,李海燕和沈英明家内心也備受煎熬着,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哥倆一同去水庫玩耍,自家孩子好好的回來的,另一家的孩子卻溺水身亡,高燒中孩子說出了不為人知的真相。這時英明妹妹茉莉的一句話更是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原本可以不是(一個孩子)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李海燕作為機械廠計劃生育辦公室主任,當年硬拉着王麗雲去做堕胎手術的不是别人,正是她。
因為孩子的事情,兩個原本要好的家庭産生了嫌隙,也随着距離的拉遠而逐漸斷了聯系。
時光如水,在遠離北方的一個遙遠的南方漁村,劉耀軍和王麗雲開始了新的生活,也有了新的兒子——劉星,這個被領養的孩子并沒有因此感激,而是不斷的叛逆、惹怒他們,甚至離家出走。待他終于“
舍得”回來時已變成了流裡流氣的社會混混,他是沖着辦好的身份證而來的,這意味着他終于有了專屬于他的身份。劉耀軍沒有責怪他,并且準備了一些錢連同身份證一起給了他,并感謝他願意扮演自己兒子這麼多年。身份證上是男孩原本的名字。
憑借該片,男女主角王景春與詠梅在柏林電影節上紛紛獲獎,實至名歸。在熱衷90分鐘時長的中國電影中,175分鐘時長的電影比較罕見并且也是一種極大的冒險。要知道當年的《末代皇帝》才163分鐘,《霸王别姬》也才171分鐘。
文藝片和大衆審美中的劇情片或是喜劇片相比,我覺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争議很大,無法獲得一邊倒的贊美或者批評,總是會出現兩極分化的言論。一如《地久天長》一般,一半人用三個小時的靜心換來了一場有關過去的回憶,這其中不乏計劃生育、下崗潮、下海經商、出國、房地産熱等在我們的人生中多多少少驚起過波瀾的“曆史事件”;而另一半人則在略顯安靜與冗長的劇情中沉沉地進入了夢鄉。
但相比畢贛或者賈樟柯,王小帥導演的《地久天長》更适合大衆當做入門級的文藝片來看,為什麼呢?因為它足夠樸實,也足夠寫實,同時沒有矯揉造作的批評或者歇斯底裡的呐喊。
電影運用了很多遠景鏡頭,比如當劉耀軍和王麗雲得知孩子溺水跑去海邊的場景,比如在手術室門口哭喊的場景,比如王麗雲和“劉星”在海邊談心的場景……原本在類似的電影畫面中它們一般都是特寫鏡頭,所謂“近取其神,遠取其勢”,鏡頭的巧妙運用,讓觀者在觀看的時候仿佛隻是一個路人,那感覺就像在街上目睹了一場車禍一般,是遺憾,是替對方感到悲傷與惋惜,但也僅僅如此。
不會有太多悲傷的代入感,是我對這部影片最為直觀的感受。
《地久天長》的英文名很有意思,叫做《so long ,my son》,王小帥自我解釋道,“原本想叫做《 A moment, so long 》,但看不出具體講什麼事情,一位剪輯師随口說了句‘so long ,my son’,一下子抓住了感覺,就是那種跟兒子、親人告别,這一生是如此的漫長……”
這讓我想起了影片裡的一句話,“那一刻時間已經停止了,剩下的就是等着慢慢變老。”

正是因為這句話,才讓我想到了“中國式關系”一詞。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的家人、愛人全都離你而去,你是否還有勇氣獨自生活在這個世上?我覺得在我們所接受的文化或者教育之中,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活着的意義是在為愛我們的人而活。想起日本一個綜藝節目《帶你去你家》裡面一位老人說的話:“人間啊,在人之間才叫人間。”就像片中的劉耀軍形容的那般,“以前為了孩子而活,現在為了彼此而活!”
也正因為如此,在劉耀軍出軌茉莉之後,在茉莉懷了孩子之後,他才會放棄孩子選擇王麗雲,因為他知道沒了他,王麗雲便沒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撐,是責任也是善良重新喚醒了他。
故事最巧妙的地方就在影片的最後一幕,産生嫌隙的劉沈倆家人,因為李海燕的病危而重新走到了一起,長大的浩浩,一直心裡藏着秘密的浩浩也終于說出了隐瞞許久的真相。
當浩浩的孩子降生的那天,他們在一起相聚了,遠在國外的茉莉打來了視頻電話,電話中提到了一個孩子,在孩子出現的間隙中,鏡頭掃過劉耀軍和王麗雲的表情,這是影片為數不多的面部特寫,那眼神裡有緊張、也有焦灼,他們心裡或許都清楚,那個孩子如果是當年沒有被打掉的孩子,那生活将因此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孩子出現了,是個混血兒,王麗雲終于恢複了常态,甚至主動和茉莉說起話來……
我在想,如果茉莉那個孩子真的是劉耀軍的,故事又該如何發展呢?幸好,王小帥是仁慈的,希望生活也是這般。
在觀影過程中,隔壁有對老情侶(絕非夫妻關系)一直在聊劇情,如果他們真的是夫妻,這就是衆人恩愛的典範;但正因為不是,所以隻剩下了聒噪與吵鬧。影片結束之後,我就一直在想,人到中年之後,維系感情的隻能是孩子或者責任嗎?在沒有孩子維系關系的家庭之中,是不是通常隻剩下了沉默?又為什麼一個孩子的離去對一個家庭造成的重擊要比父母任一方離去要大?是因為血緣嗎,還是别的什麼!
結論無果!不過我很喜歡pappi醬說的一句話,我也希望這句話已為人父母的你們可以暗自思考一下,她說,“你們的生活,尤其是在你們的子女獨立之後,你們的生活不應該還是隻有子女,就是我希望你們的幸福感,不是全部來自于子女,你們的幸福感應該由很多很多的事情組成……”
人間一趟,自然是會有很多無常的事情發生,其實人生也不是非要圓滿,不是嗎?而所謂的“地久天長”,其實隻要不放棄活下去的希望,或許就可以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