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剛上映那會,我沒去看,因為被朋友圈刷屏的影評給被迫了解了該劇大緻的劇情。


最近《狗十三》在網上有了資源,朋友問我看了這部片子沒,我傲嬌地說:

“沒看,劇情大緻都知道了還看什麼。”


直到有讀者告訴我,她看完這部電影覺得女主沒有大号們說得那麼慘,反倒認為她還挺幸福的。


于是,我忍不住去看了這部電影。


在看前半部分時,我有點讨厭女主李玩,覺得她刁蠻任性且身在福中不知福。


直到李玩身上的任性在一頓暴打中全部消逝,電影進入了後半部分,她變成了父親口中的“乖女孩”,學習優異、懂得人情世故。


這時,李玩這個靈魂充盈的姑娘在時代下被迫趨同後帶來的傷感才如海浪般襲來。


這讓我聯想到了自己,聯想到千千萬萬個被生活教育後失去自我并不敢再任性的“李玩”。


一、什麼是“寵愛”?


李玩的父母離婚了,爸爸又娶了一個女人,還生了個兒子。


李玩住在爺爺家,爸爸、爺爺奶奶、後媽,這些人都覺得有愧于她,于是一家人都要看她的臉色行事。


電影一開始,李玩因為英語不行,隻考了班級17名,老師把李玩的父親叫到辦公室,苦口婆心地勸誡:

“李玩隻要英語再好點,是可以做班裡的尖子生的。”


父親關心她的學習,強行把她的物理興趣班強制改成了英語興趣班,李玩發脾氣走人。


父親看李玩生氣了,于是屁颠屁颠舔着臉試圖用金錢賠禮道歉,李玩沒給他這個臉。


...

光從這一段來看,我就很羨慕李玩。


我認為她受到的是寵愛,為啥這麼說?


父母子女之間對同一件事鬧矛盾是常有的事,由于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掌握着主要話語權,因此在很多大事上都是父母替子女做決定。


關鍵是,子女委屈發脾氣,父母得去哄。

(即便不改變那個決定也要去哄)


如果不哄會是什麼結果?


拿我自己舉例子。


兒時有一回和父母吵架。


我氣得離家出走,發誓再也不回這個傻逼的家了。


走到家門口,發現四周都沒什麼人,稀稀疏疏的路燈間是一大片一大片照不到的,未知的黑暗;


走到村口回頭望望,我家那兩隻似乎對我離家出走的事毫無察覺,也許知道了也不想來鳥我。


這時,我突然想起他們告訴我,小孩子被人販子抓去是要被砍掉手腳然後去讨飯的。


在怄氣維持尊嚴和自身利益中做一個權衡,我隻能灰溜溜再往家走。


回到家門口,我發現我父母的房間暖色調白熾電燈光從窗外射出,電視機正播着我十分愛看的《風雲》。


他們這時躺在床上看電視,而我又冷又困又怕。


當我放下自己的那點委屈,向着父母的權威低頭時,我忽然明白了一些事:


我沒了他們不行,他們沒了我照樣舒舒服服地做人。


我于他們而言也不是那麼重要。


而電影前半段,營造的主要是“李玩很重要”的這一概念。


二、李玩很重要


塞錢沒哄成功咋辦?


李玩的爸爸是社會人,立馬想到了下一步:送禮。


...


當李玩得知這條狗是她爸送來哄她的,原本開心的面孔立即冷下來,即便心裡很喜歡,但還是要裝作讨厭的樣子:

“我不喜歡狗,讓我爸拿走吧。”


...

...

李玩怄氣的防線很快就被可憐楚楚的小狗給攻破了,第二天,她就宣布小狗的名字為愛因斯坦。


...

接下來,導演就要營造李玩是如何的愛這條狗。


豬肝剁碎了拌飯,李玩和愛因斯坦吃的是一樣的食物。


...

...

和小狗有了感情後,導演再安排人狗分離,這樣就會讓李玩再次陷入情緒波動。


爺爺在買菜時,不小心把小狗給弄丢了。


這件事在大人眼裡:不就弄丢一條狗麼,大不了再買一條。


在李玩眼裡:我的愛因斯坦啊啊啊啊啊!


一個人受寵愛,就是有人照顧到她的情緒。


爺爺弄丢狗後很自責,所以打電話給兒子,李玩回到家,突然發現一家子都愁眉苦臉地坐在那兒進行六方會談。


...


後媽得知李玩喜歡溜旱冰,就殷勤地送上旱冰鞋。


...

随後李玩問起愛因斯坦,全家人一臉驚慌、愧疚:


...

李玩控訴家人沒有去找愛因斯坦,自己大晚上跑出去找狗。


...


注意啊,李玩這時還是幸福的,她的這些表現是一種任性的怄氣。


現實是,狗丢了又能怎樣?她想把爺爺怎樣?


就算狗丢了,作為孫女還是要懂得尊敬老人,怎麼能讓老人這樣愧疚。


李玩在外面找狗,不像我那樣怄氣離家出走沒人理,爺爺甚至苦哈哈地來賠禮道歉,聲音中都帶着哭腔:


...

李玩不理他,繼續找狗。


爺爺關心她,天涼了,你感冒了咋辦?


李玩反問:“愛因斯坦感冒了咋辦?”


愛因斯坦是爺爺弄丢的,他聽了這話該多揪心。


爺爺繼續心疼她,拉着她讓她回家,李玩繼續任性,一把推倒了爺爺。

...

自己的爹被自己的女兒推倒還扭了腳,李玩的爸爸很生氣,爺爺表示沒事沒事,李玩還是個孩子,能明白多少事理?


...

 

三、達到極限


後媽想了個主意,找了條一模一樣的狗給李玩,大家都陪着她圓了這個謊話。


在這裡,李玩在我眼裡依舊是幸福的,因為有人願意為她花心思,甚至撒謊。


有了條狗做替代,爺爺心裡便放松了,他不再那麼内疚了。


但是李玩氣不過,她繼續鬧。


李玩回到家,看到假愛因斯坦在吃豬肝拌飯,這時奶奶遞了一碗豬肝拌飯給她,她一下把自己的飯碗砸向地上。


極其寵愛孫女的爺爺在這時也生氣了,大聲問:“你要幹啥!”


...

李玩倔強地回答:“我要我的愛因斯坦!”


奶奶打圓場:


...

李玩不依不饒:“這怎麼會是一樣的嘛!”


這時,她的任性已經達到了爺爺奶奶的極限。


爺爺說:“你這是想逼死我們!”


...

愛因斯坦丢了,爺爺知道孫女很喜歡它,因此心裡很愧疚。


現在有了替代品,也有陪伴的作用,但是李玩一直揪着爺爺的錯不放,那讓爺爺怎麼辦?繼續内疚?向孫女低頭賠禮道歉?


這回吵完架,李玩跑出去找她堂姐的男朋友喝酒喝到很晚,晚上一回家就看到闆着臉的父親:


...

李玩還拽拽地當着父親的面喝啤酒,誰知父親正在氣頭上,一把摔碎酒瓶子,帶着她上車去找奶奶。


原來李玩的奶奶為了找李玩出門,結果迷路了。

(奶奶很多年沒出門了,但是為了李玩急得出門去找她了。)


父母因自己女兒的任性走丢的走丢、扭傷的扭傷,李玩的爸爸很生氣:


...

找到奶奶回家,李玩的父親完全喪失了理智,打了她一頓。


...

導演在這場戲的情緒表達得很到位。


大人對小孩,是有愧疚的,小孩鬧别扭,大人哄,哄到一定程度,矛盾逐漸堆積。


爺爺腿扭了,後媽找假狗,奶奶走丢,都是因為李玩。


但是這個愧疚和寵愛都有一定限度,你不能總提醒長輩你錯了,當父親對孩子的愧疚和對長輩的愧疚相比,他果斷站在了後者。


李玩的爸爸按着她的頭讓她向爺爺奶奶賠禮道歉:


...

經過這次打罵後,李玩一夜成人,電影也進入了後半段。


...

四、迎合


很多男人特别擅長的一件事就是傷害了女生之後抹眼淚誠懇地道歉。


...

...


但不管怎麼說,在先打後道歉的教育模式下,李玩長大了,而且是一夜成人式的長大。


她開始明白,大人呵護自己的喜好有一個限度,自己的情緒要建立在好好學習、尊敬長輩的基礎之上。


她學會接受,學會接受假的愛因斯坦,學會接受傷害過她的爸爸。


...

去參加同父異母弟弟的生日宴會,弟弟受到衆星捧月式的關注,她賠着笑臉。


...

陪父親去酒局,父親讓她給頭頭敬一個,她二話不說舉起一大杯紅酒就是喝。


...

為了陪父親參加中國式馬屁局,她錯過了父親答應帶她去看的天文展。


這也沒啥,逆來順受,她已經明白,自己不能得寸進尺。


...

狗把弟弟咬傷了,父親就不顧女兒的請求把狗給送走了。

(後媽說把狗送到賣狗肉的火鍋店去)


...

逆來順受,不順受又能怎樣,她沒有話語權。


這些讓自己不開心的事,她相信自己能克服的。


李玩不能喝牛奶,但是假愛因斯坦被送走後,她強迫自己喝下了牛奶。


...

她想找到一條路和這個功利的世界和諧相處。


這條路以失去自我為代價,以做自己不開心、不适應的事為代價。


電影結尾,李玩物理競賽拿了全省第一,父親為她辦酒席。


在酒席上,有一個叔叔敬她酒,她乖乖喝下。


...

有叔叔熱情地告訴她,這個酒店的招牌菜是紅燒狗肉,特别好吃,讓她嘗一塊。


...

最後,李玩吃下了那塊狗肉,她已對這個社會應對得遊刃有餘。


...

五、成長是否必須經曆“陣痛”?


李玩一夜成人式的成長路徑,相信很多人都經曆過。


最後是“成長”了,但是這樣的成長,就真的對麼?是否有更好的成長路徑?


網上對那些渾身散發自信氣質的女孩,稱其長着一張“沒受過欺負”的臉。


那麼“沒受過欺負”的臉是怎樣的?


一對美國夫婦領養了貴州福利院的一個小女孩Selah。


在領養前是這樣的:


...

在小姑娘去美國之前,家人用心布置了她的卧室:


...

...

在和小女孩玩熟了之後,這對美國夫婦就帶着她回到了美國。


讓我們見識下老外的儀式感:


...

機場有人接機,一幫人拿着自己親手畫的海報在等着Selah的到來。


在美國的日子,Selah經曆了很多幸福的時刻。


第一次全家集體睡衣趴:


...

第一次有人充滿儀式感地給她過生日:


...

随着這個有愛的家第一次去海邊:


...

第一次去野餐:


...

和家人第一次過萬聖節:


...


在美國的那個家,養父養母用心呵護Selah的情緒,帶她參加各種有愛的家庭活動。


一年後的聖誕節,她有了這張和之前截然不同,甚至在容貌上都有所改變的照片:


...

這就是長着一張“沒受過欺負”的臉,渾身散發着自信、大方的氣質。


你們會喜歡哪個小孩?

再來一組對比:


...

《狗十三》中的李玩在電影開場時說:


“人在夏天很難記起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又忘記夏天有多熱。”


所以,人是遺忘的動物。

在傷痛中會遺忘幸福,在幸福中會遺忘傷痛。


就像我在電影前半段羨慕李玩的情緒有人照顧,有讀者看完全片還認為李玩過得很幸福。

适應了殘酷,一點點溫暖就讓人感動、羨慕了。

李玩喜歡物理,她希望有平行宇宙來解決選擇的麻煩。


我希望真的存在平行宇宙,希望在李玩的那個平行宇宙裡,住着一個始終被人照顧自己情緒,關心自己真心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的“李玩”。


而今後将要為人父人母的你我他,也該反省,吃飽穿暖學習好的中國式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而言,真的夠了麼?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