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愛怼人,你們是知道的。

但有一小群人,估計世界上99%的人都不敢怼。

不過,你也應該知道,世界上還有一群人,最愛用手中的鏡頭,去挑戰那1%的可能。

紀錄片大廠,BBC。

這次,他們不上天,不下地。

不探索自然的邊界,它要挑戰人類至今為止的極限。

《面孔》

Icons

...

有一種故事,Sir永遠不會安利——

平庸的,重複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海報上如曆史課本插圖般的質感,怎麼看都是上述範疇。

再看内容簡介:以職業分類,分别盤點BBC眼中,在過去二十個世紀裡,最傳奇的人物。

這……不就是中學曆史課文影視化?

不過,紀錄片剛開播評分就猛沖9.3。

偉人的故事,我們都滾瓜爛熟,為什麼還要看?看完還會打高分?

BBC還是牛。

這次,它摘掉了偉人的光環,用灰色的鏡頭走進這人類曆史的金字塔頂端。

不拍偉人,拍人。

...

紀錄片的第一集,是科學家。

二十世紀,是現代科學群星璀璨的百年。

...

神仙打架之間,BBC卻隻挑出以下四人:

居裡夫人、愛因斯坦、艾倫·圖靈、屠呦呦。

...

為什麼?

或者說,憑什麼?

保爾·柯察金曾說,最偉大的事業是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

對于科學家,除了推動科技進步,誰比誰偉大,就看一點——

人命。

這一集的标準。

一戰期間,居裡夫人上前線,幫助進行x光檢查,并培訓醫護人員,組建移動的x光檢測車,據估計超過90萬人因此得到及時救助。

而她自己,由于長期接觸射線,罹患白血病,最終去世。

一命,換90萬人命,再換今天無數用x光挽救的人命。

這就是她的上榜理由。

...

愛因斯坦作為和平主義者,主張裁軍與限制軍備,為了抵抗納粹,他力主發展核武器,直接推動了“曼哈頓計劃”的啟動,終結了戰争。

但在戰後,又成為廢止核武器的先鋒人物。

...

艾倫·圖靈,天才般地創造了計算機,成為了破解德軍恩格瑪電文的利器,從此拯救了大西洋上的無數航船,躲過了德軍的追殺,幫助了北非戰場的勝利。

後來的政治家說,他使戰争提前了兩年結束。

...

屠呦呦,都知道,她發現了青蒿素的功效。

但許多人不知道,是她主動要求以身試藥,才使得這一瘧疾的克星藥物得以發明,并拯救數以億計的生命。

...

偉大這個詞,聽起來高不可攀。

但其實之于這些偉人,他們想的很簡單。

偉大,不在于自己的成就,能把多少人甩在身後。

而在于,他們把多少人,放在了比自己更靠前的位置。

...

偉人也有着真實存在的“黑暗面”。

紀錄片的好,就在于它敢于直面這一點。

比如,居裡夫人。

那篇被數次提起的,居裡家族諾貝爾含金量的逸文。

其實不全是一個美好的故事。

...

1906年,居裡夫人的丈夫因車禍不幸去世。

寡居的她,随即陷入與另一位科學家的甜蜜戀愛中。

但,這位科學家已婚。

...

在當時小報的大肆渲染下,輿論稱呼她為“蕩婦”。

諾貝爾獎委員會,因此禁止她出席頒獎典禮。

...

直到她死後整整60年,才被允許遷入法國的先賢祠安葬。

因為是公衆人物,所以面臨道德審判時,我們無比苛刻。

同樣遭遇的,還有圖靈。

電影《模仿遊戲》還原過這位初代計算機的發明者。

他今天被譽為天才,但在當時卻是許多人眼中的魔鬼。

兩項“罪名”:自閉症+同性戀。

那是一個對自閉症認識不足的年代;

那還是一個,同性戀被認定為精神疾病的時代。

...

△ 電影《模仿遊戲》中的圖靈

一旦發現,如果不想坐牢,就必須選擇化學閹割。

而為了能夠繼續數學和計算機的研究,圖靈選擇了後者。

他面臨的痛苦和孤獨,我們隻能靠想象。

...

在吃掉那枚如今被傳訛為蘋果公司商标的氰化鉀蘋果後,圖靈告别了他所愛的人類。

偉人當然不是普通人。

他們不一定都有着異于常人的天才,但一定,經曆過異于常人的苦難和委屈。

如果你說上面這些故事都太遠了,我們現在已經進步了嘛。

好,就看最近的屠呦呦。

在被諾貝爾獎關注之前,其實關于青蒿素功績的讨論就未有過終止。

科學家們現在回想,依然詫異——

這樣一件巨大的功績,對于它的貢獻者,居然是一問三不知。

...

而屠呦呦,也直到八十五歲高齡,才親手接到了那早該送到手上的諾貝爾獎章。

...
...

紀錄片第二集,主要講述運動員。

比如,默罕默德·阿裡。

...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黑人拳王。

在生涯的前半生,獲得了數不盡的榮光。

但他的入選,跟多少勝績,多少次K.O沒關系。

職業生涯黃金期,他因拒絕為越戰站台,丢掉了自己的參賽資格,甚至可能面臨長達五年的監禁。

...

在冷戰的大背景下,他遭到了數不盡的非議。

最可惜的是,這讓他在最黃金的年紀賦閑。

為了堅持自己的立場,他犧牲了整個職業生命。

但即使離開擂台,他也依然是那個從不倒下的拳手。

随着越戰逐漸不得民心,阿裡的堅守終于得到回應,重返拳台。

雖然艱難,但他與彼時的拳王喬治·福爾曼,仍舊上演了一場經典的“叢林之戰”,留下了這張傳奇的照片。

...

△ 默罕默德·阿裡與喬治·福爾曼的“叢林之戰”

這一年,他33歲,早就過了拳手最黃金的年紀。

也因此,越來越多曾經批判過他的人,被他的體育精神激勵,站在了他的身後,支持他。

1996年,身患帕金森的阿裡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作為代表點燃火炬的時候,當年那些作惡的政府條文,早已作古,那些充滿妒忌的流言都已經随風而逝。

曾經擊倒過無數敵人的雙手,不停震顫。

但看到這一幕的觀衆都有種感覺:由他舉起的聖火,一定不會熄滅。

...
...

最後,Sir想說一些關于“偉大”的看法。

一說到“偉大”,許多人總愛走極端。

一方面,我們喜歡鼓吹片面的偉大。

評價每一個人,評價每一個偉人,都應該看到TA的功績,同樣也要看清偉大背後那些跟凡人無異的欲望和缺陷。

這是紀錄片所做的,也是Sir今天安利它的原因。

另一方面,Sir認為我們更應該警惕另一種極端——

看輕偉大。

這似乎是這個時代的某種趨勢。

曾經,我們小時候的夢想,脫口而出都是那些“偉大”的人:科學家、發明家、醫生……

如今呢?

網紅、主播、明星……

别誤會,Sir絲毫沒有看不起這些職業的意思。

相反,Sir正是知道,無論網紅還是明星,成功背後都做出了無數外人看不見的犧牲,付出了專業上的努力。

但今天更多的人,脫口而出想成為他們時,真的了解他們嗎?

不,我們隻看到了“輕松”。

于是,一個“大師”出現了,抖音馬上出現了千萬個“師娘”;一部《小時代》火了,千萬部鮮肉電影提上日程。

一個風口出現了,我們頭腦發熱一擁而上,另一個風口敞開後,我們又馬上掉頭……

...

被看輕的,不止偉大。

我們還看輕手藝,看輕鑽研,看輕沉澱的價值,看輕專注的重量。

《小時代》裡有一句被說爛的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Sir認為,一個人永遠無法丈量時代。

但可以丈量自己。

當我們仰望着這個時代裡無數一夜爆紅的幻象時,不妨低頭看看。

你,是不是還在原地。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