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視角的文化抵抗最終讓位于那些生活在鮮有微光的角落裡的普羅大衆,舞台在這裡,自己來說自己的話。
20210723觀後
中國的紀錄片生存很難,沒有什麼資金支持,更不像電影或電視劇,能講市場、談大獎。回想了一下,自己罕有的幾次觀看紀錄片的經曆也很慘淡。電影院裡幾乎包場地看完了《二十二》和《掬水月在手》,看得很累還時而走神,走出這一方空間後心裡想着是,即使沒那麼喜歡我也要為之買單。
今天線上看了李一凡的《殺馬特,我愛你》。之前在浙大播過,可惜錯過,B站有資源,突然想看了。
“殺馬特”曾是一個熱詞,我們印象中的“殺馬特”總和誇張的妝容、多色彩的發型所重合,那些年,紅過的是跳動的QQ頭像,黃頭發紅頭發藍頭發黃頭發,是非主流圈子裡的一大分支。
但當年互聯網資源匮乏,我們并不知道殺馬特為何紅了起來,也不知道藏在殺馬特頭像背後的究竟是怎樣一個群體。
羅福興告訴我們,殺馬特群體是一群視野所及都是招工啟事的工人/村裡人,他們曾經真心實意地以此為時尚,并對自己的發型無比珍愛。他們從不是為了“自黑”,隻是不知道自己群體之外的世界是怎樣的。
從2013年以後,殺馬特就被整個社會定義為“低俗”,他們會被罵,甚至被打,在什麼地方都會被查身份證。殺馬特在經曆了被整個社會嘲笑、打擊、蹂躏還毫無反抗能力後,他們對其他階級和主流社會心懷恐懼,恐懼已經嵌入了殺馬特的基因。紀錄片的采風變得尤為困難。當年确有許許多多的、我們根本想不到的社會文化理由促使殺馬特成為殺馬特,而今天,殺馬特們剪去了頭發,不再是殺馬特。今日的年輕人換了一種姿态生存——躺平、佛系、鹹魚……
中國社會各階層在思想文化上的隔閡太大了,相互之間的距離比貧富懸殊的距離還大。精英視角在與現實對沖之時,如此無知且渺小。舞台讓給他們,自己說自己的話。
“每個人都是活在社會裡面的,每個人的處境都是社會的處境,每個人的曆史都是社會史。關注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關注社會,隻有在你對社會的觀看沒有盲點的時候,你才會發現自己不是活在《西部世界》那種歲月靜好之中。”
自己來說自己的話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被某人安利去看了一部電影《無依之地》(Nomadland),我說一看到題目就很喜歡,喜歡的理由噎了回去,在這裡寫寫罷:第一眼的親切感,源于對“nomad”這個單詞的别樣情結。其一,nomad大體上指遊牧民,自然容易讓人聯想起草原。我 ...
“菜品”或不如首季,“廚師”卻更有滋味
相較于第一季,第二季第一期比較明顯的變化是導演席的李少紅變成了爾冬升,初舞台有了“市場評級”這一環節。當然,這季的“演員”也比較“潮流”,一些idol的加入讓人略感迷惑,90年代末也深感被時代潮流淘汰的危機hhhhh。不過相較于前兩 ...