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現在要我想,我好像也想不起什麼?
不過我覺得是我今年看過的比較好的電影了,現在的社會太卷了,大家都想要年少有為,年近40,失業又單身,這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不算是一個成功的人生,但是現實上也有很多人是這種狀态,大家集體潛意識裡覺得40歲就應該事業小有成就,妻兒和睦,有車有房,才是正常的軌迹,一旦偏離了軌迹,便被附上擺爛中年的标簽。
但是,真的是擺爛嗎?我倒覺得這是一個理想和現實的博役。
之前聽一個教授說過這樣的一個觀點,他說現代人的焦慮是這個時代發展的産物,突然想到課本裡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突然好想有點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現代人們随着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人們打破了空間的限制,了解到外面的紙醉金迷的世界,越來越多來自互聯網的誘惑,對于成功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于是人們越來越焦慮。
所以焦慮、抑郁是這個時代發展的産物,也給人們形成了一個集體潛意識,隻有家庭幸福、事業有成的人才算成功,可是,就像男主媽媽說的,有些人終身沒結婚,也沒有有為的事業,但是死後,依然有人懷念他,他算不算一個成功的人?也許算吧,之前有人懷念他。
說回劇情,男主在情場職場雙失意的情況下,回到了重慶,開始“啃老”生活,遇見了小學同學女主,女主應該是喜歡過他的吧,之前記得他的生日,女主是拍紀錄片的,于是就想找他拍紀錄片,在女主的幫助下,他重新開始用低成本、低設備拍自己的劇本,期間遇到很多困難,媽媽也實現了她的演員夢,但也可惜在拍攝中突發去世了,拍攝不得不中斷,女主的領導卻把男主剪成一個啃老、冷血無為的中年,還因為這個紀錄片拿了獎,實在是諷刺!
女主因為不能接受領導的行為選擇離職到北京發展,爸爸客串媽媽将電影拍完那一段确實很感人,一開始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媽媽的離去,沒有一個人哭,但看到爸爸穿上媽媽的衣服,模仿媽媽做綠豆冰棍、一個人偷偷看看媽媽演的電影的時候,男主一個人躺在媽媽常常去體驗,卻使不得買的按摩椅的時候,才明白這種親情早已刻在骨子裡,成為了一種習慣了,此時無聲勝有聲。
電影最後,幾年後,男女主相遇了,在高速路上塞車,他依然是一個人,在重慶當司機,她卻有了和睦的家庭,老公和孩子,他們相視,卻沒有說一句話,所有的遺憾都化成了無聲的沉默。
他們相愛過嗎?或者吧,年少的他們可能都曾注意到對方,所以,她記得他的生日,她能在多年不見後認出他,他們也曾經一起為了夢想努力過,但是遺憾收場,遺憾錯過。
可能人生就是充滿了許多遺憾的,或許是因為機遇,或者是因為人,或者是因為能力,但是哪怕生活再糟糕,也希望我們有允許一切發生,獲得快樂的勇氣,就像最後男主重新拿起筆一樣,重新開始,一切就還有轉機,雖然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