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2001年的經典動畫電影《千與千尋》正式登陸中國大陸的大銀幕進行公映。它的主題曲的直譯名《生命的名字》,與電影本身也很搭。因為在我看來,宮崎駿的這部電影本身就是關于名字的故事。

千是名字,千尋也是名字,二者都歸屬于同一個人。千尋是主人公原本的名字,千是她後來被強加的名字。雖然這個“強加”,來自于她一瞬幻想中的世界,但萬物皆有因——她的異想世界光怪陸離,變幻莫測,卻無一不有其現實根源。

千尋是個幸福的女孩嗎?從物質條件上來看,千尋的父母所能提供的生活想必是不差的。那麼這對父母愛孩子嗎?不用問,想必是愛的。隻是他們似乎并沒意識到,他們從未進入到千尋的内心世界,從不曾仔細傾聽她的想法。開着不錯的車搬去新家,父母的心情極其愉快。而千尋因此轉學要和好友分開,她肉眼可見的不開心在父母眼裡是無關緊要的。他們沒有不和孩子說話,但說話也就僅僅是說話而已,完全不走心,談不上是溝通。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成長起來的千尋,看似什麼都不缺,内心卻滿是空缺。所以她會想象出許多東西來将這空缺填滿。比如一個像白龍這樣的朋友,會在危急的時候出現幫助自己脫險,會在沮喪無力的時候送給自己充滿力量和勇氣的飯團,同時也會幻想自己在對方無助的時候也會反過來不顧一切的為對方付出。在千尋的異想世界裡,似乎充斥着奇怪的可怕的東西,但總的來說依然不乏溫柔和善意。所以每次到最後都是有驚無險,不是出現了能幫助自己脫險的人,就是可怕的源頭在危機時刻做出了改變,而促成這些變化的,往往是千尋自己。所以千尋或許并沒意識到,她遠比自己想象的要強大。

在幻境中,一個很重要的設定是,當一個人接受了湯婆婆給的新名字,并開始按照她的要求去生活,就會逐漸忘記本來的名字和過去的事情,當原來的名字被徹底遺忘,這個人就再也回不到現實世界了。這個和名字有關的設定值得玩味。

一方面,當一個人沉湎于自己的想象,很有可能迷失其中,無法回到現實。就像千尋,她的幻想可能隻發生在一瞬,卻無比宏大,有撬動永恒的力量。若不及時抽身,一瞬即永恒,她将再也回不來。這或許是在警示我們,不要太執着于虛妄,永遠要記得回歸現實。

另一方面,“千”是别人給的名字,它不隻是個強加的名字,更大的用意是為了強加意志,讓她丢掉自我,成為傀儡。現實中,為了生存,太多人不得不屈從于别人的意志。但就像不要忘記自己原本的名字一樣,不要因為被安排就忘記了自己本真的樣子。不忘初衷,才會有機會在某一天回歸自我。而如果自己把自己徹底遺棄,那麼未來隻能無休止的被别人的意志綁架,再也活不回自己。
千尋在虛幻中曆險的過程,也是她追尋自己生命真正名字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水是很重要的意象。想象中,守護着自己并被自己努力守護的朋友白龍,就來自水中。白龍不是他的真名,他的真名是千尋小時候家附近的一條小河的名字。白龍說他們很早就相識,是因為千尋小時候曾掉入這條河,人要想擺脫危難,需要巨大的力量和勇氣。而千尋的這種力量和勇氣,最早就在這條河中産生。

城市文明對自然文明的傷害幾乎是不可逆的,在幻想中,同樣來自水中的河神,城市文明的廢料被從體内拽出後,他不再不可辨認,又恢複了澄明透亮。而白龍現實中所代表的的那條小河,一旦消失便永遠消失了,隻能化作勇氣和力量在意念和想象中陪伴着千尋,再也回不到現實中去。在白龍所代表的守護的力量與勇氣的層面上,很慶幸它可以一念永恒。

千,千尋,哪個是你的名字?開始思索時,我在猶疑中帶着淡淡的恐懼。經過幾番思索後,我雖沒有找到答案,卻已釋然。但我還會繼續用一生去思考這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