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同學,人到中年,高低不齊,各有苦衷。說實話,這樣的題材真的替黃信堯捏一把汗。同題材電影不能再多,且鮮有傑作。而開始觀看之後,我的偏見一而再地浮現腦海,甚至有了爛仔幫喜劇的既視感。當然不能因為《大佛普拉斯》無限拔高評價标準,但正因為他是《大佛普拉斯》的導演,我們才會如此期待。
直到閉結的葬禮,也就是電影尾聲。我才明白,我之前的一切判斷和偏見,都是扯淡。

電風,無數的你我。四十左右的年紀,沒見過大風大浪,但也算平淡幸福。漫畫店遇到現在的妻子,倒是很台式浪漫。最大的問題,做了很多,賺得太少。應付不來辦公室政治,潇灑離開,肆意一躍,但飯還是要吃,家還是要養,片刻的灑脫之後還是會找一個格子間兢兢業業地過活。這種窩囊,是同學搞壞了婚禮也隻能佯裝大度,“朋友嘛,沒差啦,安啦!”

添仔,虛僞的文青。李安導演的故事相信深刻影響了很多影迷,隻是大多數隻知道把軟飯吃好,不知道自己的斤兩多少。拍廣告不忘機位景别,隻是不知道光圈大小,還有自己的做作。陰差陽錯被選從政,看上去是四人中最聰明的一個,他當然看破了高委員的司馬昭之心。那段同委員廁所裡正面對抗宣誓主權的戲差點騙過了我,但後面的偷腥狡辯讓我明白:他在乎的,隻有自己的虛榮心。

罐頭,癡情的胖子。情場流年不利,偶遇昔日校花,才發現對方早已入風塵。意淫純愛一起來,隻是女神墜落,仙女下凡,幻想破滅難表白。
世界有多大,像這樣的同學就有多少。導演處理這三個人的故事線可見苦心,尤其是笑料的設計。比如添仔的“内褲風波”,老婆抱怨添仔忙于競選疲于應付夫妻生活是真,但以此障眼質詢添仔是否偷腥也是真;或者是罐頭奇遇加藤鷹、電風對談黃信堯,次元壁大開大合,幾次差點捧腹。
但實話說,即使笑料再多,節奏再好,我也很難對他們三位老同學産生共情。不說多少電影拍過如此的中年危機,生活中這樣的人甚至同學也一定見過。不是說他們的普通沒有被講述的權利,而是在我看來,他們的危機與劉冠廷演的閉結比起來,太自說自話,太矯揉造作。說白了,他們都是有退路的人......

閉結,被忽視的人。從小結巴,祖孫同住,紮紙為生。照顧奶奶加上結巴,一直沒有結婚,直到遇見一位單親媽媽。看到奶奶病重多日後下床熬紅豆,意外地治好了結巴,意外地慘死加油站……
閉結的死,是導演黃信堯對作為觀衆的我的一次嘲諷。我,跟片中他的那三個死黨,一樣的冷漠,一樣地漠視,直到他死,我才漸漸回想起那個不起眼但細想不禁落淚的閉結。
我們就從四個人同框的戲開始講起吧。每次奶茶店打牌,四人中的主角頻頻交換,但閉結,永遠都是配角—因為他說話慢,因為他說的話簡單,簡單到三人等不及便替他說,所以大多數時間,他隻能坐在旁邊,安靜地聽。或者,他的話語權總是掌握在其他三人手裡,但這不是不由分說的剝奪,是摯友的心照不宣。歸根結底,是不耐煩的。而唯一一場閉結作為主角的四人同框的戲,便是他喬遷新居,四人一起祝賀。一個紮紙匠的溫柔,仿佛是菜埔進到逝去的肚材的太空艙,四個人進到閉結的紙質小屋。簡陋,但不簡單,惦記着添仔的劇本,惦記着罐頭的女神,也惦記着為心頭那個知情達意的女人留一扇窗,看一眼不可企及的富士山。這座紙紮小屋其實也暗示着閉結的大限将至,浪漫而殘酷,浪漫的地方不止以上,殘酷的地方在于閉結的“去世”才讓他第一次成為四個人會面的焦點,會面的主角……

四個人裡,屬閉結最窮,屬閉結最苦,但看完全片,閉結是四人中唯一沒有抱怨、沒有訴苦的人。高委員對添頭在宣傳圖中不采納他的“傾聽”鬼火不及,那是高委員的自負不假,可用不采納“傾聽”以諷刺添頭也不假。閉結最多的時候就是側耳傾聽三位摯友的心聲,可他恰恰是最缺少他人傾聽的那個。單親媽媽的出現,即使在觀看過程中觀感不佳的情況下,我也不禁淚目了。那是嘗過生活之苦的人之間的心心相通,她一樣同三個死黨代閉結講話,可那不是不耐煩,是怕女兒,怕别人不耐煩,怕别人不理解閉結的内心世界。導演旁白講到她是一個特别單純的女人,閉結又何嘗不是呢?這兩個人的相遇與結合,應該是電影裡最有溫度的一刻。
可就是這樣一個不害人的人,一個結巴治好第一時間想要給添頭分享為添頭拉票的人,一個馬上生活要向好的人,死在了“社會新聞”的荒誕裡,死在了沒人發現的明燈下。輕飄飄的一句“認錯了仇家”,新聞播報便可收尾,繼而轉向更為重要更為矚目的吳銘添先生選舉實況上。一條鮮活的、無辜的生命結束在冰冷的白夜……
哦對,閉結其實是第二次作為四人會面裡的主角了,就在他本人真正的葬禮上,當然前一次是預演排練而已啦。我們親眼目睹了添仔作為一個政客而不是一個朋友的吊唁,那是帶有顔色的吊唁,無論藍綠;那是沒有溫度的吊唁,隻有拉票。閉結在生命的截點,給予了朋友添仔他所能做的最後一點幫助。最後一鏡落在了導演黃信堯的那一腳飛踹,可以說這一腳,挽救了這部電影。因為作者的自覺,因為導演的态度,這一腳,顯得力道十足;這一腳,揣在了每個人的心裡:你的身邊,有沒有閉結這樣的同學?如果有,少一些自說自話吧!去傾聽他,去理解他,不要等到他死後才想起關注他、關心他……同學麥娜絲,這一次,同學真的減了一個。
旁白依舊是《大佛普拉斯》的延續。黃信堯打趣地說,在鐘孟宏鐘仔的公司拍片壓力很大。私以為,《同學麥娜絲》不弱于《大佛普拉斯》,甚至它正式确立了黃信堯的導演風格,擺脫了鐘孟宏的影響。對比鐘孟宏的《陽光普照》甚至是同樣喜劇類型的《一路順風》,《同學麥娜絲》少了鐘孟宏的語焉不詳。《一路順風》有着跟《同學麥娜絲》一樣的優缺點:有超脫于喜劇類型片的生命思考和考究的攝影構圖;也有節奏稍顯拖沓甚至詭異的毛病。《一路順風》是典型的鐘孟宏作品,那種廣告大片式的風光攝影,銜接的永遠是不加遮掩的暴力,是他對于死驅力的執著迷戀;而黃信堯總是能夠從社會紀實向的紀錄片中,提煉出每個人的生活之苦,提煉出不可思議的荒誕,甚至是有誇張露骨、挑釁觀衆的惡俗趣味。但最後你會發現,導演對于這些社會邊緣的畸零人是有态度的,更是有溫度的。兩者不分高低,但最起碼的是,黃信堯之後的作品,可以獨當一面了。
一路順風 (2016)7.52016 / 中國台灣 / 劇情 喜劇 犯罪 / 鐘孟宏 / 許冠文 納豆
而如果對比前作,我同許多抱着再看一部《大佛普拉斯》的人一樣,也略感失望,但至少,黃信堯的底色沒有變。《大佛普拉斯》因為大部分時間視角在貧富兩組人物間轉換,這兩組人物在電影中是兩個次元的,是有沖突的、對立的,所以犀利的諷刺與批判特别出彩;《同學麥娜絲》則是在同學四人間來回穿梭,特别容易造成爛仔幫那種中年男抱團取暖喜劇的觀感,相對前作,矛盾并沒有非常激烈吸睛。好在最後,我沒有大失所望。那還是拍出過《大佛普拉斯》的黃信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