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中國機長》,頓時覺得昨天錯怪了吳京。如果說拿它和《攀登者》做個比較的話,我甯願再去刷一遍《攀登者》。

衆所周知,《中國機長》是以真實故事改編的。當時,新聞是這麼說的:

...

還有原型機長自己的采訪:

...

當我們了解了以上背景的時候,就注定了觀衆對影片的期待會更高。畢竟,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都在哪裡擺着,如何诠釋好他,對影片的制作方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可惜,他們沒有完成這個挑戰。

首先,演員的選擇臉譜化。張涵予,熒幕上不折不扣地硬漢,讓他來演這個機長,屬于典型的臉譜化。因為他的硬漢人設,電影一開始,不用說話,看他的臉你就知道,這是個英雄!還是個完美的英雄!在家裡愛老婆孩子,在單位老成持重,與同事們都相處融洽,業務水平上是大拿,總之就沒有他搞不定的事兒。觀衆們都放心吧,有這麼個機長在,遇上什麼困難都是小菜一碟。

可是你看看真正的機長劉傳健,他要不穿這身制服,我看他跟外賣小哥沒啥區别,打死我也想不到他能有盲降飛機的水平,這才是活生生的人!其實英雄在生活的大部分時間裡也是凡人,隻是會在特定環境裡才會靈機咋現,成為一個英雄的樣子,這才是令人信服可以作為榜樣的英雄。至于張涵予,從他出場就在耍酷,一直酷到結尾,可惜,他塑造的這個英雄形象,感覺像個神,離我太遠,我學不來。

...

《中國機長》原型劉傳健

其次,角色設定太過随意。在真實的事件處理過程中,時間隻有40分鐘左右,可是電影不能隻有40分鐘啊,怎麼也得湊夠個常規的110分鐘吧?讓機長在電影裡談個戀愛也不像話,那就生編硬造其他人吧!

...

這團隊,一看就是來拯救蒼生的

于是機艙裡找事的土大款、祭拜老戰友的老兵、離家出走的少女、占小便宜拿榨菜的大嬸、單純善良的聾啞姑娘,你坐十趟航班都遇不到這麼多有個性的乘客,在《中國機長》裡,一趟湊齊了。這些人在電影裡各種花式造啊,多模式登機、恐懼、尖叫,最後下飛機後感激涕零,一切都是那麼标準,他們似乎對于劇情并沒有什麼推動作用,隻覺得怎麼那麼鬧騰?

再則,細節表現太過僵硬。劉傳健之所以被稱為英雄機長,重點在于,座艙蓋掉落、駕駛艙擋風玻璃爆裂,導緻他們失壓缺氧,呼吸困難,加之零下四十度凍傷,肢體遲鈍僵硬,半失聰狀态,而西藏高原地形又決定了他們無法降低高度來減輕這種壓力。于是,劉傳健在缺氧失壓凍傷的困難中完成了驚天一降。可是在電影裡,我們看不到這麼困難的情況,隻看到飛機降落過程中,鏡頭反複出現兩隻手合力推拉操縱杆。我的媽耶,那是神杆麼?反複推拉就可以決定飛機命運?波音和空客的工程師該哭暈在廁所裡了,合着他們造了許多其它機件都是玩具和擺設?

...

至于關曉彤,張嘴瞪眼表示驚訝,眯眼表示擔心,再瞪眼加鼓掌表示開心,整個表演空洞無物,咖啡認為她就是來負責帶流量的,以至于,即便是把關曉彤的戲份删掉,對整個電影似乎沒有任何影響。

至于最後的乘客集體緻謝的場景,那就更浮誇了。試問,在劫後餘生的情況,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緻謝嗎?

...

這一段如果能拍出來,可能會更加真實更加感人,但是導演選擇了胡編,糟蹋了這麼好的題材。機長的确是真英雄,至于電影,咖啡隻能呵呵了。

當然, 以上也就是個人之見瞎BB,你們該去影院千萬得去。電影麼,始終是個遺憾藝術,不論多完美的藝術作品都能被挑得出刺兒。看電影,開心就好,如果順帶着還能提高藝術品味,那就更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