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可以簡單概括為“程勇為了買不起正規藥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以下簡稱為白血病),而去印度購買仿制藥品”的故事。

...

白血病,我把它理解為“富貴病”,就像影片描述的,它的治療藥物奇貴無比,百萬富翁與乞丐可能就在一病之間。

而當窮苦大衆患上白血病,無疑是倍速走向死亡。

主人公程勇,在現實世界裡的原型是陸勇,他們同樣都拯救了許許多多吃不起正規藥的病人,為此進過監獄,但最終仍為人文主義所擁抱,等來了格列衛(片中化名為“格列甯”)納入醫保的消息。

唯一的區别應該就是陸勇本身也是白血病患者。

這部電影令我特别感動,久久不能釋懷,後來當我再次回憶它的時候,腦海裡飄過的是許許多多易被遺忘而又戳人不已的小節點(細節):

...

呂受益(王傳君飾)一直在吃橘子,就連電影宣傳海報上的他都拿着一個橘子。

第一次出現,是呂受益拜托程勇去印度買仿制藥,他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就遞了一個橘子。

說明呂受益随身攜帶,經常吃,因為據說維C抗癌,而橘子含有豐富的維C。

第二次出現,是程勇看望不久于人世的呂受益,床旁放着橘子,斷了3年的藥,呂家已傾家蕩産,越發隻能靠便宜的橘子來續命,畢竟他還想聽到兒子叫自己一聲爸爸。

第三次出現,是呂受益死後,黃毛坐在他家旁邊的樓梯上,哭着吃橘子,那是呂受益生前給他的。

橘子,成為了呂受益生命的暗喻。

像所有水果一樣,它也有自己短暫的成熟季節,時候到了,鮮豔飽滿,甜得可人;然而占據更長時間的非成熟,卻是幹癟酸澀。

正如被病痛折磨的人們的生活寫照,很難想象呂受益在那漫長的歲月裡該如何咽下這酸澀的橘子,努力不讓汁水濺到眼睛,讓自己早已枯萎的眼腺不再落淚。

...

病人們反複戴着、摘下的口罩。

程勇最開始推銷的時候,大家都戴着口罩,代表着戒備、心防,因為這時他們還不知道可不可以信任眼前這個打算賣仿制藥的人,此時的口罩是被動摘下的。

當程勇從已經去世的呂受益家裡出來時,大家戴着口罩,不帶一絲溫度、一臉冷漠的看着他,病人們恢複到了以往吃不起藥隻能坐等死亡的境地。

即便程勇無愧于他們,但人性依舊使他們無法不譴責程勇。

最後,程勇在囚車遊街的時候,大家自動摘下了口罩,目送着這位拯救了他們的藥神,眼神裡滿是敬意。

這時候的口罩,象征着對程勇的尊重。

從樹起心防到完全卸下铠甲,人們對程勇态度的轉變也是人性光環的逐漸閃耀之旅,所謂人心都是肉長的,病人明白程勇為他們所付出的一切,因而能打從心底尊重他,敬畏他。

...

張長林沒有供出程勇。

影片中的張長林簡直壞透了,賣假藥,後來威脅程勇把仿藥生意轉給他,卻故意擡高藥價,緻使大多數人依舊吃不起,隻能坐等死亡。

可是當他落網後,即便被警察逼供,他也遵守與程勇的諾言,沒有供出他。

許多人把它理解為仗義,而我更傾向于張長林知道了程勇為病人做出的犧牲,在那個時刻,他的良知終于醒悟,選擇了保護程勇。

你看,人性有時候就是這樣,好人成佛要曆經九九八十一難,壞人隻要放下屠刀就可以了。

曹斌态度的轉變。

警察曹斌,一開始選擇了職責與法律,然而當老太太那一番痛徹心扉的話之後,他選擇了良知,放走了所有人,也終于理解程勇,不再像之前那樣對他嗤之以鼻。

有意思的是,曹斌曾經沖向程勇試圖揍他,被衆人攔住,後來黃毛死去,程勇沖向曹斌,同樣被攔住。

仿佛鏡子内外的兩個人,隻是換了位置而已。

而曹斌改變的原因,也是因為他站在了普通人的對立面,也即病人們的立場來看待問題。

你看,人性是複雜無比的,很多對立的矛盾掰開了其實就是立場問題。

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多的黑與白,頂多隻是眼睛看到的灰蒙蒙一片罷了,畢竟好壞與否也是由人來決定的。

...

不會開車的黃毛開車被撞死了。

黃毛在電影的精彩演繹,讓人們記住了章宇這位演員的名字。

看似叛逆不羁,實則内心柔軟,人們似乎忘了他也隻是一個為了不拖累家人而不敢回家的20歲白血病少年。

後來,程勇讓黃毛回家一趟,他說火車票買好了,那一瞬間,黃毛的眼神裡是帶着溫柔、希望的,他們都以為,這一次運貨依然可以順順利利。

可是不會開車的黃毛,為了保護程勇,把車開走了,就在為甩掉警察而綻放笑容的時候,被車撞死了。

多諷刺啊,他有什麼錯。

不過是貧窮人家的苦孩子,不過是想保護自己尊重的人,不過是為了讓很多和自己一樣的人活下去.....

後來每次再看到黃毛的形象時,我總是想起那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在世間經曆了太多苦痛的人,在天堂一定能很快樂吧。

而仍在無常生活徘徊的我們,更應倍加珍惜分分秒秒,用力地生活下去。

...

電影上映後,引發了人們熱烈的讨論與感慨,但其中也不乏一些質疑,比如一條評論說:張長林賣的仿制藥價格雖然比程勇賣的貴,但也比正規藥便宜很多了,怎麼還會有那麼多人買不起?

提問者其實沒有戾氣,隻是持有這樣疑惑的人一定生活的很安然舒适吧,身居中上層的他們,自然無法看到社會底層為了生存而苦苦掙紮的人們。

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會有更窮的人,而隻要差價存在,病人必然也隻能選擇價格更低的藥。

大多數“健康”的人都無法明白經曆白血病是怎樣一種生不如死,我也一樣,但我可以理解,當奶奶患上尿毒症并很快去世的那個黑色夏天,我看到她,是怎樣忍住一次一次的透析,怎樣逼迫自己吞下大把大把的藥片。

除卻病人身體上的痛苦,普通家庭更多無法承受的的其實是巨額的醫療費用,再多年的積蓄也會一掃而盡。

奶奶想到了這些,于是她主動放棄了治療,回家一個月後,就去世了。所以我才能明白電影中的人們有多麼身不由己,多麼無可奈何。

...

“我生病吃藥這些年,房子被吃沒了,家人被吃垮了。警察領導,誰家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是啊,你沒經曆過,你怎麼知道我們經曆的是什麼痛苦,你怎麼會明白我們想多活一天的心情,你怎麼就能把能帶給我們希望的藥神抓走了?

但是你能說電影裡有誰錯了嗎?

程勇賣藥是為了救父親和許許多多吃不起昂貴藥的白血病患者;病人買仿制藥是為了活下去,給家人減輕負擔;瑞士藥廠賣那麼貴的藥也沒辦法,否則人家哪來那麼多經費去研制開發新藥;瑞士員工舉報仿造藥,是為了維護正當權益;警察打擊仿制藥品更加沒有錯。

明明每個人都沒有錯,都隻是想盡辦法為了活下去,怎麼就這麼難,非得鬥來鬥去,拼個你死我活。

社會現實總是殘忍得可怕,往往它們才是最大的反派。

...

我時常羨慕韓國有《熔爐》、《素媛》、《出租車司機》這樣推動法律進步的電影,于是當《我不是藥神》橫空出世的時候,我忍不住驚喜不已,終于,我們也有可以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充分反映社會現實的好電影了。

如今,能夠救人的正規藥已被列入醫保,仿制藥也基本從現實裡消失,白血病不再讓人們那麼惶恐,我們的生活也朝着幸福安康的步伐慢慢靠近。

《我不是藥神》,也許并不是要激起人們對當年那些社會現象的憤慨,也不是想要傾訴些什麼,它更多的隻是傳遞一些信息,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當年那些真實存在過的事實,并警戒眼下:

生存本是幸運,沒有值不值得死的人,隻是碰巧丢了性命而已,而我們碰巧活着。

碰巧活着的我們,更應該托起早已被人遺忘的慢節奏生活,努力、勇敢地活下去。

生而為人,無需抱歉;生而為人,我很幸運。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