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父》(The Godfather,1972)  

      《教父》(The Godfather)作為傳世經典,可能是影史上被解讀得最多的一部電影,有關的逸聞趣事、拍攝花絮多的可以出一本厚厚的專著,下面就挑選出一些圍繞着影片,你可能還不知道的故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是新舊好萊塢的分水嶺,傳統的大制片廠面臨着電視、獨立制片的挑戰,日子并不好過。派拉蒙公司在七十年代初也面臨着同樣困境,他們急需拍出一些像樣的電影來扭轉頹勢。早在馬裡奧·普佐(Mario Puzo)動筆創作小說《教父》之初,公司副總裁彼得·巴特(Peter Bart)就已經用8萬美金購買了小說的電影改編權,雖然當時它隻是一份20頁的大綱。小說出版後連續67周位列暢銷書排行榜的驚人成績讓派拉蒙有了底氣,決定開拍《教父》。鑒于之前好萊塢反映黑手黨的電影都是些小成本之作,票房也很慘淡,公司摳摳索索隻肯掏出200萬美元的預算,一方面他們寄希望于這部電影可以打個漂亮的翻身仗,另一方面又擔心它會讓公司雪上加霜,所以當務之急是選擇一位合适的導演。

...

馬裡奧·普佐(Mario Puzo)和《教父》(The Godfather)  

       在弗朗西斯·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擔綱導演之前,片方至少與兩位導演接洽過,一位是大導演賽爾喬·萊昂内(Sergio Leone),當時對黑幫題材不感興趣的萊昂内回絕了派拉蒙的邀請,後來他很後悔;另一位是彼得·博格丹諾維奇(Peter Bogdanovich,代表作《最後一場電影》、《紙月亮》),但他顯然對執導華納兄弟的喜劇片《愛的大追蹤》(What's Up, Doc? 1972)更感興趣。

       作為好萊塢新生力量的科波拉在此之前以編劇、導演、制作人等身份拍過幾部電影,能拿得出手的成績隻有《巴頓将軍》(Patton,1970),那部片子讓他拿到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他起初并不想接拍《教父》,作為美籍意大利人他覺得這部電影醜化了意大利人,太黑暗,很無聊,不認為它有任何成功的可能。他說:“因為影片投資不大,派拉蒙又希望找個意大利人當導演,所以才會選擇我。事實上我接受了這份工作的原因就是因為我沒錢。我當時正在寫《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1974)的劇本,還要養三個孩子,我需要錢。”由于喬治·盧卡斯導演的《五百年後》(THX 1138,1971)嚴重超支,身為制作人的科波拉欠了華納兄弟公司60萬美元。在盧卡斯的建議下,科波拉決定用執導《教父》的片酬償還債務。(在拍攝《教父》時,科波拉的片酬為17.5萬美元;《教父2》時,他得到100萬美元;《教父3》時,他獲得600萬美元片酬+分紅)

       派拉蒙公司原本隻想把《教父》拍成一部現代警匪片,對于‘史詩、傑作’壓根沒有奢望,他們要求科波拉多加點刺激的場面以吸引觀衆,而科波拉也隻好增加一些暴力場景來滿足公司的期待,但堅持影片按照原著的時間線展開;在得到公司允許後又加入不少家庭生活的戲份,片長從原定的2小時增加到3小時,影片的投資最終也攀升至600萬美元。

...

馬裡奧·普佐,弗朗西斯·科波拉,羅伯特·埃文斯(Robert Evans,制片人)和艾伯特·拉迪(Albert S. Ruddy,制片人)在新聞發布會宣布《教父》開機。

       對于主角‘維托·柯裡昂’(Vito Corleone)的人選,所有人都想到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兩位男演員——勞倫斯·奧利弗(Laurence Olivier)和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不過奧利弗因健康問題無法出演,而白蘭度已經從五十年代的超級巨星淪落為票房毒藥,進入六十年代伴随他的是一連串的票房失利和不招人喜歡的臭脾氣。時任派拉蒙公司總裁斯坦利·傑夫(Stanley Jaffe)相當反感白蘭度,甚至說:“隻要我還是公司總裁,馬龍·白蘭度就永遠不會在這部電影裡出現。”

       經過科波拉和馬裡奧·普佐的力薦,白蘭度還是成為最有實力的候選者,不過派拉蒙對他約法三章:1、隻能支付比白蘭度之前低的片酬;2、他必須參加試鏡;3、不得延誤制作進度。對于白蘭度這樣的大腕來說,試鏡就是一種侮辱,為了遷就他,科波拉帶着手提攝影機來到他家,據一位在場的工作人員描述:當時白蘭度穿着睡袍,紮了個馬尾,他往兩頰塞了棉球,鼓鼓的像是一條鬥牛犬;白蘭度一邊抽着雪茄,一邊含糊地說着話,慢慢投入到角色當中。派拉蒙的高層們審查了這個試鏡短片,派拉蒙的母公司海灣和西部工業集團(Gulf+Western)總裁查爾斯·布盧多恩(Charles Bluhdorn)還問呢:“咱這是看啥呢?那個意大利老家夥是誰啊?”大家這才認出來:這TM不就是馬龍·白蘭度嘛!布盧多恩當即拍闆,就是他了!這個影史上最偉大的角色人選至此塵埃落定。

...

馬龍·白蘭度在電影實拍階段,兩腮戴着一副牙醫制作的器具。這套口腔道具至今還在紐約皇後區的移動影像博物館展示。

...

馬龍·白蘭度搞怪

       不光是主角,對于片中幾乎每一個重要角色的人選,監制羅伯特·埃文斯都要和科波拉争論不休,對拍攝進度、費用支出、用人等等統統不滿,幾次威脅要炒掉他,科波拉因此差點神經衰弱。一次,他又發飙了,打算換導演為功成名就的伊利亞·卡贊(Elia Kazan),這時白蘭度站出來說:你們炒掉科波拉,我就退出。倒不全是因為白蘭度多麼仗義,而是早在五十年代,因為臭名昭著的“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簡稱HUAC)一系列事件,白蘭度和卡贊早已絕交。科波拉回憶說:“那段時間簡直沒法活了,不管怎麼樣,我挺過來了。”

...

馬裡奧·普佐曾在1970年寫信給馬龍·白蘭度:我寫了本名叫《教父》的書,主人公柯裡昂的角色非你莫屬。白蘭度對此也頗感興趣,因為他看到了一個真正的故事,而不僅僅是血漿和内髒。這封信在白蘭度去世後,于2005年和其他遺物一起被佳士得拍賣行拍賣。

       雖然科波拉想描繪出原汁原味的意大利風情畫,但片中不少演員并非意大利血統。比如馬龍·白蘭度是荷蘭血統,詹姆斯·凱恩(James Caan,飾演桑尼)是德國裔猶太人,飾演泰西歐(Tessio)的阿貝·維高達(Abe Vigoda)是俄羅斯猶太人。盡管如此,科波拉還是希望扮演‘邁克’的演員看起來像是個真正的意大利人,這就是為什麼他一定要選擇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阿爾·帕西諾(Al Pacino),不過讓他大跌眼鏡的是身為西西裡人後裔的帕西諾居然不會說意大利語。(阿爾·帕西諾的祖父母是真正的西西裡島柯裡昂村民)

...

阿爾·帕西諾回憶說,他也差點在拍攝中途被解雇。當派拉蒙高層看了一些帕西諾在片頭婚禮上的戲份,不滿道:“他打算啥時才幹點正事啊!”等拍到邁克在餐廳槍殺索洛佐和惡警拉索麥克羅斯基一場戲後才讓他們改變了看法。

...

科波拉在劇本上做的注釋。這一頁後來拍出的就是阿爾·帕西諾槍殺索洛佐和惡警拉索麥克羅斯基的一場戲。

       通過演員片酬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投資少得可憐。阿爾·帕西諾、詹姆斯·凱恩和黛安·基頓(Diane Keaton,飾演凱)都是35000美元,羅伯特·杜瓦爾(Robert Duvall,飾演湯姆·哈根)是36000美元,馬龍·白蘭度除了5萬片酬外,還有5%的利潤分紅(大約價值110萬美元)。在影片上映前,白蘭度将分紅折價10萬美元賣回給派拉蒙,因為當時他急需錢解決自己欠下的風流債,也就是說出演本片他隻拿到15萬美元,要知道早在1962年的《叛艦諜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白龍度片酬就已高達125萬美元。對于派拉蒙的吝啬和要求試鏡的侮辱,白蘭度後來拒絕在《教父2》中現身,哪怕是僅僅工作一天。

       ‘教父’這個角色是參考了美國多個黑幫人物後的一個綜合體,其中有‘橄榄油大王’約瑟夫·普羅法齊(Joseph Profaci,科倫坡家族Colombo family的創始人);有壽終正寝、因心髒病突發死于自己莊園的卡洛·甘比諾(Carlo Gambino);有擅長拉攏政府官員、法官和工會、被稱作是‘黑手黨總理’ 的弗蘭克·科斯特洛(Frank Costello);有被稱為‘老大中的老大’的維托·吉諾維斯(Vito Genovese);還有強調榮譽、尊重、以企業家自居的老派黑幫大佬約瑟夫·博南諾(Joseph Bonanno)。

...

黑幫大佬弗蘭克·科斯特洛1951年在‘有組織犯罪調查委員會’聽證會上作證,馬龍·白蘭度模仿了他沙啞的嗓音。

       影片開機後曾遭遇來自真正黑手黨組織的抗議。紐約五大犯罪家族之一的科倫坡家族(Colombo family)首領約瑟夫·科倫坡(Joseph Colombo)和他的組織‘意大利和美洲公民權聯合會’(簡稱IACRL)開始了一場抗議運動,破壞電影拍攝、偷盜攝影器材。制片人羅伯特·埃文斯在他的自傳中記載,科倫坡威脅他和他的家人,讓他滾回家,在他的車裡留下威脅的字條:立刻停機,否則……。後來制片人艾伯特·拉迪代表派拉蒙與科倫坡談判,向他們解釋這部電影不會将所有的美籍意大利人描繪成歹徒;相反,影片會展示一個電影所必需的犯罪世界的平衡視角。雙方最後達成協議,拉迪同意在電影劇本中隐去“黑手黨”(Mafia)、“西西裡黑手黨”(La Cosa Nostra,字表意思為‘我們的事業’)等字眼,影片才得以在紐約黑手黨聚集地之一的‘小意大利區’(Little Italy)等地順利拍攝。

...

紐約黑手黨老大約瑟夫·科倫坡(右)和他的兒子安東尼在IACRL辦公室。拍攝于1971年  

...

《教父》完成的第一組鏡頭是邁克和凱在第五大道購買聖誕禮物。  

...

片頭婚禮上,詹姆斯·卡恩把正在偷拍的記者相機摔在地上是即興發揮,而扮演記者的演員也真地吓了一大跳。

       這部黑幫史詩片也可以說是科波拉的家族電影,他的家人紛紛上陣。科波拉的父親卡邁恩·科波拉(Carmine Coppola)不但為影片創作了部分配樂,而且還在片中扮演了一名彈奏鋼琴的幫派分子;因為《教父2》,他和尼諾·羅塔(Nino Rota)分享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在《教父3》中,他包攬了主要配樂工作,并獲提名最佳原創歌曲獎。科波拉的母親也在片中扮演一個接線員,後來被剪掉了。

...

科波拉的父親卡邁恩·科波拉扮演了一名彈奏鋼琴的幫派分子  

      片中教父的女兒康妮(Connie)由科波拉的妹妹塔莉娅·夏爾(Talia Shire)扮演,科波拉本不想讓妹妹飾演康妮,原因是他覺得自己妹妹太漂亮了(這個見仁見智吧),擔心别人指責自己任人唯親。不過馬裡奧·普佐建議她試鏡并拿到這個角色。1975年,塔莉娅·夏爾和哥哥因《教父2》雙雙獲得第47屆奧斯卡獎提名,這也是奧斯卡史上唯一一次兄妹同時獲得提名。塔莉娅·夏爾這樣評價自己哥哥:他是那個時期世界上最好的導演,沒有之一。

...

科波拉的兩個兒子在片中扮演了軍師湯姆·哈根的兒子。在教父葬禮上,他倆站在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杜瓦爾身後。

      很多影迷知道《教父》末尾接受洗禮的嬰兒是由索菲亞·科波拉(Sofia Coppola)飾演的,當時她剛剛出生三周;1990年的《教父3》中,她又飾演了邁克的女兒,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教父2》也有索菲亞的身影,當小維托·柯裡昂前往紐約愛麗絲島的時候,與他同船的一個小女孩就是索菲亞。

...

我猜中間的小姑娘就是索菲亞·科波拉吧  

...

科波拉父女在《教父2》片場  

...

西西裡島在20世紀70年代初因為快速發展并不适合取景,好在位于西西裡墨西拿(Messina)省的小村莊薩沃卡(Savoca)依然保持着古樸的風貌,成為極好的外景地。

...

片中邁克流亡到西西裡島,他和保镖佩戴的是傳統的西西裡帽子,名字就叫“科波拉”(Coppola)。  

...

邁克舉辦婚禮的維特利酒吧(Bar Vitelli)如今依然是個小酒吧。  

...

 邁克美麗的妻子阿波羅妮娅,這個角色由意大利女演員西蒙娜塔·史蒂芬莉(Simonetta Stefanelli)飾演,當年她隻有16歲。西蒙娜塔沒有因為《教父》走紅,原因是她拒絕了好萊塢的誘惑,選擇留在祖國發展。1992年她正式結束演藝生涯,轉而從事時裝鞋帽皮具的設計并擁有一家自己的商店。

...

被删除的鏡頭:邁克回到美國後追殺法布裡奇奧(Fabrizio,西西裡島的保镖,正是這個人出賣了邁克,導緻他的妻子阿波羅妮娅被炸身亡)。邁克在一家披薩店裡用霰彈槍幹掉了他,不過這段鏡頭從未被使用。

       影片中拒絕與教父合作的好萊塢大亨傑克·沃爾茨(Jack Woltz,約翰·馬利 John Marley飾),人物原型來自華納兄弟的老闆傑克·華納(Jack L. Warner),不過那嗜好賽馬的特征卻基于米高梅老闆路易斯·梅耶(Louis B. Mayer)。衆所周知,梅耶是一個狂熱的賽馬運動愛好者,并擁有一座設施完備、占地504英畝的養馬場和248匹賽馬,其中有幾匹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賽馬。據說他的賽馬合作夥伴、同時也是他的女婿威廉·格茨(William Goetz)在一場賽馬比賽中與黑手黨聯手舞弊被曝光後,梅耶就放棄了這項運動。

...

傑克·沃爾茨的卧室裡擺着一尊奧斯卡獎,在所有奧斯卡最佳影片中,本片是唯一一部出現小金人的。約翰·馬利說自己恐懼的尖叫聲是真實的,因為他事先并不知道劇組會用一個真的馬頭。

       阿爾·馬蒂諾(Al Martino)在片中扮演了教父的教子強尼·方亭(Johnny Fontane),意大利後裔的馬蒂諾本身就是五、六十年代美國當紅歌星,他演唱了片中的主題歌《柔聲傾訴》(Speak softly love,不過安迪·威廉姆斯 Andy Williams的翻唱版後世流傳更廣)。這位歌星采用和片中一樣的手段得到了這個角色——真的請來黑手黨教父羅素·布法力諾(Russell Buffalino,賓夕法尼亞州布法力諾家族的老闆)為自己作保。

...

 阿爾·馬蒂諾飾演強尼·方亭  

      ‘強尼·方亭’這個角色的原型一直以來都被人們認定是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20世紀最重要的流行音樂人物),雖然辛納屈極力否認,但他确實和黑手黨幾大家族都交往過密,FBI為此從四十年代起連續監視了他50年。1970年11月,辛納屈還在麥迪遜廣場花園為科倫坡犯罪家族所掌控的‘意大利和美洲公民權聯合會’舉辦過義演音樂會。像電影故事一樣,弗蘭克·辛納屈曾通過黑手黨向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總裁哈裡·科恩(Harry Cohn)施壓,拿到《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1953)中的重要角色(這個角色讓辛納屈獲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所以也有說傑克·沃爾茨原型是哈裡·科恩。對于種種猜測,《教父》的作者馬裡奧·普佐既不承認,也不否認。

...

...

阿爾·馬蒂諾和法蘭克·辛納  

       詹尼·拉索(Gianni Russo,片中飾演教父的女婿卡洛,喜歡家暴的那位),與黑社會有些淵源,他的叔叔是甘比諾家族的一個打手,而他小時候曾為黑幫大佬弗蘭克·科斯特洛跑過腿。在《教父》劇組與科倫坡家族發生争執時,他在中間傳話,因此撈到‘卡洛’這個角色。

...

詹姆斯·凱恩舉起垃圾桶砸人的動作也是即興發揮  

       馬龍·白蘭度一開始很鄙視他,卻沒料到此人頗有表演天賦,後來轉變了印象,兩人在1990年還合作過調侃《教父》的喜劇片《新生》(The Freshman)。電影拍攝期間也有詹姆斯·凱恩和他不對付的傳聞,以緻在痛毆妹夫那場戲中,凱恩真的打斷拉索兩根肋骨。詹尼·拉索因《教父》開始了表演生涯,至今已出演超過35部影視作品,包括《神探亨特》、《挑戰星期天》、《奔騰年代》、《越獄》等。

...

擁有一半意大利血統的約翰·凱澤爾(John Cazale,右一),在片中飾演教父懦弱的二子弗雷多,本片也是他的處女作。這位擅長扮演内向敏感人物的演員在1978年因肺癌去世,在他短暫的演藝生涯中參與的所有電影都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包括《教父》三部曲(他的影像出現在第三部中)、《竊聽大陰謀》(The Conversation,1974)、《熱天午後》(Dog Day Afternoon,1975)和《獵鹿人》(The Deer Hunter,1978)。

...

賭城拉斯維加斯的大亨蒙·格林(Moe Greene 阿曆克斯·羅克Alex Rocco飾),人物來自著名猶太裔黑幫大佬巴格西(Bugsy Siegel,賭城拉斯維加斯的創建者,電影《巴格西》(Bugsy,1991)講述了他的故事)。巴格西被殺時中了三槍,其中一槍穿透眼睛,格林也是這麼死的。

...

職業摔跤手出身的連尼·蒙塔納(Lenny Montana)飾演了一個敬畏教父的打手盧卡·布拉西(Luca Brasi),他身高1.98米,體重320磅,現實生活中做過黑幫老大約瑟夫·科倫坡的貼身保镖,還放言參與過黑手黨縱火的勾當。在他被殺的一場戲中,專業背景幫助他在演繹被絞殺時更好地做出瞠目結舌的摸樣,死得相當專業。在後來的十年間,他拍了16部電影,多是扮演令人生畏的暴徒或滑稽的混混,比如成龍的《殺手壕》(The Big Brawl,1980)。

...

扮演教父妻子卡梅拉(Carmela)的演員摩甘娜·金(Morgana King)本是一名爵士歌手,她在康妮婚禮上演唱了意大利著名歌曲《海上明月》(Luna Mezz'O Mare)。HBO劇集《黑道家族》(The Sopranos)中,黑老大東尼的妻子也叫卡梅拉,顯然是對《教父》的緻敬。

       意大利配樂大師尼諾·羅塔(Nino Rota)為《教父》所做的配樂,充分使用小号、手風琴、曼陀林等樂器,賦予影片濃郁的意大利風味。總監羅伯特·埃文斯不喜歡他的配樂風格,科波拉便以辭職相要挾力挺老鄉,埃文斯最終讓步。雖然羅塔被提名奧斯卡最佳配樂獎,但最後卻被取消資格。原因是他在1958年的意大利喜劇片《金桔》(Fortunella)中使用了同樣的主題曲,在那部電影中的主題曲是輕松歡快的,旋律卻與教父的相同。令人稱奇的是,1974年的《教父2》依然采用同樣的主題曲,卻得到奧斯卡的肯定;科波拉的父親卡邁恩·科波拉也參與了配樂工作并和羅塔分享了最佳配樂獎。

...

配樂大師尼諾·羅塔(Nino Rota)  

     《教父》上映後,真正的黑幫對電影反應強烈,許多幫會分子認為這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前甘比諾家族(Gambino family)的二當家薩爾瓦托雷·格拉瓦諾(Salvatore Gravano)說:“當我離開電影院時整個人都傻了,腳底下跟踩了雲似的。電影也許是虛構的,但對我來說那就是我們的生活,我的很多朋友感同身受。”

       帕特裡亞爾卡家族(Patriarca family)的成員說,以前大夥經常使用污言穢語,但看完電影後,他們也開始學習教父那種富有哲理的講話方式。

...

約瑟夫·博南諾(Joseph Bonanno,博南諾家族Bonanno family老闆),被不少人認為是教父的原型  

       博南諾家族老闆約瑟夫·博南諾在他的自傳《一個男人的榮譽》(A Man of Honor)中寫道:“有組織犯罪和幫派團夥不是這個虛構故事的主題,真正的主題是忠誠、信任、服從、親情、友誼——維系家族自豪感和個人榮譽的紐帶,這就是《教父》如此受歡迎的原因。”

       在第45屆(1973)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不僅是馬龍·白蘭度因抗議好萊塢把印第安人塑造成野蠻殘暴的形象而拒絕領取最佳男主角獎,阿爾·帕西諾也抵制了頒獎典禮,因為他覺得被提名為最佳男配角是一種侮辱,他說自己在片中比白蘭度出鏡時間更長,理應獲得最佳男主角的提名。《教父》讓阿爾·帕西諾獲得第一個奧斯卡獎提名,之後他連續4年獲得提名。取得這樣的成績隻有珍妮弗·瓊斯(Jennifer Jones,1943—1946),瑟爾瑪·瑞特(Thelma Ritter,1950—1953),馬龍·白蘭度(1951—1954)和伊麗莎白·泰勒(1957—1960)等演員。

附:

       “我會提出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這句台詞在美國電影學院(AFI)評選的“百佳電影台詞”排行榜中名列第二,來自巴爾紮克的小說《高老頭》,書中伏脫冷告訴拉斯蒂涅“我可以給你提出一個誰也不會拒絕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