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子,曆史大潮,俊男美女
《無問西東》無疑是2018年吸睛最多的一部電影。
作為一部以緻敬清華,歌頌曆史的電影,《無問西東》的立意可以說是站的很高了。
時間跨度接近一個世紀,故事線索涵蓋近代中國的沒一個大事件。
然而,以曆史被背景的電影,大多容易陷入幾種陷阱當中:
大勢所趨,道德選擇,以及臉譜化的人物形象。
毫無疑問,《無問西東》全中!
20世紀20年代,新文化運動剛剛結束,五四運動再掀高潮。
實業救國才是正經事,舞文弄墨則有點不務正業。

作為一名嚴重偏科的文科生,影片的男主角之一——吳嶺瀾理科差而陷入了無限焦慮當中。
大趨勢下的個人,總是容易迷失自己,小吳就這樣的趨勢中開始懷疑人生。
然而,懷疑人生的小吳隻是在和校長的一次談話,聽了泰戈爾的一次講座就重拾信心,堅定了自己學文的方向。
并成為10年之後王力宏所扮演的沈光耀同學的精神導師。
一個新時代的年輕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聊幾次天,聽幾次講座,在宿舍睡幾天,煩惱就解決了!
國家與個人是什麼關系,他人與自己是什麼關系,從衆與夢想又是什麼關系,導演并沒有回答。
相反,導演用一堆假大空的專家學者包括泰戈爾就完成了對一個高學曆青年的“救贖”,看起來不免有點啼笑皆非。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剛剛擺脫了封建社會,轉眼又陷入了亡國滅種的帝國主義侵略戰争。
富家子弟、清華學子沈光耀,長得帥又有錢,三代五将,根正苗紅,見到女生也毫無興趣。

一看就是一個大義凜然,不負衆望的好男兒。
而沈同學确實也不負衆望,投筆從戎,幫助同學,愛護幼小……
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人,就連死也要死在日本鬼子的轟炸之下,為國捐軀。
而被他救助的弱小,也在30年後為祖國的兩彈一星做出了重大貢獻,實在是可喜可賀。
60年代的中國,文革是永遠抹不開的時代節點。
那是一個熱血沸騰而又人言可畏的時代。
同樣是建設祖國,同樣是熱血青年。
導演将文化大革命的矛頭指向了一個身世凄惘,無依無靠,“好心”幫敬愛的老師出頭罵老婆的陳敏佳(章子怡)身上。

而對于為愛而生的清華學子陳鵬(黃曉明),導演卻有心美化而無心加害。
在那個無時無刻不在刨根問底的年代,壞分子王敏佳的男閨蜜陳鵬不僅沒有被牽連,還在國家重要軍事部門身居要職,并且同敏佳同學上演一出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讓我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
而敏佳的另一個男閨蜜的李想出現,好像隻是為了讓支邊遇難的張果果一家得以脫險。
線索淩亂,讓人不知所雲。

職場精英張果果(張震)同樣是一個清華學子,因為長時間在社會上混,看多了職場上的爾虞我詐,逐漸忘記了人間自有真情在,因為給陳叔叔——陳鵬掃墓,就瞬間心清目明,慧根之高令人敬佩。
難道就僅僅因為他是清華畢業的嗎?
作為一個觀衆,我并未從觀影當中看出真正的精神内涵,
相反,更多的則是以哪個時代背景趨勢下所描繪的臉譜化人生,
搞學問的真心難道就隻能是搞學問,最終擡着大道理去诓後來人。
真的勇氣不是應該通過不斷實踐來尋求自己的人生道路嗎?學子經商資助戰争這樣的故事會不會更好?
德才兼備的是不是就一定要光榮犧牲才算是死的其所,
如果他逃過了戰争沒躲過文革,
他是不是還依然堅持自己的道德底線?
文革那麼敏感,表達不好就不要表達了,
将一個背叛朋友尋求自保的可憐人強加成為下一個故事的啟蒙人,算什麼鬼?
從爾虞我詐到一顆真心,靠的應該是來自于雙方真心理解與付出的行動,才是這段救助關系能夠繼續走下去的基礎吧。
最後,我隻想說,這個時代從不缺乏站得高的立意,缺乏的是用心去體會人的多面性,人生的可能性,真實的還原那一個個活生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