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中國山水美景有多少了解?
說不出來,但總能讓人心曠神怡,遼闊的畫面,充滿無限的遐想。
有這麼一部電影拍攝于1999年,電影中的畫面取景于湘西自然村落。
這裡有大山的壯麗,這裡有山路的崎岖,這裡還有層疊的稻田和淳樸的民風。
這是一部關于《那山那人那狗》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初,湖南西部山區。
清晨的雲霧籠罩着山區村屋,天剛剛微亮,早有一戶人家點燈開始一天忙碌的準備。
兒子一睜眼,就看見父親把他裝好的郵信掏了出來,重新整理歸納。
今天是兒子接替退休的父親當鄉郵員的第一天。
郵件在父親的手中,利索的歸位到各自的夾層中。

雖是老舊的郵包,但這裡裝的是十裡八鄉親人的思念,當了半輩子鄉郵員的父親不敢馬虎。
臨行前,父親再三叮囑兒子,交代進山的注意事項。
“來回一趟啊,223裡,要幹三天,中間歇兩個晚上,今天你要走80裡上山路,明天又是80裡,第三天起早一口氣下山還是80裡”
(注釋:2裡等于1000米)
兒子聽着自小就從父親身上感受到的作息表,利索的背上大郵包出發了。
“老二”是跟着父親跑郵路的一條狼狗,父親讓它給兒子帶一次路,可是不知所措的老二卻隻跟着父親。

父親不放心,決定親自帶他走一次郵路,看着父親追上兒子,老二也像往常前頭探路。

兒子前頭走着,父親後面跟着,誰也沒有說話;隻有老二,時不時的停停回頭在父親身邊轉轉。

清晨的山路潮濕水洗一般,爬上嶙峋的台階,兒子背着郵包渾汗如雨,走路左右搖擺。
父親則在後面杵着棍子穩步前行,時而露出笑容。

和砍柴的山民撞見時,兒子顯然就沒有了經驗,不知如何讓步,踉跄着閃着身。
待罷,父親對他喊着:“再遇着人啊,向右側身”

“越往上走,郵包越重,背着它走三天,有的受了”兒子心裡想。
好幾次都想放下喘口氣,可不能一上來就讓父親覺得自己幹不了,畢竟這是自己選擇的路,以後還長着
這時,父親對這老二說:咱們歇會!
聽到這話的兒子趕忙卸下郵包,摔在了地上,這可讓父親揪了一下,趕忙提醒:你慢點。

“你累不累”,少有對話的父子倆不約而同的問對方,氣氛變得有些尴尬。
父親對兒子說:“我老了麼......這蜈蚣也吃了,叫雞公也吃了,花了局裡那麼多錢,它怎麼就不見效呢?”
”支局長不是說了麼,你退了休,一樣可以治病”兒子趕忙提醒。
父親是被局裡要求退休的,之前支局長跟着他走了一回郵路,當時就哭着跪了下來,大罵自己不是人,要為他請功。

兒子高考失利後,主動申請鄉郵員的職位,
“郵遞員是國家幹部,咱家總要有一個國家幹部”兒子對家裡人解釋。
其實兒子不知道,是父親再三懇求下,支局長才答應,不然也不會同意讓兒子再走這條郵路。
父親知道,郵路交給誰他都不放心。
稍作休息後,兩人一狗繼續前行,進了第一個村子,常聽父親說“山裡人幾天不見縣長沒關系,幾天不見他可不行”
兒子期待着全村人圍過來,享受着衆星捧月,現實卻是挺大一個村委會一個人影也沒有,好像他們來不來都行。
父親向趕來的秘書介紹着兒子,以後這條路就由他跑了......出門時,給了兒子一個驚喜。
全村的老少爺們圍在村委會大門口,看着新老郵遞員,對他們笑。


兒子一點思想準備沒有,腼腆的站在那裡傻笑,大家一直送父子倆到村口。
父親沒有轉頭,村民們站在那裡久久沒有離去,兒子知道,他們是來送父親的!
越過山道,走過稻田,傍晚他們來到侗族村莊,晚上将在這裡休息。



今晚,侗族村莊有喜酒喝,父親喝着喜酒,看着兒子和新識的侗族姑娘歡快跳舞,回想起自己的往事。
當年他跑郵路時,下起了大雨,一位山裡姑娘守着牛站在那裡。
他将人和牛送回了村,村民守在村口感激不盡,這是他們唯一的耕牛,村民看着牛,他隻看姑娘,從此成就一段姻緣。
姑娘被接到城裡住,可離開了大山的她像是丢了魂。
丈夫的工作使他們整日不得見,她隻能在門口、村前傻傻的等待,開始一個人等,後來和兒子一起等。
翌日,父子倆啟程奔往下一站,路過村口的信箱拿出信件,交代上面粘錢的要買張郵票給它粘上。

兒子看見盤曲的公路,提議可以搭車,引來父親的不滿:“郵路就是郵路,像你這樣整天投機取巧還跑什麼郵路”,說着把兒子的收音機關了,專心走路。
來到河邊,父親說從這裡走能少走8裡路,父親的腿也是因寒水,落下了病根。兒子撩起褲腿說沒關系,自己從小就在江邊長大。
“能遊江啊,不一定能過好溪,不一定能在這長滿青苔的石頭上站穩了腳跟,你肩上背的不是自家的米袋子......”
兒子轉頭看向撩起褲腿的父親,有我在你就不用下水了;你啊,就享受一回吧。

在兒子背上的父親,眨着眼睛擡頭不讓淚水流下;小時候,僅有的時間他才背過兒子,一轉眼自己已經退休了。

路過一個陡峭的上坡,隻聽老二叫後,落下一根繩子,放下繩子的是一個因山路太遠而辍學的男孩,爺爺說這就是他的工作。
“你為我們滾下山一次了,不能讓你再為我們滾下山一次”
“你為我們滾下山一次了,不能讓你的兒子也為我們滾下山一次”
勞累一天,傍晚,兩人來到一戶人家休息,明天一早就能下山回家了。

晚上,兒子将家裡的情況一一向父親叮囑,
母親的小病,哪戶人家對他家有恩,村幹部如何,這些是常年跑郵路的父親不知道的。
母親自從跟了父親,一輩子都在等待着,好不容易等回了丈夫,兒子又即将踏上老路。

熟悉的清晨,兒子在熟睡中,
父親:“該叫他了。”
母親攔着:“讓他多睡會吧,看把孩子累成什麼樣了”
重又站立郵包前的兒子,動作中充滿了一絲幹勁,拉起背包,帶上鬥笠,一言不發的走了,身後跟着不舍父親的老二。

自此,那山裡重又行走一人一狗,新老鄉郵員接替完成。
電影在兒子堅定的腳步中結束了,伴随着輕輕的音樂,這是一份沒有名字的電影角色表,他們隻是萬千普通鄉郵員的代表。
第一次看這電影時,是五六年前的課堂上,當時覺得這部電影畫風特别美,像一幅幅山水畫,幹淨而富有中國味道。
山區、少數名族、農村,這些遠離城市的名詞,在電影描繪的80年代,更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差離。

對于湘西的美景,我看過兩部電影描繪都特别美好,還有一部是沈從文小說改編的《邊城》
山林山竹,那裡沒有姹紫嫣紅的花朵,有的一望無際的綠色,《邊城》的取景相對固定。
而《那山那人那狗》采用多地取景的方式。就像身臨其境随着演員走了一次鄉郵之路。
除了山林秀麗、名族特色,我還很喜歡電影中的那座長亭古道。
沒人知道這裡的水是誰放給路人喝的,也沒人知道這長亭是為誰修建歇腳的,這是一種風氣。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難怪李叔同可以寫出這麼美的詞,原來确有其景。
景色美是第一次看電影帶給我的印象,這次觀看,更懂得以前鄉郵員的辛苦,以及電影的主旨父子情。
電影中,劉烨扮演的兒子出生後,父親跑外地郵路,一個月才能回家一次,兒子長這麼大,爸都很少叫一聲。
所以電影開頭出發時,兒子叫了兩遍媽再見,卻沒和父親說一句話,引得父親口中嫉妒道“媽媽的,叫這麼親”
經曆這趟苦難的郵路陪同,不僅打開了父子倆的心結,也使兒子真的認可了父親的這份職業,安分踏實的做一名鄉郵員。

舍小家為大家,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一整個家庭為了郵路而放棄團結,父親和母親偉大,兒子未來的路同樣偉大。
以前看《感動中國人物》之類的節目還能看見鄉村郵遞員,近些年就很少見了,不知是文明覆蓋了,還是他們退休了。
遺憾的是,這部電影由于發行方沒什麼名氣,不被人看好,沒人願意排片,所以中國票房應該為0。
第二年被日本花8萬美金買了去,刷新了當時國産片在日本的票房紀錄,賣了8億多日元,攬獲了多項大獎。
所有看過此片的日本人都深深為此感動,甚至流淚。在日本郵政廳的闆報上長年貼着這個影片的海報。

2019年《那山那人那狗》在北京電影節上,重映了修複版,不僅影迷間一票難求,甚至還有日本影迷千裡迢迢趕來觀看。
劉烨如今已是功成名就,當年還沒畢業的他因出演了劇中的兒子,獲得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提名被大家所熟知。
20年間,我們再也沒有拍出這麼具有中國味道的好電影,實在是讓人唏噓。
我就不學着網上說,這部電影如何如何催淚了;很樸實、很真誠的美麗電影,這就是我對它的評價。
好了,今天的電影推薦就到這裡了,親愛的達瓦裡氏,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