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劇與長劇的區别或許最主要在于節奏。相較于長劇,短劇的故事更聚焦于主線,也更聚焦于主角,省卻了很多枝枝蔓蔓的東西。
這些東西,一來考驗實力,好比「紅樓夢」中的飲食與服飾是值得細讀甚至研究的,晉江上古風文寫飲食寫服飾多半是在水字數;二來即使主創匠心打造且交出了很好的作品,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觀衆也未必會沉下心來去品鑒。更何況,很多人解讀與分析能力也就這麼回事兒——你以為“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實際上是“一百個人心中有十個哈姆雷特,還有九十個哈利波特”。
怎麼辦呢?隻能“向下兼容”。面對這樣的市場,所謂“精品微短劇”,是行業在自救。
「朱雀堂」叙事節奏緊湊而明快,十集,三位死者,三個案子,毫不拖泥帶水,也沒有男女主披着探案的皮卿卿我我風花雪月這種爛俗橋段。尤其是在拍攝技法上也很講究,比如高英發現朱玉荷的屍體,一個十五秒的長鏡頭對準萬茜臉部特寫,捕捉演員眼中從震驚到痛心的情緒轉換,完全是電影,足以打破既往對于“短劇”的刻闆印象。

行業在自救、在突圍、也在成長,但如果觀衆裹足不前,永遠懷着狹隘的成見去審判(“凡是短劇,一定是不好的,一定是為撈錢”),“創作者——作品——接受者”的良性循環大概也很難實現,最終隻能是“向下兼容”愈演愈烈,山豬叫喚越兇,把它們的粗糠咽菜強行塞給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