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貌似給出主題詞用AI即可自主完成的,去中心化的區塊鍊式電影,可取之處是一如既往的真實感以及平民化視角。

記錄性很強,故事性很弱;

碎片化明顯,主叙事虛焦;

真實感較強,審美感偏弱。

影像似乎是在自主叙事,導演主動撤步于事外,也更加不顧及觀衆的感受。不客氣地說,如果用AI拍攝,畫面的唯美性肯定會高出一個數量級,但AI選用的素材有可能是被粉飾過的,難以直達如此的真實。

在2011或2016時間段,還可能有兩個段落,也許被回避或删減了。

導演雖然年紀不小了,但并沒有停滞不前,還在沿着自己的風格繼續向前,繼續下探。不過可惜的是,這種風格恰好是AI的強項,不如索性借助于AI,使風格可以更加碎片化,畫面的美感也可以适度提升。

好歹要照顧下花錢進影院的觀衆感受吧?一邊焦慮于網絡提前流出,一邊并不給影院觀衆好看,你覺得難,觀衆可能也覺得難。當然,支持正版是一定要的,但觀感實在乏善可陳,影院在這部作品的觀看中幾乎已經失去了意義,也許導演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十幾年前,可以忍受你在影片中幾乎足足五分鐘用來發動摩托車。現在,打蒼蠅也需要五拍子,把巧巧推回座位需要十二下。可以看出,導演的内心還有很多表達的欲望,還沒有徹底老态龍鐘,但是,精緻,能否稍微再精緻一點呢?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何止是一代,也許自古如此,如同這樣的碎片化影像本身。

據說民主是最不壞的制度,真實記錄也可以說是最不壞的電影。對賈導來說,他始終堅持真實感和記錄性,力圖讓電影客觀地呈現曆史,這一點,無論再怎麼說,都值得鼓勵和肯定,是粉飾太平的電影永遠無法比拟的。

但真實記錄與美之間,也許并不完全矛盾,也許還可以有一個更好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